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书院”模式的逻辑依据、实践路径及成效

2018-01-14王海张振康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成效

王海 张振康

关键词: “图书馆+书院”模式;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成效;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摘 要: 文章梳理了“图书馆+书院”模式的逻辑依据和科学的路径选择,探究了四年来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图书馆+书院”模式的理论总结添砖加瓦,并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路径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1 背景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专程视察曲阜,并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如何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双创”方针,正确引导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将传统文化精髓真正植入人民群众的心里,提升大众的道德文化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山东省的“图书馆+书院”模式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图书馆+书院”模式的背景及逻辑依据

2014年5月,山东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 [1],正式提出在图书馆大规模创办书院并付诸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院,并以书院为载体开展面向大众的传统文化传承,是有其内在依据的。

2.1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是公共图书馆的法定职能

图 书馆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古籍资源,并且在日常服务中与大众交流频繁,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在面向大众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有稳定的立足点和丰富的着力点。此外,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普遍得到极大改善,成为群众文化休闲的最佳去处。基于以上多重优势,新施行的《公共图书馆法》 [2]将“传承发展面向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公共图书馆的法定职能。“图书馆+书院”模式正是履行这一法定职能的最佳途径。

2.2 书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

我国历史上先后共计有7,000多所书院 [3]。在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制度下,书院集学术研究、服务公众、传道授业于一体,其社会文化教育职能独树一帜,是儒家文化自觉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古代先进教育制度和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 [4]。虽然书院之名因各种原因一度趋于消逝,但书院精神始终延续至今。书画、曲艺、诗词、博物馆等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不胜枚举,但作为传承儒家“道统”的主要场所,书院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性是无可比拟、无法替代的。山东省创新推出了“图书馆+书院”模式,这是现代书院大规模复兴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书院复兴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神圣使命。

2.3 图书馆与书院自古就有相似的社会职能

1983年,桑榆发表《古代书院与现代图书馆》 [5]一文,首次公开探讨书院的图书馆职能及其在图书馆史上的地位。1991年,王酉梅发表《中国古代书院图书馆的特点及其优良传统》 [6]一文,首次提出“书院图书馆”的概念。1993年,罗春兰在《试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图书馆要素》 [7]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古代书院具备的现代图书馆要素,认为其具有现代图书馆属性。1996年,陈林从藏书的来源、数量与内容、利用、管理、历史作用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图书馆的异同,认为二者均对各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以上论文都是对我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图书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基本观点也是一致的,即古代书院是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前身之一,二者在藏书、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职能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现代公共图书馆开办书院并形成相关理论探讨的案例最早出现在大连图书馆。2004年,辛欣在《试论新时期图书馆创办书院的必要性》 [9]一文中介绍了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的成功经验。此外,根据刘岩、崔为 [10]的调研,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吉林省图书馆长白书院和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书院等,也对图书馆创办书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3 “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实践路径

“图书馆+书院”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科学的理论指导,也离不开明智的路径选择,笔者择要总结以下四点。

3.1 品牌化运作

曲阜尼山是孔子诞生之地,古老的尼山书院原址坐落在尼山之上,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2008年,尼山圣源书院在尼山东麓揭牌,现已成为文化重镇,学术界有“南有博鳌,北有尼山”之说。可见,尼山本身就是山东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符号和品牌。“图书馆+书院”模式将尼山书院作为统一名称,是非常明智的。从称谓上一以贯之,不仅彰显了文脉的延续,也有助于文化品牌的统一宣传和推广。此外,“图书馆+书院”模式依托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网络,积极吸纳政府各部门、传媒、出版、高校、企业、社区等各界力量参与建设,尼山书院的活动每天都会由各级各地图书馆和相关合作单位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网站等各类媒体广泛传播。四年来持续的高密度正向宣传,使尼山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

3.2 政府、图书馆、社会、市民四方合力

作为文化主管部门,省文化厅牵头,为“图书馆+ 书院”模式的推出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各级宣传、文化、团委、教育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使“图书馆+书院”模式有了更加完善的政府支持和公信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无论是设施环境还是服务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为“图书馆+书院”模式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软硬件支持。社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过程中,始终积极吸纳各地高校、孔基会、传媒、出版、共青团、教育等各系统的力量,并注重择优选择有一定资质、有影响力、有责任感的社会组织参与各类活动。

3.3 以读者活动为主要载体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是其基本社会职责,而“图书馆+书院”模式是依托全省公共图书馆体系搭建起来的一个傳统文化传承发展平台。因此,山东省的“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坚持以读者为中心,让活动成为在人民群众中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让受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流、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全省17个地市的100多家尼山书院每周举办活动100多场,形式包括讲座、培训、文化体验、比赛、表演、沙龙等,内容涵盖国学经典、价值观引领、蒙学教育、琴棋书画、曲艺、吟诵、茶文化、孝道、非遗传承等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仅济南市图书馆四年来就举办成人和少儿国学讲座近300场,书法、围棋、经典诵读、国学乐堂等各类主题培训28期800余课时,茶艺、茶花、开笔礼、拓片、书法、泥面塑等各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近百场,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童声书韵”诵读比赛、国学状元堂益智闯关大赛等大型国学比赛10余个50余场次,此外还有20余场主题展览。

