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0例列车撞击行人损伤分析

2018-01-08艾新宇范金银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23期

艾新宇 范金银

摘 要:目的:探讨法医病理学中列车撞击伤的特点。方法:通过对150例列车撞击伤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人体损伤的特点。结论:得出典型损伤形态的结论可以推断出致伤车辆类型及列车撞击伤与其他类型损伤的鉴别。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创伤和损伤;列车撞击伤

中图分类号:D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3-0197-02

在铁路交通事故中,列车撞击伤是列车外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本文通过对150例列车撞击案件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列车撞击伤的损伤特点与鉴别。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从2003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尸检档案中调取150例铁路既有线上的列车撞击行人案例。选取条件:(1)均有当值机车司机的目击或撞击后停车的报告;(2)明确被撞击者生前处于直立状态;(3)完整的检验鉴定资料。

1.2 方法

将150例列车撞击案件按死亡原因、损伤部位、损伤形态等方面进行归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150例死者中,男98例(65.3%),女52例(34.7%),男女比例为1.7:1;年龄最小的为6岁,年龄最大的为84歲。其中6岁至14的10例(6.7%)14岁至39岁的27例(18.0%),40岁至59岁的57例(38.0%),60岁以上的56例(37.3%)。本组案例中,以中老年居多,可能与其在铁路交通事故中反应相对迟钝、行动相对迟缓、安全意识相对淡薄有关,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2 死亡原因

150例尸检案件中因颅脑损伤死亡的142例(94.6%),其中全颅崩裂100例,占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66.6%;因脊椎骨折脱位致脊髓休克死亡1例(0.67%);创伤性失血性休克7例(4.67%)。具体死因构成如表1所示。

2.3 软组织损伤分布及特点

150+例案件按照擦伤、挫伤、挫裂创三种损伤机制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2.4 骨折分布及类型

150例案件都出现骨折(100%),单发骨折15例(10.0%),两个部位以上骨折135(90.0%)

骨折损伤分布如表3所示。

3 讨论

列车撞击伤是列车运行时撞击行人所形成的损伤。按损伤经过划分,主要包括直接撞击人体形成的直接撞击伤及人体被撞后与地面物体接触形成的摔跌伤。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撞击倒地后被列车再次碾轧的情况。

在本组案例中,软组织损伤均为钝器伤,在头面部、四肢部位出现次数相对较多。擦伤及挫裂创均有明显的方向性,直接撞击形成的损伤方向与列车的行进方向一致,撞击后摔跌形成的损伤则与列车的行进方向相对。通过某些软组织损伤形态,可以推断出肇事车辆类型,如:某例中检见死者右肩部一22.0cm×7.0cm的长方形压擦痕(如图1所示),压擦痕形态特征反映出致伤物表面的形态,从而推断出肇事车辆为型号HXD1货运机车,机车与死者右肩部的接触部位为机车大灯下方的踏板。软组织损伤形态特征受衣物厚薄的影响较大,衣物薄则损伤形态特征明显,反之亦然。

挫裂创是钝器伤中最典型的特征,人体在被列车撞击后摔跌过程中极易与道碴接触形成挫裂创,其中以头部的挫裂创最为常见,且容易与棍棒类、斧锤类等钝器创混淆[1],现将两者的鉴别要点归纳如表4所示。

人体在被列车撞击及撞击后摔跌过程中多个部位被累及,可以形成直接暴力性骨折和间接暴力性骨折,因此,某单一部位发生骨折少见,两处以上部位发生骨折多见。骨折部位以颅骨骨折最为常见,其次是肋骨、四肢长骨。颅骨骨折最常见形态为粉碎性骨折,其中全颅崩裂出现的几率高,在本组案例中全颅崩裂达到62%。在实际检案中,列车撞击后摔跌过程中形成的继发性颅骨骨折较列车撞击时形成的原发性颅骨骨折常见。肋骨在撞击或摔跌时均易发生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较为常见。四肢长骨骨折形态有助于推断人体被撞时体位,还能直接反映出人体撞击点。

在铁路交通事故中还存在两种较为特殊的情况:一种是行人行走在道心紧急躲避列车摔跌致死;二是行人走在铁路路肩或下道避车时,所携带的物品(如扁担,背包)被车辆侧面的突出物碰、挂,使行人沿列车前进方向摔跌致死。

总之,列车撞击事故多属意外事故,自杀、他杀罕见。人、列车、铁路的线路设施构成撞击事故的三大要素,三大要素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列车撞击事故的标志。随着科技发展,机车的结构类型呈多样化,撞击部位的典型损伤形态不仅可以反映出受害者生前状态,还可以反映出机车的类型。人体在被列车撞击这一过程中,情况相对复杂,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在实际的检案中,除了认真的检验损伤,还必须结合现场的勘查情况和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旷得旺.铁路行车影响下形成头部道碴创的特点与鉴别[J].刑事技术,200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