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好的课堂

2018-01-11姜树华

江苏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歌谣童谣诗意

姜树华

听杨卉老师执教《月光启蒙》第一课时,笔者顿生感悟:一节恰好的课堂,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起舞”,如此美好。杨老师课堂的“恰好”表现为诗意氤氲、思维激荡、生态盎然。

一、诗意氤氲,让学生沉浸在美好中

杨老师的课一直不散的是浓郁的语文味。文题是在学生的朗诵中揭示的,由此,于不觉间教师对学生开启了系列“启蒙”:“篱笆”“时辰”的词语教学中,原本“笆”第一声,“辰”第二声,但在词语中要念成轻声,学生这么一念,感觉带来了些许静谧与美好,这算是对汉语语音效果的启蒙;古文体“搂”字的展示与解读,让学生感觉到“搂”字的温暖与温馨,仿佛让学生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这算是对汉语字源效果的启蒙;指导写好生字“搂”,撇短点长,最后一笔托起上方的“米”字,让学生边写边联想“洗完澡,母亲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的情景,这是对汉字的人文启蒙;一堆家常生活,教师打着节拍,学生愉快诵读,老百姓眼中的生活顿时成了一串串歌谣,这是对汉语节奏中情感的启蒙……这样的词语教学有的是一串串真情、一股股暖流、一缕缕温馨。就这样,学生和作者一道沉浸于母亲的“月光”里。

二、思维激荡,让学生沉潜在通透里

杨老师很在意教学的起点,一直聚焦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任何不顾教学起点的做法都是对学生的“粗暴”,因此,笔者十分赞同杨老师课前布置的“前置学习”任务的做法。每个学生都提出了预习文本后的问题,杨老师课前认真梳理,课上真实呈现,这样的教学是基于“真需要”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困惑,于是有了“长歌谣”的丰富解读:代代口耳相传、生命个体的创造、家乡人的智慧,这番理解摒弃了生硬解词的一般做法。对母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的理解,这些的确是学生的“真问题”,课堂上杨老师特地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虽然困惑但却很有成就感,因为他问出了质量极高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杨老师让学生静静品读作者写法的特别,同时批注自己即时的感知。课堂很静,而思绪在课中飞。要让学生理解“通感”,教師不能生硬告知。静静感受后,学生理解了只有进入内心、感觉愉悦的声音才会像蜜一般,才配得上“甜甜的声音”;再困苦的生活,有了母亲的怀抱,有了美好的向往,母亲的声音就会变得“芳香弥漫”。杨老师在学生的感官瞬间被打通后,再次回读课初朗读过的五首童谣,这时学生的声音也变得“甜甜的”“芳香的”。

三、生态盎然,让学生站立在课中央

在杨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一直呈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什么是学生提出来的,怎么学也是学生实践出来的。课堂微讲坛这一板块最能说明杨老师的教学智慧。“微讲坛”的形式、讲述的逻辑之于学生是个难点,于是杨老师提供了讲述思维导图,并在组长处提供了讲述“锦囊”,让学生探究时不会有畏怯心理。学生很快从各个角度感知到童谣的押韵上口、俏皮可爱、生活气息、丰富想象……各小组探究充分,表述也很有逻辑性。杨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进一步将学生的各种感知归类整理在童谣之“趣”与童谣之“情”的“框子”里,这个归纳很有质量,学生习得了思维方式。整堂课,杨老师若隐若现,用形象诗意的语言,激活了学生思维,带领学生去更深处。就这样,学生一直立于课中央,从没被边缘化。■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歌谣童谣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甜甜的歌谣
冬日浪漫
快乐童谣
捉蛐蛐儿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