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小刚对自我的一次脱胎换骨

2018-01-09

南都娱乐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妖猫陈凯歌冯小刚

1.《芳华》就是何小萍,被歧视已注定

冯小刚注定是要被以「偏见」对待的。从他愤怒指责观众、猛怼网友、阴阳怪气跟王思聪互怼开始,到他一次次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受到的待遇和反思也不得要领的口碑票房双双受挫,他就已经成了华语电影的某种「笑话」。所以,《芳华》的「出身」仿佛天然地就处于了鄙视链的低端,它一定不及《机器之血》热闹,更不及《妖猫传》具有精英主义,等等,这种天然的出身论让《芳华》并没有处于热烈的期盼中。但正是这种遭遇,让《芳华》成了一部可以剔除掉恩怨浮躁静下心来去评判和赏析的作品。

2.前半段的人物塑造冯小刚真是拼了

《芳华》的前半段聚焦在军旅文工团生活之中,这里没有展示什么青春,也没有懵懂的爱情发生,只有一桩桩见证人性深邃和黑暗的边角料事件。在冯小刚眼里,这些人物以主角配角出现,但恐怕没有一个是值得同情和真正的好人,她们自私、愚蠢、阴暗、怪癖、自卑,而这些又恰恰是发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芳华」,这又是多么的讽刺和苦涩。前半段的黑暗令剧情无法展开,也就是很难想象这样的主人公在中国当下语境下如何完成一种自身命运的结局,所以作品的下半部要以战争、鲜血、爱国等等来为之升华,人性也只有在这种宏大的历史洪流下才能发生逆转乃至终结。

3.冯小刚对小人物、配角的塑造有了巅峰感

曾经冯小刚的作品中到处充斥着王朔的影子,对于人物的把握和理解也拘泥于「顽主」、大悲大苦,但这次类似「何小萍」这样的角色,让人看到冯小刚对自我的一次脱胎换骨。哀而不悲,又可以在细微之处打动人心,在巨大历史的车轮下,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被动接受者。已经成为精神病人的何小萍,独自来到馆礼堂外的草坪上孤独地起舞,月光之下,身穿病号服的她显得那么皎洁和明净,这一段称之为本片的神来之笔也不为过。

针锋相对之《芳华》错位一,叙事与人物

我对《芳华》的不满首先在剧作上,它以女二为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女一的故事,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引来人物刻画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所有人物的扁平化与符号化,你既不能理解黄轩这样一个角色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局,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勾心斗角的一群人到了分离时会如此痛哭流涕,每个人都蜻蜓点水,就连主角都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

错位二,镜头与表达

冯小刚用大量美图秀秀般的镜头展现青春的美好肉体的美妙,但同时又在说,那个时代,人们都是心有恶意的。这是一种颇为尴尬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他在努力于表达的青春理解中显示出了他肤浅与表面化的特质,另一方面,因着这份「美好」的初衷使得他对人性之「坏」的部分又畏首畏尾,你可以看出这种选择上的纠结与摇摆,似乎连自己都拿不准自己的情感方向。

错位三,情感与背景

剧作与叙事上的平庸使得电影流水账的倾向明显,所以对于《芳华》来说,其在大众面前获得好评的最大因素是其时代背景。但这个优点是无需扩大的,选择题材是电影拍摄的第一步,而呈现效果才是结果。实际上《芳华》所要传递的情感是普世的,但目前的成片,对于脱离潜意识语境的人们显然没有丝毫情感共同性,这就是能力的问题。

错位四,赞誉与问题

《芳华》里还有许多我不喜欢的处理方式,比如冯小刚將情色符号与青春等同,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没头没尾,比如说冯小刚处理不好素材的连续性,以致电影断断续续,比如说他在表达过程中的暧昧不明,以及演员层面的过于平庸,这些问题与它所得到的赞誉极不相配,也更能证明,在当今的语境下,我们对电影的技术层面到底有多么忽视。

1.人物完全成立

从白居易与空海的一场「探案」引出盛唐时期的各个代表性人物。而这些人的出现和消逝都围绕着杨玉环。作为盛唐的一个符号化人物,陈凯歌的片中展示了她的巅峰与悲剧时刻。相比较于黄轩的白居易、染谷将太的空海,张榕蓉的惊艳意外地撑住了杨贵妃的光环,李白的短暂出场也完全将人物立住了。虽然妖猫的真身白龙对杨玉环的痴恋和执念无从解释,那就将这些看作是幻术吧。

2.一场「幻灭」主题的故事

有人认为白居易与空海追查妖猫的过程是前后割裂的,而最后的妖猫之谜得以揭开,都化作了一场关于爱的「执念」。在原著中,这或许是日本人对于那段历史著名的爱情和最辉煌鼎盛的朝代的浪漫(诡异)想象,在陈凯歌的故事里,掺进了文人的创作与情怀,即最终又回到了《长恨歌》。这场奇幻的故事以一个爱情悲剧作为基底,无所谓真相,其实说的还是「幻灭」的主题。

3.该入围年度最美场景

极乐之宴无疑该入围年度最美场景,大唐的鼎盛就浓缩于此,那种流光溢彩的奢华,那种消弭阶级的同乐,是陈凯歌在这部电影里着墨最重的一笔。这中间,杨玉环的惊艳登场,李白的即兴作诗,李隆基击鼓作乐与「反贼」共舞的几个场景让人过目不忘,甚至看完电影都会留恋。这,该是盛唐了吧!