3.4 注重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尺度 [11],一是真理的尺度。二是价值的尺度。真理的尺度要求人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解读,形成正确认知;而价值尺度则要求人们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形成理性认知。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不是完整的传统文化。山东各级尼山书院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尼山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中,有的是对“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的科学解读,如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推出的《论语》《孟子》解读系列讲座;有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如济南市图书馆推出的孝德文化系列讲座;还有的是借助有形载体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如各地尼山书院普遍开展的书法、围棋、太极拳等培训体验活动。当然,受众特点是决定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重要因素。由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大众,因此在“图书馆+书院”模式中,各地都避免从学术的角度去阐述传统文化,而是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大众化、浅显化的解读,让受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4 “图书馆+书院”模式的成效

4.1 形成覆盖全省的传统文化推广平台

截至2016年年底,山东全省153个公共图书馆普遍完成尼山书院建设,其中省级1个,副省级2个,市级15个 [12]。四年来,以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举办了一系列国学普及推广活动,共同将“图书馆+书院”模式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示范品牌,成为各地学习效仿的典型。为进一步完善“图书馆+书院”运行和服务机制,2017年年底,山东省尼山书院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山东省尼山书院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13],一个依托省、市、县(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平台在山东已经形成。

4.2 打造出图书馆专属的公共文化品牌

近年来,社保卡借阅、“你看书我买单”、送书到家等图书馆服务创新举措层出不穷。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围绕图书借阅推出的,是图书馆传统服务的自然延伸。“图书馆+书院”模式则不然,原因在于:第一,它不是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延伸,而是为图书馆增加了以文化人的社会教育功能。第二,它是图书馆领域的专属模式,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和模式借鉴。第三,“图书馆+书院”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图书馆实施、统一标准、全省普及的运作方式,有着明显的规模化效应,形成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力。可以说,“图书馆+书院”模式已经成为图书馆专属的具有差异化、规模化、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公共文化品牌。

4.3 促进“国学热”的健康发展

由 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社会上的“国学热”呈现出许多错误倾向,具体表现为:一是商业化。“国学热”成为很多机构敛财的工具,形形色色的读经班、国学班比比皆是,培训价格不菲但内容参差不齐,师资质量严重不足。二是复古化。如很多国学机构借女德教育的外衣,公开宣扬“三从四德”。此外,很多国学机构出现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迷信化等趋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作为政府主导的项目,“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引导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作为重要任务。在山东省文化厅的要求和指导下,各地尼山书院严把师资关,资质不符合要求的社会机构一律不准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各级尼山书院平均每周举办国学讲堂、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体验、道德讲堂、展览等各类传统文化推广活动百余场,持续不断地向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要义,努力纠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和理解,经过四年多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大众普遍对传统文化有了正确认识,对社会上充斥的各类错误倾向有了一定的警醒。因此,“图书馆+书院”模式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成为引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力军,有力地促进了“国学热”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5 结语

“图书馆+书院”模式是图书馆履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法定职责,彰显书院这一传统文化独特载体的价值,传承图书馆与书院的特殊历史关系而推出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覆盖山东省的传统文化推广平台,有力地引导了新一轮“国学热”的健康发展,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和模式借鉴。希望在“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引领下,社会各界能够推出更多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 [EB/OL]. [2018-06-15].http://www.sdwht.gov.cn/html/2014/ggtz_0512/14595.html.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EB/OL]. [2018-06-10].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7-11/04/content_2031427.htm.

[3] 戴美玲,王维生.文化自信与中国当代书院的复兴 [J].华夏文化,2017(6):10-14.

[4] 岳晗,李永富.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当代书院复兴 [J].理论界,2014(4):54-56.

[5] 桑榆.古代书院与现代图书馆 [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3):120.

[6] 王酉梅.中国古代书院图书馆的特点及其优 良传统 [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4):25-30.

[7]  罗春兰.试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图书馆要素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4):54-56.

[8] 陈林.中国古代书院藏书与西方中世纪大学图书馆之异同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3):99-101.

[9] 辛欣.试论新时期图书馆创办书院的必要性 [J].图书馆学刊,2004(2):27-30.

[10]  刘岩,崔为.图书馆開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的创新模式探究:以“图书馆+书院”模式为例 [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5):68-74.

[11]  真理与价值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EB/OL]. [2018-06-25]. http://www.wenming.cn/w mzh_pd/jj_wmzh/201704/t2017 0410_4169892_2.shtml.

[12] 王 建萍.“图书馆+书院”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57-62.

[13] 大众网.尼山书院联盟今日成立,山东已建成150家尼山书院 [EB/OL]. [2018-06-28].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12/t20171213_16773897.htm.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成效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