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式新闻游戏的变革与发展

2018-01-08邱淑永

出版广角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仪式受众

【摘 要】 文章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分析交互式新闻游戏对传统新闻带来的三方面变革,即受众感知的重构、新闻叙事角度的重构以及新闻报道逻辑的重构。文章认为,游戏和新闻的结合点是交互与互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游戏可以在时效性较弱的社会问题报道上进一步拓展报道主题,同时可以将VR技术引入新闻游戏的制作中,为用户创造更真实的“浸入式”体验。

【关 键 词】媒介;新闻游戏;仪式;交互

【作者单位】邱淑永,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6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全球新闻媒体代表大会上,《新闻编辑室趋势2015》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指出了全球新闻编辑的九大趋势。其中,第一个趋势就是游戏在新闻报道中的强势植入,BBC发布的《叙利亚之行》和半岛电视台的《偷渔》,都是报告中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游戏作品[1]。与2001年乌拉圭游戏设计师贡萨洛·弗拉斯卡(Gonzalo Frasca)设计的两款游戏《9月12日》和《马德里》相比,这些媒体发布的新闻游戏只是新闻呈现的载体和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新闻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并引发用户讨论。贡萨洛·弗拉斯卡的作品是“基于事件改编的游戏”[2],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但本质上仍是电子游戏,而且是已经设定好情节的电子游戏。如今,传媒界讨论的新闻游戏多数是指交互式新闻游戏,是另一种形式的新闻报道,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游戏与新闻的结合不仅是两种技术或者两个行业的简单组合,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与玩家互动,让玩家在一个虚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并完成游戏通关。而传统新闻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互动性,读者难以将自身带入新闻事件中,二者的结合是一个互补的过程,交互式新闻游戏实现了让受众置身于现场的目标。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出发,将新闻定义为一种“仪式”,以此来分析交互式新闻游戏对新闻业带来的变革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交互式新闻游戏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将宗教中的仪式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中,他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3],“传播通过语言和其他的符号形式”,构建了“人们生存的周遭环境”[3]。他将传播仪式观引入新闻学研究中,认为阅读新闻就是一种戏剧仪式,读者在媒体构建的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詹姆斯·凯瑞的这种基于仪式的新闻观,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新闻报道的发展与转向,直播、互联网、VR等技术的发展与引入,使得受众在阅读新闻时不断增强其参与感。交互式新闻游戏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的角色 ,对新闻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受众感知的重构

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功能不在于我们从中获取到多少信息,而是让我们参与其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从这个角度出发,新闻也“不是信息,而是戏剧,是描绘戏剧性力量与行动的舞台……在我们假定的、常常是替代式的社会角色基础上,邀请我们参与其中”[3]。隐藏在其中的受众观是,受众阅读新闻的目的不在于获得多少信息,而是沉浸在一种“仪式”中,获得主观上的感受。总之,挖掘新闻中的游戏功能就是强调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游戏与新闻的结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主动性带来的心理需求。

直播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广泛运用,打破了时空对传统新闻报道的限制,营造了“我在现场”的虚拟情景。但电视屏幕的存在却让这种虚拟感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它是“一道实实在在、难以逾越的‘墙,不管创作者如何调度,都无法改变这种客观现实的存在” [4]。数字化技术强调受众在新闻生产上的主动性,在场受众用文字、视频等多种符号对新闻现场进行多角度报道,最大程度还原了事件的真相。但是,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感觉上,都没有游戏营造的虚拟空间真切。新闻游戏用计算机编码语言还原事件背景或者预测事件的走向,玩家通过游戏担任某一角色完成通关任务,更容易将个人情感带入到新闻情景中,从而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产生共鸣。

2.新闻叙事角度的重构

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并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阐释信息。詹姆斯·凯瑞认为,读者对新闻报道所描述的“戏剧”,是以戏剧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新闻报道的角度上,传播仪式观仍然是站在报道者的角度,要求通过新闻报道使读者参与其中。但是,从仪式本身来看,仪式的参与者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其中的一员,对仪式的描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通过第三者的身份。这种描述的角度就是新闻叙事的视角,互动式新闻游戏的出现对于受众来说,实现了其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变。

叙事视角包括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具有较强的仪式形态属性[5]。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报道框架由新闻记者和编辑来确定,记者作为主要的叙事者,其个人判断和主观情绪或多或少会体现在新闻报道中。读者阅读这些新闻,除非亲身经历,不然很难跳出记者的框架。但是,新闻游戏将新闻事件转化为一个虚拟场景,将事件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而且是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参与,受众可以自己选擇角色,根据游戏设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游戏体验中,受众对新闻事件将会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理解。

3.新闻报道逻辑的重构

詹姆斯·凯瑞在传播仪式观中,将“仪式”和“戏剧”作为传播与新闻的隐喻,将新闻的阅读和写作看作是一种戏剧化的行为,从报道逻辑上看,新闻报道应该是完整和系统的。传统新闻报道的一个特点是片段化,新闻为了追求时效性,传播的是当时当地的信息,受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来自新闻现场的文字、声音或者视频。碎片化的报道和阅读方式并不利于“戏剧”和“仪式”的展现,但在新闻游戏的设计和报道中,事件报道的逻辑发生了变化。首先,游戏对整个事件的呈现是完整的,什么原因,有哪些新闻人物,用户可以扮演哪些角色,做出什么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这些都不是凭空设定,而是来自于现实。因此,新闻游戏不是对现实事件进行片段式的描述,而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的叙述。其次,传统新闻报道是对事件的客观报道,可以说,新闻报道从一开始就是设定好的,什么原因、发展过程以及事件的结局,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游戏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确定性,游戏的参与者一开始并不知道结局是什么,但正是这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吸引了玩家的注意。此外,新闻游戏中事件的解决方法是开放的,玩家的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BBC在2015年推出的新闻游戏《叙利亚之旅》,让玩家以难民的身份完成游戏,该游戏在几个关键点设置不同的流亡路线供玩家选择,事件的开放式结局更有助于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全面了解。endprint

