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性思辨

2018-01-04肖家芸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特殊性痛苦事物

开栏语:理性思辨决定一个人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他为人处事的高境界。为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的高考试题也一直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今后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本栏目旨在通过简约清晰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例析,以例话与操练的方式,通俗而有趣地启迪读者,什么是理性思辨,怎样用好理性思辨以进入语文学习和高考作文的卓越境界,同时提升为人处事的品位。

肖家芸,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上海市育德之星等称号。出版有《理性思辨与高考作文修炼》《理性思辨例话》等著述。

世间不同事物或是矛盾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便同一事物或是矛盾在不同阶段也往往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事物或是矛盾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去看,不能一刀切去做。从事物或矛盾的特殊性出发,去思考辨析问题,做出取舍决断,即所谓特殊性思辨。

一、事物的特殊性思辨

事事物物本各异,且发展变化着。在读写表达中,事物是借助词语指示的,而同一词语指向的往往是不同事物,因为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赋予了不同承载,表达者正是借助于这种灵活性、多样性,用同一个词语实现表达的丰富与奇巧。赏析写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揣摩关键词语,尤其是品玩同一词语富含的多层意向。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代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上阕“眉眼盈盈处”中“眉”“眼”承前指。一是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一样的地方,代指友人此行去向——美丽浙东;二是脉脉含情的神态,指为友人送别情景—— 一往情深。下阕最后两处“春”所指也不同。“赶上春”的“春”实指春光。而“和春住”中“春”有虚实两层含义。一是实指春光,含惜春之情;二是虚指与亲友相处的美好时光,寓祝福之意。

2.鲁侯献鼎(《国语》)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画线句中“国”本指极珍贵的寶物,语境不同指向不同。“君以鼎为国”相对于“君”(鲁侯)而言,“国”指的是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信者亦臣之国”相对于“信者”(守诚信的人)而言,“国”指的是守信者最珍贵的宝物;“今欲破臣之国”也是相对于“信者”(柳季)“国”所指与“信者亦臣之国”之“国”相同;“全君之国”之“国”承指同“君以鼎为国”之“国”。

3.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分别写在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和契诃夫小说中人物的戒指上的两句铭文。(2011上海高考作文题)

命题中两个“一切”是两个不同认识层面的指向,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前者“一切”指应当“过去”即“忘却”的东西,如痛苦、灾难、仇怨,也包括成功、成就等,因为这些“不过去”,就走不出阴影与纠结,过不去的“一切”都将成为振作起来再前进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甚而成为你沉沦与自毁的加速器。后者“一切”指不能“过去”即须铭记的东西,如历史、教训、反省等,因为不铭记这些,就是对屈辱历史的忘本,是对雪耻责任的背叛,铭记并朝着改进努力,才有目标有动力有落实有进步,才能不让过去的悲剧重演。显然,要过去与不过去,两种认识和态度都需要,各有特殊所指,具体情况具体取舍。总体上兼容为优,取一偏失。

4.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10年、20年就能成功甚至创造奇迹;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命题中两个“同一件事”是两个不同认识层面的指向,是相对于两种不同处事态度而言的。前者“同一件事”相对于“成功甚至创造奇迹”的联系而言,体现出敬业创业态度——立志做好、执念如一、精益求精于同一件事;后者“同一件事”相对于“依旧平凡无奇”而言,满足于糊口——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求大进取于同一件事。二者区别在于对“同一件事”怎么看,做么做。当事业来做,用工匠精神去做即不凡;当饭碗来端,用得过且过心态去做则必凡。态度决定一切,梦想成就精彩。

二、概念的特殊性思辨

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或是命题中各有自己的特殊内涵,循着特定语境(背景)或是命题联系去对照思考,不难分辨各自的特殊内涵,从而精准把握真谛或是命题用意。

1.友邦惊诧论(鲁迅)

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虽然“不国”与“国下去”两个“国”字,在这里都是名词做动词用,意思是使国家存在下去。但两“国”的意涵指向有别,前者是中性泛指,后者加引号是贬语反讽,实际所指是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可以永远把国家卖下去,友邦人士永远把中国“瓜”分下去。这样表达非但不矛盾,反而别有意趣,增加了讽刺与鞭挞的力度。更为深巧的是:按照领土完整是国之为“国”的一个基本条件的话,这一段列举失了东三省大片区域已不是完整之国了;而国民党反动政府无所作为,有何资格做“国”的代表,以“国将不国”的大道理来压制合理诉求的学生?所以,三个“失了”反复表明,国民党反动政府早已使我们“国已不国”了,正因如此才会得到“友邦人士”的夸奖;也只有这样,国民党政府才能永远统治下去。由此,说学生请愿,导致“国将不国”纯属强加罪名,是贼喊捉贼,目的无非是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显然,这里通过“国”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对照辨析,以铁的事实,有力批驳“国将不国”罪名不成立。鲁迅的杂文简练犀利得像匕首, 主因在于他善于从概念上辨析突破,通过对关键概念同语不同内涵的具体辨析对照,以概念使用的错误,破敌方观点的错误。因为概念是思想的外壳,概念越正确、越深刻,就越能反映思想与现实对应的正确与深刻。endprint

