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医学研究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2018-01-13

关键词:医务伦理学伦理

宁 超

(西京学院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近年来,医患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如何改善医患关系促进良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社会各界学者从多个角度纷纷提出良策,然而笔者认为,应从源头着手,即在离校之前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学伦理再教育,增强“准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加强“准医务工作者”的沟通技巧,积极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医学研究生作为储备军,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伦理素养的培养,以构建伦理思维,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准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和深入访谈法,着重讲述医学伦理教育对医学研究生的重要性及补强途径。

1 医学研究生医学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医学伦理学是评价人类医疗行为和医学研究是否符合道德的学科,属于医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其要旨是医生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病人的措施,保持病人的秘密,综上归结为三个原则: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公正。

医学研究生医学伦理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补强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扩展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伦理知识。虽然医学生本科期间进行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然而授课时间都是在临床实习之前,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医学伦理学属于考查课性质,其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教学预期目标,更不能满足临床应用。医学研究生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其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在临床实践中医学伦理原则适用不当、素养偏低,同时医学研究生还承担着较多基础性工作,较多的和病患接触对工作造成不利。

2 医学研究生医学伦理教育的现实依据

2.1 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是伦理精神重塑的社会需求

传统意义的医德强调“仁心仁术”、“救死扶伤”,而在医学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强调先进的设备,精准的检查,出色的手术,一流的服务,以及“超负荷”工作量产生的倦怠心理,致使科学技术高于人文伦理精神,直接导致医学与伦理学渐行渐远。所谓的伦理审查委员会,都由相关医学专家组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1],缺少实效性,不能真正确保患者或受试者的利益。对于上述问题,都需要医学伦理学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之道提供理论依据,作为医学研究生,应该灵活学习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夯实基础。

自2009年新医改开始至今,随之改变的医疗环境及社会发展,促使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求医务工作者全面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医学不单是自然科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研究生在完善自我时,应注重医疗技术提升与伦理素质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伦理素养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标准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才能胜任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任务,才能为医学发展保驾护航。

2.2 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尚处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渡阶段[2],现有医学教育课程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设置,偏重于医学课程,而人文伦理关怀课程相对较少,忽略了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三重健康定义)。另一方面,由于学科的发展,医学科学更倾向于社会学科性质,所以在医务工作者而言,“语言药物”的作用越发直接,越发重要。医学研究生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把握行业风向标,侧重于医学科学人文伦理教育,为学科前进保驾护航。

3 医学研究生医学伦理教育的补强途径

3.1 增强理论学习,从思想上重视

人类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科学的伦理学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3],实现目的的前提是对医学伦理学有准确的认识。从伦理认知的角度而言,医学研究生需补强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掌握伦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清晰把握具体伦理问题的溯源;(二)是对伦理行为的规范认识,掌握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了解道德主体、道德实体及道德价值[3];(三)是充分结合临床实践,以医学伦理的性质为铺垫,从美德伦理角度深刻体会优良道德的实现价值和临床意义。

3.2 增强实践训练,从行动上重视

医学伦理问题近十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对于器官移植问题我国于2007年制定《器官移植条例》以促使缓解社会争议及舆论,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据统计,医学伦理学主要涉及医德规范、医患关系、计划生育、器官移植、安乐死、护理、医技与药剂、医学科研、预防保健、医院管理、卫生经济等十几个问题[4],所以针对此类问题的实践训练应包括:(一)是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学习,着重相关专业法律教育;(二)是进行以医院医疗纪律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加强在临床活动中的实践教育;(三)是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分析教育,具体事件具体教育,注重实践教育的灵活性。

3.3 环境熏陶,全面提升

医学研究生学习、实习的场所主要在学校和医院,所以学校和医院有义务和责任为补强医学研究生的医学伦理教育问题提供必要的环境熏陶,从而促进全面提升,具体措施包括:(一)以学生自身为依托,定期举行医学伦理专题的学习会、研讨会;(二)以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为依托,举办特色医学伦理相关学生活动,如医学心理卫生协会;(三)以院系组织为依托,主办“医学人文周”,活动内容可涉及征文、论坛、讲座、放映电影等;(四)以学校和医院组织为依托,举行医学伦理知识竞赛或者人文关怀技能比赛等,以促进营造良好伦理环境。

4 结 论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5],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目的[6]。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医学研究生的伦理教育,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医务工作者,是医科院校、教学医院及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倡导切实可行的医德伦理教育,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业界良心的一种表现。所以,开展针对性的医学研究生医学伦理补强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医务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致逝去的医务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无舵雪橇生物学监控与医务监督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