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2018-01-14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科室

程 红

(辽宁省军区大连第十二离职干部休养所,辽宁 大连 116000)

护理风险是临床护理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患者发生意外伤害甚至死亡的[1]。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由于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其中又以老年患者居多,很多患者年老体弱,病情严重,这些都增加了心血管内科发生护理风险的概率,有时还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效果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8月~2017年8月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选择100例,采取随机方式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风险因素

1.2.1 意外事件因素:如跌倒、坠床、压疮、治疗过程中出现器官衰竭等等,都会对患者的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同时也容易因此引发医疗纠纷[2]。

1.2.2 药物因素: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种类较多,如果医护人员工作疏忽,或是对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极易发生药物滥用、误用情况。

1.2.3 管理因素: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欠缺必要的护理经验等等,容易发生护理差错事件,并引发本可避免的纠纷。

1.2.4 人为因素: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风险意识等,在抢救患者时抢救准备工作容易出现疏漏,导致患者最佳抢救时机被延误[3]。

1.3 护理管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护理风险管理。

1.3.1 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护理风险管理中,首先应当加强基础护理,建立完善的基础护理工作制度以及抢救机制,监督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同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护理风险事件的总结分析,探讨解决对策,不断改进工作质量。另外应当加强对护理风险因素的评估,对患者做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一定的风险防范方法和自救措施。对于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应当及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并分析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制定改进措施[4]。

1.3.2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在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实施护士长负责制,对科室临床护理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分析问题并及时进行问题的反馈,对科室护理质量综合客观评价,对护理不足之处监督指导改正,不断进行护理质量的完善。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提升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以及能力。

1.3.3 药物护理:在使用药物中,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地解释药物的机制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静脉注射硝酸甘油时,应当严格控制滴速,嘱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调节以防发生危险[5]。

1.3.4 完善安全管理:患者病床加床栏,保持地面清洁干燥,走廊以及卫生间墙壁安装扶手等,且患者下床活动、入厕嘱患者家属陪同,以避免发生坠床、跌倒意外。

1.3.5 提升业务素质:对科室护理人员加强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使护理人员都能很熟练的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能、医疗器械使用以及保养方法等,并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紧急事件的能力,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6]。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各项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统计,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P<0.05。

3 讨 论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医疗水平、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而医疗需求的增多也使得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风险管理则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保障患者安全[7-8]。心血管内科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发科室,因此更有必要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护理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由此可见,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科室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