APP下载

在情境中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

2018-01-15郭保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西瓜分数数字

郭保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参与的主体。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呢?我在教学中尝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延伸学生思维,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先通过动画视频引入:天气特别热,唐僧师徒四人口渴难忍,悟空去化斋,看他化来了什么?(一个大西瓜)他把西瓜平均分成了5份,拿给师傅一块,贪吃的八戒抢了两块,眨眼的功夫就只剩西瓜皮了,可他还嚷嚷自己吃得少。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师傅吃了1块,八戒吃了2块。教师继续引导:“也就是说师傅吃了这个西瓜的1/5,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2/5。根据这两个分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谁吃得多”“1/5,2/5谁大”的问题。然后,教师继续引导:“怎样可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或者通过画图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大小的。”

三年级的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动画视频的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带着好奇和探究,学生开始热烈讨论起来,不但自己动手操作,还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同学。

2.以“问题串”为抓手,促使学生思维延伸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探究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问题串”中的问题是思维链条中的路标和指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我先用魔术表演引入:从左侧往魔盒里输入一个数,经过魔盒加工,从右侧就能输出另一个数。教师先变一次,输入2,输出12;然后让学生说一个两位数,如输入13,其他学生猜一猜输出的数字会是多少。请猜出23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出这个数字的,并让全班同学一起验证。如此反复,让学生经历“说输入数字—猜输出数字—验证结果”的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输出的数字总比输入的數字大10。接着,教师继续引导:“输入的数在不断变化,和它相对应的输出的数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把所有输入的数都表示出来,同时表示出和它相对应的输出的数?”有的学生写出“所有的数—所有数加10”,这种表示方法能表明两个数字相差10的关系,但是用文字表述不够简洁。有的学生写出“a—b”,这种方法考虑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字,但不能看出a和b相差10的关系。还有的学生写出了“a—a+10 ”,简单直观地表示出输入数与输出数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问题串”,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中,在不断变化的两种数字中找到永远不变的规律。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函数的概念,更掌握了方法规律,实现了深度参与。

编辑 _ 汪倩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瓜分数数字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大小西瓜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