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

2018-01-14藏金利

关键词:神经内科障碍脑梗死

藏金利

(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其中吞咽功能障碍即是脑梗死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报道显示,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22%~65%[1]。本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摄食困难、吞咽不畅、误吸、构音障碍等为主,伴见语言交流障碍、烦躁、抑郁、体重减轻等,其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2],因此需要给予积极的干预。本文即观察了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共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3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0岁~64岁,平均年龄(57.4±4.5)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42岁~65岁,平均年龄(57.5±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吞咽障碍评级、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病史及相关检查等确诊为“脑梗死”、“吞咽困难”,并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血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代谢,防治脑水肿,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平衡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选择t检验与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干预

2.1 对照组

按照神经内科护理常规方案进行护理,如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的个人情况,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给予病情告知,解释治疗方案,指导其一些注意事项,做好护理配合工作;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等,做好肢体、关节的功能锻炼及其它日常护理等。

2.2 观察组

在给予神经内科护理常规方案的基础上,再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2.2.1 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迅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多给予患者照顾和关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保持情绪的稳定;而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中,亦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从而有利于减轻患者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出现的烦躁、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3]。

2.2.2 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患者逐渐练习屏气、发音、吹哨、吹肥皂泡、吹乒乓球等训练方法[4],告知患者掌握缩口呼吸的方法,以增加肺换气量,同时可进行鼓腮呼吸和咳嗽训练,帮助患者逐渐提高咳出的能力。此后可进行缓慢深吸气和呼气训练等,每日练习3次。

2.2.3 吞咽功能训练:本项训练是各种训练的重点,包括控制头颈部及颊肌、咀嚼肌、舌肌等的训练等。指导患者进行颈部活动训练,包括仰头、点头、转头等,每日1次。各种肌肉的锻炼有利于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包括鼓腮、咬合、张口伸舌、抬高舌后部、唇闭合等措施,训练时可用手指辅助其活动。

2.2.4 进食训练:首先是帮助患者选择摄食前体位,以躯干向后仰卧30~60°为宜,并将头部前屈;其次是合理选择食物,以密度均匀、易于下咽且有利于诱发吞咽反射的食物为主;再者,先用小勺喂食,并逐渐增加食物的摄入量;最后因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出现摄食的主动性等。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1]

①显效:吞咽障碍消失,吞咽障碍评级Ⅰ级;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障碍评级Ⅱ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或加重,吞咽障碍评级Ⅲ级、Ⅳ级、Ⅴ级。

3.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3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3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9.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37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度为92.45%;对照组非常满意25例,基本满意19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为83.0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 小 结

综上,针对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满意度,故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内科障碍脑梗死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