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旺苍县茶产业发展转型之浅见

2018-01-15曾鸿哲禹利君曾杰

中国茶叶 2018年2期
关键词:旺苍县茶叶发展

曾鸿哲,禹利君*,曾杰

1.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茶学系,410128;2.四川省旺苍职业中学,628200

旺苍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是四川省33个“南茶”基地县之一。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及精湛的绿茶制作工艺,使得绿茶产品外形扁平似剑,色泽似玉,香气沁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浓甘,叶底黄绿明亮。如今,旺苍县依托米仓山茶业集团,已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茶加工示范基地、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级绿茶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并成为四川省9个茶叶强县之一,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求得旺苍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旺苍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茶园建设初具规模

旺苍县近几年大抓整合、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响品牌,实现了茶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上的重大突破,已建成“木门、五权、高阳、枣林”4个万亩茶叶生态示范园区[1-4]。2016年底,旺苍县茶园面积1.3万hm2,实现产量6060t,创产值12.3亿元,带动茶农户均增收8650元。预计2017年该县全年实现茶叶产量6500t、产值达13.5亿元,带动茶农户均增收8700元;而2012年旺苍县茶园面积为8933.3hm2,茶叶产量为2539t,产值6.1亿元[3]。当前旺苍县正奋力建设国家级标准化茶叶示范区、川陕甘毗邻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国高山有机富硒绿茶之乡。

2.当地龙头企业历练形成

2008年前,旺苍县茶产业从业者各自为政,没有龙头企业引领,茶产业呈现出散、乱、杂、小、差、弱的特点。从2009年开始,旺苍县茶产业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政策和资金加大了产业的整合力度,至2017年初,从事茶叶经营大小业主共有42家,茶叶品牌18个,旺苍县着力打造的统一茶叶品牌“米仓山”成为吸引众多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商们投资的热点。米仓山茶业集团已成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米仓山茶叶已远销美国、日本、尼日利亚等17个国家。

3.名优知名品牌初步凸显

米仓山茶作为四川省旺苍县特产,产品先后获“中茶杯”一等奖和优质奖,杭州国际茗茶金奖、中国(成都)国际博览会金奖、四川省“甘露杯”金奖等荣誉[4-7],当前已成为当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指定用茶,品牌价值过亿元,茶产业现已成为旺苍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2009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对米仓山茶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旺苍县通过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实现了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体系[3-4,8]。

4.科技创新成果在茶叶生产上得到初步应用

旺苍县通过使用新型配方肥,茶园单位面积产量比常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施肥区平均高出30.0、172.5、232.5kg/hm2,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9]。与此同时,米仓山集团通过引进新工艺,所制绿茶外形更扁直绿润、果香更浓郁、滋味更浓醇,具有更佳的感官品质[6,10]。带动了全县3.2万多户茶农脱贫致富,使茶农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促进了旺苍县茶产业的繁荣。

5.当地政府对茶产业扶持逐步重视

旺苍县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并与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围绕全县茶叶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建成了“县茶办-乡镇农业服务站-村社茶技员-农户明白人”的“四位一体”茶叶技术推广服务队伍[1,4-5,7]。制定了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技术培训计划,聘请各科研院所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并对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员和业主进行绿色食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与此同时,当地职业中学专业教师通过全产业链的服务,提高了旺苍县茶叶的内质和知名度。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广元市共同主办的“中国广元—茶·有机·低碳”国际学术研讨会则进一步扩大了旺苍县茶产业的世界影响[2,4,7-8]。

二、旺苍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茶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相比四川蒙顶甘露、竹叶青、碧潭飘雪等产品,旺苍县茶产品竞争力不强。虽然旺苍县前几年引进了一些茶树良种,但由于引进时间不长,还没有达到其最大经济效益期,因此成效还不明显。旺苍县茶产业发展一方面有机茶园建设不够;另一方面特色品种无统一标准,与国内大茶区的三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相比,资源优势不足,最终导致差异化竞争无法得到体现。

