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出版“走出去”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2018-01-08李旦

出版广角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走出去话语

【摘 要】 当前,在国家大力要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学术出版作为“走出去”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提升我国学者国际话语权和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释了学术出版“走出去”对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并通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三种学术图书“走出去”的实际案例,提出了如何加强学术出版“走出去”,以促进我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 键 词】学术出版;“走出去”;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李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明确要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大国的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富强,还包括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其中思想和学术是核心。实施学术出版“走出去”战略是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术出版“走出去”如何融入整个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如何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阐释了学术出版“走出去”对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并通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三种学术图书“走出去”的实际案例,提出了如何加强学术出版“走出去”,以促进我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式和方法,探讨学术图书的海外传播如何与宣扬中国主题有机结合,更好地传播中国学术观点,讲好中国故事。

一、学术出版“走出去”对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个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国际话语的影响力既能展示国家形象,又能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表达立场与观点。发展中的中国尤其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展示国家形象、实力和发展道路的话语体系,而学术出版“走出去”在当今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实现中国话语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渠道

学术出版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它服务于时代,承载着思想传播、文明传承的功能,处于出版产业链的顶端。学术出版“走出去”不仅是中国的学术观点“走出去”,同时也是中国的价值观“走出去”。当遇到涉及全球性问题的讨论时,由中国学者撰写的、在国际上已出版的相关学术图书就能代表我国学者的观点和立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是中国话语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渠道,应将构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平台置于首要和先行的位置。中国要建立对外话语体系,性能重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中国价值观要输出,学术出版“走出去”要先行。

2.学术出版“走出去”能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主流学术圈的话语权

一个国家学术出版的繁荣与否直接决定着该国的学术成果能否高质量地产出,并有效地传播。就中国而言,学术出版“走出去”正是中国科研成果 “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与平台。学术出版机构不仅要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帮助中国学者、中国学术观点走出国门,直接进入国际主流学术界,而且要通过中国本土学术出版的国际化发展,通过与国际学术规范的接轨,使中国本土的学术体系能够以国际通行的、易于与西方知识体系对接的出版形态公开,从而有效提高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国际主流学术界的影响力。

3.学术出版“走出去”是打破西方出版机构话语权垄断的重要路径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土知识体系升级,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还有助于掌握优质内容的主动权,促进中国话语体系的正面宣传。当前,中国学术出版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不是很令人满意。例如,我国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西方出版平台,我国每年出版的4万多种中文学术图书,被发达国家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不到2万种,翻译成英文进入西方主要流通领域的更少。通过中国学术出版机构的努力,采取中国学术出版机构与西方出版机构合作的模式实现“走出去”,有利于掌控话语主导权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能量。

二、学术出版“走出去”案例:以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抓住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将平台国际化作为出版社发展的四大主战略之一,致力于专业化、系统化、同步化做好“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1—2016年,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累计输出版权300余种,基本扭转了版权贸易逆差。此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德古意特、剑桥、劳特里奇、博睿、威立等国际主流学术出版商深化战略合作,输出了一系列原创、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英文版权,向世界传播中国顶尖学术成果,展示中国优秀学者风范。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自2006年开始合作,目前已签约66种英文版学术图书。在做好做强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同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现有些学术图书天然带有主题属性,可以把其学术属性与主题属性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学术观点,输出中国的价值观,以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以下分享三个案例。

1.《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紧跟国际时政热点,及时满足海外读者需求

2014年,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主编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该书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通俗理论读本,目前中文版已销售50万册。在中文版出版后不久,为了满足海外读者对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和中国政治社会的新发展进一步了解的迫切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就开始策划英文版,并且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起联合打造,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之后,《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先后输出韩语、日语、阿尔巴尼亚语、阿拉伯语等五个语种版权,《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马其顿语版权还在洽谈中。2016年1月,《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在印度新德里世界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上举办了英文版首发式;在5月布拉格国际书展上,该书被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永久收藏;在同月美国书展上,举办了英文版新书研讨会暨电子版输出签约仪式,6月,在韩国首尔国际书展上举办韩文版推介会;11月,在罗马尼亚书展上亮相,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语言风格的重要图书,引起海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2017年初,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军事卷 )。