2.一根纤细的毛发,放在手掌上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会痛苦万分。

命题中,“毛发”与“眼睛”都不是單一的物体概念。从前后对应关系去思辨,即可发现这里不是要你谈眼睛护理保健,而是考查你怎样从这个生活中的细微现象中得到启发,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纤细的毛发”比喻细微、渺小事物;“毛发”可指事物,也可以是言语、行为、决定、举措等细细微微的东西。同样,“眼睛”不是视觉器官,而是具有眼睛一样透视力和敏感性的心灵、情感、尊严等。“眼睛里”比喻易伤害的部位,关键时、关键处。整个命题意思明朗:让头发身处何处十分重要。一件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东西(小言语、小行为、小举措),处理得当无碍大局,处理不当,后果严重。实切:关键时关键处,慎待细微(渺小);虚切:勿让毛发落目眦。比如:特定时候,不经意的一言一行,自己觉得无伤大雅,但在别人听来看来,可能是深切伤害。《老王》中拒收病危中老王的鸡蛋,就给老王造成了伤害,让作者感到深深的愧怍。所以,人须慎言慎语,不随意吹起毛发;也要学会适时闭眼,挡住被人吹来的毛发以保护自己。

3.如果你把人生看成短镜头,那它就是一出悲剧;相反,当你在长镜头里拉远了看,生命就是一出喜剧啦!

命题中的“短镜头”与“长镜头”不是两个摄影器物的概念名称,而是借助于这两种摄影器物(镜头)的功能,来隐喻看人生的两种视角:“短镜头”——看眼前,“长镜头”——看长远。同样,“悲剧”与“喜剧”也是借助这两种喜剧的性质和特点,来隐喻人生的不同遭际:“悲剧”——失败、挫折、灾难带给人痛苦,“喜剧”——成功、收获带给人欢乐。从时空、判断情状去辨析:“一段”——暂时的,或是——有可能但不是绝对;“倒是”——意想不到的。由此思辨:

其一:人们常用短镜头看一段生活,常常看到悲剧;可惜,他们又常常忘了把这段生活放到长镜头里,也就忽略了这段悲剧或是喜剧的一个片段,一个组成部分了。

其二:有人说,时间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他能逆转哀乐,把厄运变为福祉。而我却认为,时光老人虽然神奇,但一段生活是悲剧还是喜剧,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视角与心态。

其三:相较于安逸生长的小树苗而言,落在悬崖危壑间的种子绝对是个悲剧。但当一棵普普通通的行道树面对纵横肆意的迎客松时,只会感到自惭形秽。因此,一时的“悲剧”并不可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也许就能洞见化悲为喜的时刻。

4. 有人认为,逃离痛苦才能得到快乐;有人说,逃离痛苦就意味着放弃了快乐。

命题中两个“快乐”是两个不同认识层面的指向,各有所需,但境界有别。前者“快乐”相对于生活中的“痛苦”环境或遭际而言,指一般意义上的安逸之乐;后者“快乐”相对于“痛苦”的人生价值联系而论,指辩证层面上的奋斗之乐。人生本是苦乐相生:一方面人生难以真正“逃离痛苦”。形式上看没痛苦“快乐”了,这种“快乐”也只是短暂的,或是实际掩藏着另一“痛苦”。比如井底之蛙,无忧无虑可谓快乐。然而,一生只见井中小天,无法见到真正的天光云影,此限此憾,岂不痛哉苦哉?所以前者“快乐”适合安于现状不求大作为者;另一面,“痛苦”也往往在锻造人内心的坚强,培育人奋进有成的“快乐”,正如梅花俏在雪寒中,彩虹总在风雨后。后者“快乐”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有为者当有的价值观。当然,无视人们生存应有的“快乐”需求不可取,一味在“痛苦”中寻乐也不提倡。理性态度当是,直面“痛苦”,绕开不必要的“痛苦”,迎战必须战胜的“痛苦”,让“痛苦”成就奋斗的“快乐”。

三、礼法的特殊性思辨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男女授受不亲,是那个时代伦理道德的要求,社会礼法的规定,不可违反,必须遵守。而当嫂子落水被淹,危在顷刻之间,两难局面立即呈现在小叔子眼前:拉她,破坏了男女大防;不拉她,很快她就会丧命。这时,任何有良心的小叔子都会拉嫂子出水。孟子实际认为,在这个具体问题上,嫂子的生命是摆在第一位的,而不能拘泥于礼法的教条;或者说此刻礼法已不那么重要,是可以改变的。这种特殊情况下的衡量、取舍,称为权变、权宜。《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云:“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表面看小叔子违反了礼,实际他已践行了仁,正是“有善者也”。

