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诵读+”课程让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1-15翟少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国学中华教材

翟少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那么,怎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落地生根呢?“经典诵读+”课程的推进成为了我们的助力。

1.“经典诵读+”课程的多元内容

“经典诵读+”课程内容主要以语文学科的经典诵读为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学校诸多学科内容,所以為“经典诵读+”课程提供了多元内容。

语文学科。以语文教材为诵读的主体内容,再根据学生诵读、理解、积累能力的不同,按照不同的年段,选择不同的诵读内容作为校本拓展部分,比如:一年级选择唐诗,二年级选择《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国学》6-8册,三年级选择《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国学》9-12册。同时,在学校规定内容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推荐诵读的内容,比如:一年级推荐了《三字经》《声律启蒙》等,二年级推荐了《成语故事》等,三年级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数学学科。在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思想的同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圆的认识》中渗透“一中同长”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等。

书法学科。从毛笔的使用,到各种名碑字体的认识;小到笔画的临摹,大到胸有成竹的挥毫,授课过程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浓浓韵味。在墨香中,学生被感染和熏陶。

2.“经典诵读+”课程的多元形式

指导课。利用校本教材,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导读课。通过精彩视频片段、故事情节设置悬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通过片段赏析,体验阅读的乐趣,学习阅读的方法。教师在导读课上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经典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交流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经典诵读后,开展学生诵读交流活动,如诗配画、古诗诵读、成语接龙竞赛、排演课本剧、诗词大会、读后感等。

3.“经典诵读+”课程的多元时间

为保证“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学校安排每月两课时的“经典诵读+”课程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古诗、走进国学经典、走进成语故事、走进四大名著。我们还安排了每天10分钟晨读和午间自读、课前准备2分钟等时间,鼓励师生充分利用时间,使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中。

刊中刊编辑 _ 王雪莉 付江泓 于萍 汪倩 李刚刚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学中华教材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