二、交互式新闻游戏的发展

新闻游戏从一开始就面临质疑:作为娱乐化的游戏,能够和追求客观公正的新闻相结合吗?有学者指出,游戏不适合传递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游戏主要适用于娱乐性新闻,严肃新闻尤其是灾难性新闻,并不适合这样的展现方式。贡萨洛·弗拉斯卡推出的在线小游戏《9月12日》,其背景是“9·11”事件,游戏通过“必定失败”的结局设计,传达一个明确的观点:以暴制暴只能滋生更多的恐怖主义事件。美国《连线》杂志制作的游戏《杀死资本主义》(Cutthroat Capitalism),解释了索马里海盗的经济学,BBC推出的《叙利亚之旅》关注的是难民问题。尽管这些游戏推出之后受到诸多质疑,但游戏使得更多的记者和媒体加入到新闻游戏的制作中。英国新闻学教授Janet Jones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中提到,“新闻是可以玩的,而不是读”[6]。笔者认为,游戏和新闻的结合给新闻报道提供了有一个新的展现方式,就像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很多媒体在出现之初并不是为了传播新闻,但在推广的过程中却与新闻有了良好的互动和结合。而双方之所以能够有效结合,是因为有互补和相交的地方,新闻和游戏的结合点就在于,游戏的互动性在新闻报道中带来的“浸入式”体验,而这也是未来交互式新闻游戏的发展方向。

1.拓展新闻游戏报道范围,尝试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2016年,全球编辑网络举办的2016年国际数字媒体创新大赛,呈现了来自多个国家精彩的新闻作品。从这次的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出新闻游戏在选题上的一个特点:报道主题多聚焦于时效性较弱的社会问题。例如,中国财新传媒的作品《像市长一样思考》,采取角色模拟的方式,玩家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市长的身份进行闯关,但游戏中设计的工厂污染、空气指数、市民幸福指数等问题均来源于现实生活,各项指标的变动也取自现实生活中的大数据。芬兰团队提交的《石油的游戏》,展现的是由石油价格变动而引发的世界问题[7]。

新闻游戏的制作周期比较长,因此,其更适合展现时效性较弱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会马上消失,但又真实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受众通过游戏的方式,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该问题对于自身的影响。另外,我国媒体对新闻游戏的运用还体现在对政策的解读上,尤其在每年的“两会”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都会针对“两会”议程推出风格较为轻松活泼的新闻游戏,使受众在互动中了解“两会”的内容。

目前,新闻游戏依托的平台主要是PC端,通过程序员编程实现,一款游戏尤其是一款大型新闻游戏,在选题、设计、编程等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可以运用较为简单的H5小游戏的方式来缩短游戏制作的时间。网易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推出的H5游戏《里约大冒险》,在一个用户自画的小人的带领下,阅读里约奥运会开幕前的相关新闻。与PC端新闻游戏相比,此款游戏缺少用户选择,交互性还有待提高,但这确实是一次新的尝试。

2.与VR技术融合,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VR新闻始于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在2016年“两会”期间纷纷利用VR技术进行报道。该技术用虚拟的方式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2016年“两会”开幕之前,新华社用VR摄像机镜头记录下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景,2分多钟的视频完整地再现了仪仗队出现到升国旗、奏国歌的全过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受众还可以观看到天安门现场的其他场景。

如果说新闻游戏中受众的“浸入式”体验还仅仅是来自游戏本身的设计和新闻事件所带来的大脑中的反应,那么VR技术则是直接通过感官上的反应产生真实的感觉。此外,VR技术采取的是360度展现全景的方式,受众可以随意选择想要观看的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闻游戏只能从一个角度再现新闻现场的局限性。

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从最初的文字、图片到现在的音频、视频,所有可以真实客观再现新闻的形式,都能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笔者认为,对于新闻游戏,我们没有必要将关注点放在游戏娱乐性和新闻严肃性的冲突上,游戏不等于娱乐,将严肃或者表现苦难的新闻事件用游戏的方式展现,也不是对现实的亵渎。新闻游戏利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受众,让受众以主角的方式参与其中,通过游戏设定的虚拟场景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问题背后的复杂因素,可以让严肃、枯燥的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和富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2015全球新闻编辑室趋势报告[EB/OL]. http://news. qq. com/original/quanmeipai/quanqiuxinwenbianjishi. html,2015-06-10.

[2]潘雅楠. 新闻游戏:概念、动因与特征[J]. 新闻记者,2016(9).

[3][美]詹姆斯·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M]. 丁未,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马骏. “看镜头”的实践流变与美学价值——以美剧《纸牌屋》为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

[5]何纯. 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J]. 求索,2006(2).

[6]《叙利亚之旅》:新闻是否可以游戏化?[EB/OL].http://www. ifanr. com/508672?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2015-04-07.

[7]財新凭新闻游戏拿国际大奖,游戏会不会成为新闻下一个大趋势?[EB/OL]. http://www. 360doc. com/content/16/0623/11/7872436_570109407. shtml,2016-06-23.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仪式受众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