2.茶树资源有效利用度不够

旺苍县茶树资源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旺苍县茶叶产品种类单一,几乎只生产绿茶(最近几年引入了黄化变异品种中黄1号、中黄2号的制作也是属于绿茶工艺),而其他茶类鲜有生产;第二,由于旺苍县茶业对春季鲜叶利用率很高,而其他季节鲜叶鲜有利用,导致了夏秋季鲜叶的极大浪费;第三,由于春季名优绿茶对原料有一定的要求,鲜叶以手工采摘为主,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极大,最终导致旺苍县茶叶资源利用率低。相对目前茶叶消费多元化发展迅速的现状[11],旺苍县茶产品单一,产业链的延伸和茶类产品的多样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专业人才缺乏

旺苍县地处高海拔的盆周山区,有发展茶产业的自然优势,但由于茶叶从业人员对茶叶专业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对茶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当地本土茶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以职业中学为主且层次较低,加之旺苍县地处秦岭山区,从业人员若从事茶叶行业,其收入无法与大城市相比,限制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截至2017年底,旺苍茶学专业毕业的人才为本科7名(生产一线仅3名),专科9名,真正懂茶叶技能的从业人员不足30名,导致旺苍县茶产业停滞不前。

4.茶叶流通交易市场单调

现阶段,旺苍县虽然茶园面积有一定规模,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茶叶交易市场,茶叶销售主要靠数量不多的专卖店和路边摊,以口碑传播为主。在推广上只注重优质茶叶的宣传推广,而不注重企业形象宣传、茶文化宣传,更缺乏茶叶品牌整体的宣传推介。旺苍县茶叶在市场信息、“互联网+”等社会服务方面有待突破。而且生产者对消费者个性、情感、文化、声望等功能化需求的挖掘也明显不够,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茶叶市场建设及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5.茶产业延伸不足

虽然国务院办公厅早已提出过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意见,但旺苍县茶产业与其他产业几乎没有交集。茶园自然资源、茶文化、茶事体验等与乡村振兴计划有待进一步融合和开发。

三、旺苍县茶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之对策

1.坚持发展有机茶园和特色品种,实行差异化竞争

实行内引外联,强化产品质量管控,完善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可追溯质量保证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安心。现阶段旺苍县农民仅将茶产业看作副业且只采春茶,所以在茶园管护中几乎不用化肥,不施农药,靠天吃饭,粗放管理,这同时为旺苍县发展有机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安全至上的今天,旺苍县发展有机茶具有后发先至的优势。在特色差异化竞争方面,旺苍县前几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引入了黄化变异品种“中黄1号”“中黄2号”,现如今是全国种植该品种面积最大的县[2]。广元纯黄茶具有“三黄透三绿”特色——外形金黄透绿、光润匀净,汤色鹅黄隐绿、清澈明亮,叶底玉黄含绿、鲜亮舒展。由于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滋味,虽单价过万仍供不应求,并多次作为旺苍县茶产业的特色产品被带到农博会。广元纯黄茶有望成为旺苍县茶叶的靓丽名片,促进旺苍县茶叶产业大发展。

2.延长茶叶产业链,促使茶叶产品多样化

如今在欧美、日本等地,以茶叶提取物作为膳食补充剂,已成为日常饮食的健康流行方式,亚洲、非洲国家的中等收入阶层也逐渐热衷于选择茶叶等天然植物提取物作为日常饮食补充[11]。因此,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旺苍县茶叶的发展应以扁平形优质绿茶为主,纯黄茶、红茶等为辅,发展特色饮料茶、保健茶、茶食品、茶用品等系列产品。继续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提升茶叶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引进培养一批茶产业科技创新型人才[12],实现向茶叶深加工进发的目标,最终延长和完善旺苍县茶叶产业链,充分利用各季鲜叶,切实提高产业收入,让茶产业真正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3.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旺苍县茶产业人才匮乏,导致茶叶加工粗制滥造、茶园管理粗放、茶产业效益低下。因此,要高度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外地人才的引进和科学成果的转化,将茶产业从传统粗放型逐步转变为现代科学型产业。一是改变人才结构,目前,旺苍县为数不多的茶叶专业人才主要集中于制茶领域,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应用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13]。旺苍县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加强相应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保留,让更多的专业人员直接为推进旺苍县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14];二是在特色化方面做足文章。旺苍县近几年引进了新品种“中黄1号”“中黄2号”,加工的纯黄茶产品独具特色、品质优异,虽单价过万元,仍供不应求,被誉为“黄金茶”。旺苍县应积极与相关专家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出相应的加工工艺和参数,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特色,无疑会提高旺苍县茶产业的影响力,实现茶产业的繁荣。