由特殊性思辨可得:“经”或者“道”、今之“主义”等,从根本立场和主导思想上说,当然应该坚守,毫不动摇。但面对极其复杂的客观世界和具体问题时,它不能是笼统的、僵化的教条,而要落到实处,实事求是,可以也应该从不同途径、用多种方法达到目标。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此之谓也。或者说,在信仰上、原则上它是刚性的,在实践中它却是有弹性的,需要灵活运用。权变的背后支撑和最终结果都是“有善”,都是“宜”。

1.读写有特殊性思辨意识,养成一是一、二是二的严谨求索习惯,摒弃A即A的简单笼统化惰性思维,提高 A非A的审视辨别能力,实现精准判断精确立意精当伸展的目的。

2.特殊性思辨,着力于个性(特殊性),但着眼于共性(联系性),底线是合情合理合善。刻意求“特殊”而标新立异,那就走向非理性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知足者富。——老子《道德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对于以上两则材料,你怎么看?请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知足也要不满足

某考生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而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去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当你失去的时候,不要耿耿于怀,懊恼不已,享受自己已有的,也许会轻松许多。当你已拥有了自己渴望的东西,回顾一下,是否失去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切忌不思进取。endprint

面对苦难,知足让自己更加愉悦地去克服它。知足常乐,知足,是苦难的止痛剂。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终究只是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有过迷惘,想过轻生,但他终究战胜了自己。尽管自己不能像刘易斯那样在赛场上跨过鲜红的终点线,但自己还有头脑,还可以畅所欲言。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化作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浸润着世人那干渴的心灵。正因为知足,他乐观地面对苦难,从容地面对死亡。如果当初他屈服于苦难,不懂知足,又何来今天。

“如果这一生不幸,我希望有来生;如果这一生是幸福的,我今生已是满足的了。”是啊,没有高官厚禄,但我有怡然自得、無拘无束;没有健全的身躯,但我有灵活的大脑。知足让自己活得更潇洒。然而,面对苦难要知足,却不代表凡事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锐意进取,不满足于一点小小成就,才可能绽放人生的光芒。

同样的起步,却有不同的终点,原因在于取得成绩时的态度。沾沾自喜终究止步不前。明确目标,更加不懈地为之奋斗,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面对成绩,不满足让自己更加充满斗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话告诉我们,不满足是成功的前提。爱迪生用智慧点亮世界,袁隆平用汗水使饥饿远离,贝多芬用血泪感动世界。是什么让他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不满足。不满足让爱迪生实验几千次仍不言弃;不满足让袁隆平田间挥汗,几十年如一日;不满足让贝多芬失聪后仍不舍不弃。知足,让伤痛化为力量;不满足,让平庸蜕变为伟大。

知足却不满足,让人生的麦田收获迷人的黄金。

简评:

训练材料含有两个相同而又不同的概念。老子所言“知足”是相对于精神的富有、心灵的充盈和生命的快乐而言,指的是人面对生存发展中的艰难坎坷,拥有的平和、旷达和自足。在《老子·第46章》中,他进一步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易经》中隐含的是“不知足”,是相对于“君子当自强不息”而言,指的是志士进取、开拓和超越的奋斗所需的信念和操守,唯不自足才能超越自我,做强做大自我。因而,知足与不知足是两个不同向不同面的内涵思想,都需要,但各有所适,贵在择选。文章从各个特殊性思辨出发,阐发彼此思想价值及其人生启迪(适选适用),然后将二者兼容互补,凸显其共性价值——知足却不满足,让人生的麦田收获迷人的黄金。正是基于特殊性思辨,本文避开了惰性思维产生的对立,于人生两面所需的统一中实现了“知足”与“不满足”的思想价值互补。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尼采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

你同意“真理都是弯曲”说吗?

【点拨】

“曲折”不是真理曲折,而是实现的路径与过程曲折,真理的发现(披沙拣金)轨迹、发展(永无止境)轨迹曲折。弯曲意味着深度,笔直意味着浅显,意味着骗人。例如,佛罗伦萨的建筑可以站立几个世纪,巴黎人愿意为了修缮圣母院的外墙而花上数年。再看看我们的身边,一模一样的摩天大楼仿佛眨眼间便拔地而起,但“楼歪歪”那样轰然倒塌的却不在少数。这证明着: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曲折”的多面内涵:1)事物(真理)呈现形式“曲折”(总被假象包裹);2)认识时间上“曲折”(长期甚至几代人);3)把握真相上“曲折”(重重迷雾);4)接受真理的“曲折”(多重排斥)。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殊性痛苦事物
分担痛苦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单独中的洞见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暴力和痛苦
2009中国CEO痛苦榜
春天来啦(2则)
论新建神佛造像在城市雕塑中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