2.“东京审判”系列图书:与海外名社合作出版,请西方知名学者推荐,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东京审判是不亚于西方纽伦堡审判的一场世纪审判,但西方读者对这一审判了解得并不是很多。由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编的《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是第一本集中表达中国学者有关东京审判学术观点的著作。为了增强该书英文版在海外的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不遗余力地向剑桥出版社反复大力推荐,经过几轮严格的同行评审,剑桥出版社最终将该书纳入“剑桥中国文库”。但版权输出并非到此就结束了,为了让该书真正走进当地市场,让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剑桥出版社协商,邀请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者、《哈佛中国史》作者、汉学家卜正民为该书撰写序言,还在2016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举办了新书首发式,使该书真正走入西方图书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东京审判。东京审判的另两本书——《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东京审判亲历记》的英文版也输出国际出版名社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3.“大飞机出版工程”项目:选择国际瞩目的优势产业或技术,集中介绍中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和首飞举世瞩目,围绕大飞机研发的相关科研成果对国际上的相关产业和科研机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早在2007年,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就启动了“大飞机出版工程”项目,目前已出版了100多本图书。该项目被誉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出版典范,其英文版也获得了国际知名专业与学术出版集团的青睐。“大飞机出版工程”项目最先出版的5种英文版图书经过严格的国际同行评议,一次性输出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在此之前,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很少有同一系列多本图书整体输出的,可见反映中国重大科研创新的学术和专业图书在国际市场的潜力无限。

三、通过加强学术出版“走出去”促进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措施

以上三个案例从学术图书内容策划上体现了如何让我们的学术图书“走出去”能更好地表达中国观点、讲好中国故事,以下是笔者就如何加强学术出版“走出去”以促进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的几点建议。

1.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主要资讯来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由此带来人们在精神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的变化,这将是历史性的、世界性的。当代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必然会在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上留下印记,所以中国的未来话语、中国的学术、中国的思想也会被世界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世界对中国的关注,集中在中国那些最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成果。因此,学术出版“走出去”要把能反映中国实践的优秀学术作品带入国际主流学术圈、精英读者圈,让国际上主要的图书馆、学术研讨会等能接触到这些出版物,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学术出版物的国际传播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

2.重视国内学术出版规范和标准,与国际学术出版规范实现融通和对接

学术出版规范涵盖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从细节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既包括编辑案头处理的技术规范,也包括选题的论证规范。在今天学术图书出版总量大幅增加、学术出版门槛降低的情况下,学术出版物要实现“走出去”,必须要重视学术选题的筛选和论证规范,以及学术出版物的质量标准。目前国际上的原创学术著作基本都要求匿名评审,但我国的学术出版不一定能做到,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直坚持这个评审制度,也正是这个制度使其出版的《天朝的崩溃》一书入选剑桥出版社的“剑桥中国文库”。剑桥出版社很赞赏该书在中国出版时就进行了匿名评审,从而才表现出对其英文版的兴趣。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术出版规范需要对接国际出版规范,包括编辑处理的技术规范、引文和索引的标准等。没有与国际规范对接的学术出版“走出去”,既不能提高学术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也无法真正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从而对国际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3.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出版“走出去”战略,国内出版机构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近年来,国家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比如,财政税收方面,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实施了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重点出版“走出去”工程项目,在政策指引、资金配备上对出版“走出去”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在这些政策指引下,一些之前在“走出去”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出版社已经实行本土化战略,在海外建立了出版中心,成为学术和主题图书“走出去”的桥头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以色列设立首家海外分社,在罗马尼亚设立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在蒙古设立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由此可以帮助国内其他出版社把符合主题的图书输出以色列、罗马尼亚以及蒙古。毕竟,一个出版社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开发维护合作伙伴需要花费很多的成本和精力,国内的出版社可以通过共享平台的方式实现优质内容的输出。 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即将成立的中国—南亚科技出版中心,可以帮助国内出版社将反映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学术图书输出南亚地区。这样,國内的学术出版“走出去”就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合力,提升了“走出去”的质量。

中国已经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心,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中国的科研成果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海外出版机构开始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出版中国内容的图书。我国的学术出版机构不仅要抓住时下“走出去”的发展良机,还要在这股浪潮中把中国最优秀的原创学术成果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谢寿光. 加强学术图书出版规范体系建设 努力提升中华学术国际竞争力[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14.

[2]李昕. 提倡学术出版规范的实质是以国际规范来要求中国出版[J]. 中国图书评论,2012(12):97-98.

[3]人大社:让世界聆听中国学术之声 推动高端学术内容走出去[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2-09.

[4]李广良. 一本图书如何走红全球[N]. 出版商务周报,2017-08-03.

猜你喜欢

上海交通大学走出去话语
上海交通大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机器人比赛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