4.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加大资金投入,将品牌与健康养生结合

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网上购物,同时,网上购物可使商家根据不同产品的浏览情况,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导向,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也为订单农业指明了方向。同时,网上销售还有利于节约运营成本和茶叶品牌向全国其他地区的推广。大益普洱茶在2017年天猫“双十一”活动中的大获全胜为旺苍茶叶网络销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虽然旺苍县茶叶品牌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但由于企业的广告推广投入少,传播范围小,辐射能量低,影响极其有限[15],不利于旺苍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人们越来越注意健康养生,旺苍县茶产业发展中应该将茶的“健康、原生态、纯天然”的特点凸显出来16-17],加大茶业与康养业结合的研究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在健康养生方面形成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旺苍县茶业的大发展。

5.加强产业融合,保证旺苍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旺苍县应在茶叶产业发展中坚持产业标准的“三统一”策略(种植标准、加工标准、产品标准),坚持“互联网+”的策略(线下与线上深度融合),坚持差异化竞争策略(扬长避短),坚持龙头企业引领,让茶事活动丰富多彩,将旺苍县茶叶品牌的推广引向深入,并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互利互惠。不断深入挖掘本地茶产业特色,将其与有机生态、观光体验相结合。在木门镇打造集茶产业园区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一带一路”,推广特色长嘴壶茶艺表演队,以茶艺为载体,坚持走出去,多与外界交流,将卖产品向卖标准、卖文化、卖品牌靠拢,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与茶文化历史的推广相结合,不断提升旺苍县茶叶知名度,给茶产业从业人员创造更多收益,最终实现旺苍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何家纲.旺苍县发展茶叶产业的成效及主要做法[J].中国茶叶,2005,27(6):43-44.

[2]罗晓庆.游茶在旺苍[J].中国西部,2015(15):42-47.

[3]王建军,石保旭,胥锦桦.建中国名茶之乡领军川北茶业[J].中国茶叶,2012,34(12):33-34.

[4]曾楚,杜昕东.发挥生态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奋力推进旺苍茶叶产业跨越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13(6):10-12.

[5]邓光志.旺苍茶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茶叶,2008,30(1):22-23.

[6]谢文钢,唐茜,何旭伦,等.不同制茶工艺对米仓山茶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4):138-141.

[7]曾楚,杜昕东.旺苍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蚕桑茶叶通讯,2013(5):19-21.

[8]侯春霞,谷永红,朱山川.广元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31-333,340.

[9]黄议漫,王刚,李建勇,等.测土配方施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5):41-42.

[10]张冬川,谢文钢,唐茜,等.新工艺对米仓山茶生化成分及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6):127-130,134.

[11]禹利君,刘仲华,范铁芳.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7(3):78-80.

[12]张福英.澜沧县标准茶园创建的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7(5):68-69.

[13]张安宁,郑素巧.茶产业链分析与茶产业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05(5):247-250.

[14]王立新,阮仕君,聂宗顺,等.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5):255-258.

[15]禹利君,史云峰,常硕其,等.中小型茶叶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7-38.

[16]林伟周.供给侧改革对广东省茶产业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茶叶,2017,39(8):15-17.

[17]高思青,杨培迪,禹利君.试论湖南花茶的可持续发展[J].茶叶,2009,35(2):70-73.

猜你喜欢

旺苍县茶叶发展
《茶叶通讯》简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旺苍县农业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旺苍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东西部协作助力旺苍县农业产业脱贫
香喷喷的茶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