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螺人工养殖技术

2018-01-04广东省佛冈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张沾光

海洋与渔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田螺池水触角

■ 广东省佛冈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张沾光/文

田螺人工养殖技术

■ 广东省佛冈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张沾光/文

田螺是我国生长的一种淡水螺,在分类上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田螺科。田螺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是盛夏人们夜宵的美食,属上等保健食品。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下降,田螺市场不断向好,田螺人工养殖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一、形态特征

外形:壳,钙质,较薄,螺旋形,右旋。壳外表呈黄绿色到黄褐色,颜色因环境和水质而有差异,内面灰白色。壳顶略尖,壳底膨大,壳口卵圆形,其边缘完整,有角质厣。软体部(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囊三部分,外套膜包着整个内脏囊。田螺在正常的生活情况下,头与足部伸出壳口外。头部圆柱状,其前端有一个突出的吻,口位于吻的前端腹面。吻的基部两侧有一对较长的触角,雌性田螺两个触角左右对称同形,雄性田螺两个触角不对称,右触角短粗,卷曲成了交接器。每个触角基部的外侧突起上有一个黑色眼点。头部后方两侧的皮肤,皱褶卷缩成水管,左侧的是入水管,右侧的是出水管。足位于头部腹面后方,是一个大型的肌肉质爬行器官和吸附器官。足伸展开时,前端圆弧形,后端尖圆形。

二、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

田螺栖息在淡水湖泊、池塘、水田及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喜生活在冬暖夏凉、水质清鲜、有松软底泥且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主要摄食器官为齿舌,用于刮取水底和附生的食物。田螺食性杂,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也滤食浮游生物,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在水温15℃左右开始活动与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8℃。30℃以上时,田螺会将肉体缩入螺壳内,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40℃时田螺会死亡。对于干旱和寒冷有较强的适应性,水温低于8℃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冬眠,待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到15℃左右时,田螺才重新出穴活动和摄食。

田螺对水中溶氧很敏感,当水中溶氧量降到3.5毫克/升时,它们摄食不振;1.5毫克/升时,开始死亡。

三、繁殖习性

田螺雌雄异体,两性异形。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雌性田螺两个触角左右对称同形;雄性田螺两个触角不对称,右触角短而粗,向右内弯曲特化成交配器官(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自然水域一般雌多雄少。

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成熟的卵在输卵管顶端与精子相遇受精,受精卵在母螺的子宫内进行胚胎发育。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田螺分批产仔,每年3~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接着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交配行为一般在白天进行,交配时间长者可达12小时,仔螺大多于夜间产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150只仔螺。初生仔螺壳高4~7毫米,生长一年后,性腺发育成熟。在生殖期,雌螺子宫中常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仔螺。

四、养殖水体的选择

田螺适应能力强,抗病能力高,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的情况,农村中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但要避免过多禽畜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流入,容易造成缺氧。如需开挖专池饲养则要选择水源方便、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保持底泥厚度10~15厘米,为便于操作管理,一般控制面积在10亩以下。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水浮莲和假水仙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枝、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

五、种螺放养

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草鱼与田螺争吃草料,青鱼以螺为饵料,因此这两种鱼不要与田螺混养。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田螺投放前10天,池水深度保持30~40厘米,带水消毒池塘,按每亩用50~100公斤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以清除野杂鱼虾、其他杂螺和有害生物,3~4天后在水体堆放粪肥,用量为100~150公斤/亩,以培育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待生石灰毒性消失后投放种螺。每平方米放种螺80~100个,单独放养的,池中可搭养5~10尾鳙鱼,以控制大型浮游生物过度繁殖。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

六、水质调节

养殖池中的水质好坏是养殖田螺成败的关键之一。养殖用水以河川或池塘天然水体最佳,水体应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凡含有大量铁质和硫质的水,绝对不能使用。含铁量过高的水,放养种苗后死亡率很高,能成活的螺壳上也附着红锈,甚至螺肉也呈现红棕色。硫磺水质使田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养殖用水必须清新,池水透明度要在35厘米以上,采用半流水式养殖较为理想。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螺池水深度保持30~4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可适当增加池水深度,加大水流量,停止施肥,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如果养殖密度大,也可使用增氧机,增氧机以水车式或喷水式为宜,因池水较浅不适用叶轮式增氧机。

七、饲养管理

田螺在最初的三至四个月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二年后则不再增长。因此,田螺在人工养殖期间要抓住时机,充分投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长成,这样螺肉大且柔软味美,为天然者所不及,产量也较高。

1.施肥投饵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一方面保持水体适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粪肥。另一方面,投放水草、菜叶或嫩的绿草以及易腐烂的树叶,要求草料必须无毒,投喂的草料最好切碎并分散到水中。

精养的螺池,为了加速田螺的生长,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投喂草料的同时,需要投喂精饲料。因为精养放养密度大,投料多,水质会很快变肥,因此一般少施或不施肥。可投喂米糠、豆饼、菜饼、花生麸以及动物内脏下脚料等,饼类浸泡变软后投喂,其它饲料切碎拌匀投喂。因田螺行动较缓慢,全池要多设置投喂点,避免某个地方过度拥挤,投饲不必定位。投饲量一般按田螺总重的1~3%计算,每二、三天投喂1次,并根据天气、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精料,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当水温在15~20℃、28~30℃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1%左右。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田螺在天然状态下,当年能长至6~8克的个体,而人工养殖的个体重可达12~15克。

2.日常管理

防止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捞起吃剩草渣。青鱼以田螺为食,水蛭对田螺危害较大,因此发现青鱼和水蛭应立即清除。进排水口要用网袋隔离防护,防止野杂鱼虾和敌害生物进入螺池。每天观察天气和池水的变化,防止缺氧。

3.越冬管理

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壳顶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田螺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7~10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八、田螺收获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投放的幼螺规格可达10~20克,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

猜你喜欢

田螺池水触角
田螺姑娘的夏天
夯实为侨服务机制 多方触角深入基层
步行街
摸田螺
试探着向硅谷伸出触角
田螺
지수형:신뢰는 배달에 경쟁력을 실어준다池水炯:信誉,让外卖更具竞争力
吃田螺
我用网络延伸关爱的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