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咏史二十首(其一)Ode to History: Twenty Poems (I)

2018-01-08王国维译析徐军

英语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华夏民族咏史昆仑山

文/王国维 译析/徐军

Looking back to the western frontier a hazy state I see distant.

How has our race endured the hard times marching eastward?

When could I go there to look up to Mount Kunlun,

My birthland, even if I would wear out my straw sandals?

回首西陲2西陲:西面边疆,诗中指甘肃、新疆以西地区。清末以来,一些中外学者提出“汉族西来说”,认为华夏民族起源于西部。势渺茫3势渺茫:这里指“汉族西来说”所引起的业界对华夏民族起源悬而未决的状态,令人感到身世渺茫。,

东迁种族几星霜4星霜:星辰霜雪。以星霜指岁月,亦有艰难辛苦之意。?

何当5何当:何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踏破双芒屐6芒屐:同“芒履”或“芒鞋”,草鞋。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见访》:“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却向7却向:再对着。却:还,再,有微转之意。向:朝着,面对。姜夔《侧犯·咏芍药》:“恨春易去,甚却向扬州住。”昆仑8昆仑: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之为中华“龙脉之祖”。《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又《周礼·春官·大宗乐》郑玄注:“天神则主北辰,地祇则主昆仑。”祇(qí),古时候对地神的称呼。“汉族西来说”,因以此为据。望故乡9故乡:家乡,诗中复指昆仑山,即起源地。。

《咏史二十首》为组诗,分咏中国全史,是王国维生前未刊稿,始载于1928年11月《学衡》杂志第66期。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月,王国维入上海《时务报》做文书校对工作。3月,罗振玉开设东文学社,王国维又入社学习日文。根据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记载,罗振玉偶然在同舍学生的扇面读到了王国维撰题的一首七言咏史诗,看到“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的诗句,非常惊诧。罗振玉赏识王国维的文学才华,加以提拔,并为赡养其家,使之专心问学。可以说,《咏史》诗成为了罗、王二人相交之契机,进而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番功业。

王国维像(油画,杨涤江)

《咏史二十首》,“议论新奇而正大”(《学衡》编辑语),为王国维22岁时所作,时间大致为1898年3月至6月间(陈永正《王国维诗词笺注》)。这里选译的是第一首,咏华夏民族的起源。清末以来,一些中外学者提出“汉族西来说”,但20世纪考古大量发现,证实中原地区在远古时已有人类居住,“西来说”后来被大多数学者所否定。这首诗的创作,正值中日甲午海战(1894—1895)之后,西学东渐伊始,王国维“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自序》),很明显是受到了当时该学说的影响。

英译这首诗,要跟随诗人的目光,抒发诗人怀古咏史的情怀,将诗的气魄呼唤而出。起句写“回首西部边境,形势渺渺茫茫”;承句写“华夏种族向东迁徙,经历了多少艰难岁月”;转句设问“什么时候我能踏破一双草鞋亲赴西陲”末句作答“去到昆仑山,仰望我的故乡”。在汉语中,这首诗没有人称代词,指称处于隐性状态。英译本采用了第一人称“我”来统领全篇,从而译出诗的神韵。第一句:受英文句法限制,“回首西陲”的逻辑主语必须与“势渺茫”的主语同指一个人,即“我”,所以,“势渺茫”采用了名词短语a hazy state(薄雾朦胧状态)加上形容词distant(遥远的),以隐喻方式表达。第二句:our race(我们的种族)用作主语;动

〔〕〔〕

词endure(忍受,忍耐)的现在完成体用作谓语,与hard times连用,侧重“几星霜”的“艰难辛苦”之意,比使用动词suffer(遭受,忍受)更具修辞效果;how作疑问词,表达“怎样”,而不采用直译how many years(经过几度星辰霜雪);用marching eastward(东迁),其种族迁徙的浩荡之势得以彰显。第三句和第四句,英译本使用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一气呵成:When could I go there to look up to Mount Kunlun,/ My birthland,even if I would wear out my straw sandals?(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这里,could和would用作虚拟语气,将主句和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情感态度译出来,诗人借昆仑山而抒怀,其追溯华夏民族起源的拳拳之意,不忘华夏民族根本的眷眷之情,乃至欲为华夏民族一展身手的急急之况味,便得以喷涌而出。

从全篇来看,首句中“边境”“边疆”,使用frontier,与下文第三句go there前后呼应,既鲜明地树立了“西陲”这个地标,又热情地暗示了诗人行动的力量——要探寻华夏民族的起源,必须拨开渺茫的迷雾;“回首”“看见”“仰望”,分别使用looking back to,see和look up to;“故乡”,英译本没有使用通常人们认为的hometown(家乡),homeland(故乡),native land(故土),而使用了birthland(出生地)来指代故乡,突出了本诗吟咏华夏民族起源的写作目的。look up to和birthland的组合,凝聚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科学上“独立之精神”,学术上“自由之思想”。结句历尽千辛万苦抵达昆仑山,仰望华夏故乡昆仑之巅。这是一个追溯民族起源、探索民族特性的朝圣之旅,诗人的宏图大志、情怀家国,随着诗的正大之气魄,便熠熠生辉了。这也是清末民初“汉族西来说”传播的积极意义,蕴含了当时知识界追求新知、介绍西学以及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探索。 □

猜你喜欢

华夏民族咏史昆仑山
北陵公园咏史
论帕斯卡猜想:一个名字叫“夏”的亚洲族群
让笔下的角色在挣扎中成长
万水千山总是情
格尔木
美石赞
咏史抒怀
浅析敦煌壁画的民族精神及文明传承
有趣的象形字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