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与生,同学也

2018-01-11曹智勇

江苏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与学中央师生

曹智勇

儿童的学习并不是儿童得到了什么,而是儿童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生成了什么。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通過教与学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水平都可以提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我的观点是,同学也。

好的课堂,是由师生共同营造起来的情境场。在这个场域中,课堂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是互相对应着的,无论抛弃哪个方面,这个“场域”都不能称之为“课”的。我们追寻的“人在课中央”,就是在寻找教育教学的“原点”,一切皆基于人,成全人。

同学,和谐共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适度的心理紧张,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作为有完整意义的人出现在情境场中,形成师生间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是大为有利的。当一双双小眼睛都在眼巴巴地看着你,他心中的那种渴求的情感就传递给了你,自然地你就把他吸引过来。有了这个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学生能够自由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平等与对话。这个过程,师生情绪共振,他们一起对整个成长负责。

同学,共同进步。同学之间也有距离,教师为同学中的年长者,接触知识时间提前,对知识的理解超前。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共学中,解读允许多元,教师的智慧在于包容。课堂允容、吸纳着一切源于儿童的理解,各方信息汇聚于课堂学习的中央区域,在这里置换。课堂,是自由互换的思想集市。教师不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也通过对话获得知识,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也教给老师一些东西。交流、交锋、交互,儿童把自己的解读结果毫无保留地呈现,课堂中智慧的气场变得强大起来。师生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最终通过沟通达到“和解”。在互相学习中,师生双方一起迈着实践的脚步,来到课堂学习的中央位置。

同学,进退有度。教师要坚持“让教于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自己去经历掌握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有学习的发生,才会是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儿童的学习并不是儿童得到了什么,而是儿童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生成了什么。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有意识地去除强势的,牵扯拉拽式的引导,在放手、还权、让学中确保儿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忘我”,让儿童凭借自己的智慧站在课堂的中央。这样的退步,是最有意义的向前。在共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味地“躲”与“退”,也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无事可做,“上着上着就不见了”。儿童站在课堂中央,教师依然有“位”,有“为”后自然有“位”,有“位”后更有“为”。退到讲台背后,要求教师把思考置于课前,在设计上花更多功夫,切中学习的任务核心。没有核心的学习攻坚点,“站”在哪里都是浪费位置,浪费资源。

谁在“课中央”,已然是动态的、交换的,一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种场景。你说,在那一刻,谁在课中央?■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学前、小学指导办主任,宿迁市中小学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与学中央师生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