4.内核是悲剧是「放下」

杨玉环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但她是一切爱与恨的起源,是这个故事的引子。盛唐的气象更像是一场幻影,是创作者的幻术。最后,盛世转而衰败,爱情被各种迷雾掩盖,极乐之后的空虚,是《长恨歌》的问世。那么回到故事的内核,执念是因为迷恋和不舍,剥开真假的迷雾,方能放下「我执」。

浮夸不得要领的作品

1.「陈凯歌」已成中国人文精神代表?

中国人除了喜欢造神,还热衷于以蒙昧的姿态去推崇和膜拜大腕、大师。无论是坊间还是庙堂,提及「陈凯歌」三个字就难免为之安上「人文精神」「精英主义」等词,以至于面对《猫妖传》这种浮夸不得要领的作品,都要尝试着去从这些标签入手。《猫妖传》的质量并非绝对的差,但配不上陈凯歌一直营造的气场,也与其备受期待的指数不符,海外僧人入宫调查谜团、白居易孩子般喜怒无常、虚假粗糙的大唐盛世,等等,这些虚晃一枪又言之无物的画面或主题里,到底蕴含了什么人文精神呢?是不是反复出现几句李白的诗就已经是精英主义了啊?endprint

2.不知所谓的表演显示陈凯歌的混乱

本来《妖猫传》承载的期待中,包含了染谷将太、阿部宽、黄轩等人的表演,陈凯歌花力气去寻找演员和为之定位表演风格,也应该是胸有成竹盘算后的结果。但实际上,全片从头到尾贼笑的空海(贼笑可不是拈花微笑),活蹦乱跳幼稚得仿佛只有十三四岁的白居易,都成了某种不知所谓表演的典范。深思熟虑却导致整场的慌乱和失控,这个责任只有导演来承担。这种既不能自圆其说,又无法讨好观众的莫名其妙表演,实际上反映的也自然是陈凯歌作为导演的混乱。

3.华丽的视觉?东北澡堂子装修风格

很多人,包括值得信任的影评人在提及《妖猫传》时,即便对于其故事主题不满意,也常常要对这部作品的视觉点个赞。但实际上,我真是一点看不出《猫妖传》与其他被诟病的魔幻大片在视觉上有什么不同。重头戏极乐之宴的场景看上去极尽华丽,但实际上这种东北高档桑拿浴装修风格的布局,也没什么惊艳之处啊。假山堆砌的楼阁,浅薄微小的酒池,透过荒诞的魔术幻觉,这场大戏除了李隆基与安禄山对面起舞一场值得看之外,可真是一无是处啊。

好莱坞的“敌人”已经变了

谁是你的敌人?怎样打败你的敌人?这其实是大部分好莱坞动作电影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当然,每一部电影都需要有别的主题,成长也好,爱情也好,家庭也罢,但动作片还是必须要面对敌人,否则最主要的戏剧冲突就丢失了。一度,好莱坞电影有很具象的敌人和恶魔,在二战时他们是德军日军,在冷战时他们是苏联和某些东欧小国,世纪之交时是朝鲜,反恐时代是某些雇佣军和恐怖主义力量。他们也可以是抽象,甚至卡通化的,比如它也可以是小丑,是威震天,是虎克船长。

特朗普时代,假如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好莱坞动作电影竟然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放下身段了。所以蜘蛛侠对抗的是被政府伤害的小企业主,神奇女侠要打败的是战神没错,细想一层,那并不是实体啊,更是一种心魔。女主角在电影里反省,那种打败大魔王世界就和平的想法根本就太幼稚了。

所以在《星球大战》第七集大手笔上映时,我以为这个系列不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它好像是血液里的邪恶和血液里的高贵相遇,且大战一场,也许是人生际遇也是命中注定吧,看來简单的正邪两立,就足以延续这个历史上最庞大的好莱坞嫁接希腊戏剧了。是啊,到头来,只是个简单的传承问题。

《最后的绝地武士》说,并不只如此。endprint

猜你喜欢

妖猫陈凯歌冯小刚
冯小刚横看成岭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中国魔幻电影中色彩语言的艺术表现——以《妖猫传》为例
《妖猫传》2·24登陆日本院线
IMAX举办《妖猫传》观影会
妖猫现真身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冯小刚炮轰《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