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能跃过80亿瓦时的门槛?

2018-01-11岳振廷

中国有色金属 2017年4期
关键词:锂电锂离子门槛

岳振廷|文

农历新年刚过,很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却处于忐忑不安中,源于2016年11月22日工信部颁发的2017年度《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提出“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万套或40亿瓦时”的产能标准。尽管是征求意见稿,但是大家都清楚,讨价还价的余地并不多。望着这高高的门槛,很多企业别说是一跃而过,即使是撑杆助跑,也很难逾越80亿瓦时的标杆。

过去十几年间,是新能源电池企业的黄金发展期。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风生水起,发展十分迅速。国家采取的举措是“低门槛,百家进”的态度,不仅没有对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的生产能力做过多的干涉,而且给予了各种政策优惠和资金补助,促使我国的新能源电池事业做大做强。结果,已有的动力电池企业获得了发展动力,其他各行也纷纷进入新能源电池行业。即便是2015年,国家对动力电池的准入门槛也是很低的,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2亿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万套或2亿瓦时”。

为什么走到今天,国家的门槛提高到80亿瓦时?我们仔细分析得出,一部分有技术基础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或者规模扩张达到80亿瓦时、130亿瓦时,成为行业的强者,更多的企业却在低端市场进行激烈竞争,导致龙头企业满产或超产,而其余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不足,再加上不断涌入的新增企业,加剧了对动力电池市场的冲击。

这一局面,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看得很清楚。在2016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他就呼吁,建议提升动力锂电池行业准入门槛。他认为,动力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虽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但也亟须规范,避免锂电池产业重走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老路,他建议国家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安全性低的锂电生产企业,强制规范锂电池的行业准入制度。同时,李长杰还提出了推广实施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电池标准化的提案。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总数接近150家,10亿瓦时以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仅仅22家,超过80亿瓦时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我们应该细想一下,入门标准是否定得过高?企业的规模大小未必决定着盈利能力的大小,难道高技术含量的2亿瓦时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就一定比80亿瓦时的规模企业利润低吗?

笔者与河南某锂电企业负责人交流时,他认为,80亿瓦时的门槛与原来的2亿瓦时相比,一下子提高到了原来的40倍,按照现在的销售价格意味着要新增100多亿元的产值。短时期内达到100亿产值,几乎是不可能。因此,80亿瓦时这个标准确实是太高。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工信部上述《规范》并没有强制效力,但大家都已经感觉到了“压力山大”。

该企业负责人认为,国内生产锂电动力电池的企业要跃过80亿瓦时的门槛,单靠个体的一家企业是不可能,需要多家企业联合重组“抱团取暖”,用政策之手和市场之手的双重推动,加快我国动力电池实现规模效应。

猜你喜欢

锂电锂离子门槛
金秋9月相聚枣庄共谋锂电产业发展大计
——2022中国(枣庄 )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
全陶瓷电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快速充电降低锂离子电池性能存在其他原因
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前世”与“今生”
门槛杂说
锂电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我国锂电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锂离子电池组不一致性及其弥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