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考《道德经》中“谷”与“水”的隐喻

2018-01-04安性栽韩国国立仁川大学韩国仁川

名作欣赏 2017年36期
关键词:小国慈爱道德经

⊙安性栽[韩国国立仁川大学, 韩国 仁川]

⊙李亚铭[陕西科技大学口语传播研究中心, 西安 710021]

小考《道德经》中“谷”与“水”的隐喻

⊙安性栽[韩国国立仁川大学, 韩国 仁川]

⊙李亚铭[陕西科技大学口语传播研究中心, 西安 710021]

虽然《道德经》只用五千多字作成,却运用了各种各样的隐喻。本文尝试以“谷”与“水”为例,具体探讨其含义及运用意图。老子在《道德经》中展示了运用“谷”与“水”的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作为领导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百姓,才能得到其所期求的一切;二是将此道理扩展到外交关系,作为大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小国,才能得到其所期求的一切。

隐喻 《道德经》 老子 谷 水

隐喻即Metaphor之意,其原意可追溯到Metastasis,意为转移。按其特点,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微观的Metaphor,一种是宏观的Metaphor。微观的Metaphor主要指隐喻、暗喻,而宏观的Metaphor则不同,是“与隐喻、暗喻的对象打成一片的一种联想”。再者,宏观的Metaphor不仅有部分修饰的“隐喻、暗喻”,甚至与其“隐喻、暗喻”的对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就想起一个甜软的冰淇淋,那冰淇淋不仅成为孩子的微观的Metaphor,甚至成为与可爱的孩子合而为一的宏观的Metaphor。再举一例,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男主人公想念女主人公时,忽然想起一个小箱子里的婴儿。这婴儿就与女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宏观的Metaphor。虽然《道德经》只用五千多字作成,却运用了各种各样的Metaphor。本文尝试以“谷”与“水”为例,具体探讨其含义及运用意图。

一、谷:包容与谦虚的隐喻

《道德经》里多次出现“谷”,那老子到底用“谷”想说明些什么道理?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众所周知,与代表“阳”的“山”相反,“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凹进去的。因此对老子来说,“谷”有“阴”的性质,再拓展到“母性、女性、温柔”之意。老子已将“谷”说成“天地根”,甚至在第一章里说明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此可知,老子将温柔的母性看成与“无名、道”等同的概念。我们可以把老子的论述解释为:慈爱之奥妙处就是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和信赖而能永恒持续下去,这叫作深奥的母性,也被称为温柔。以慈爱又温柔的德来治理国家,这是德治的根源。慈爱的德治总有老百姓的支持及信赖,因此永不见底,这叫作“常”。

第十五章:旷兮其若谷。

在此采取直喻手法说明所谓的“道”又广又大,好像深谷一般具有包容与慈爱的态度。从中可知,“谷”成为包容与慈爱的隐喻。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可解释为若遵循“道”而实施德治,表面上看起来有点不完全又不合理,实际上却能完整地治理国家而没有缺点。若遵循“道”而实施德治,就能挺身而堂堂正正地面对天下。凹进而有空间,却能装满。衰落,却能具有更新的机会。作为领导人舍己取小,却能取多。作为领导人贪心取多,反而会失去一切。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贯地将“谷”比喻为“凹进、阴、母性、温柔、慈爱”,以强调真诚的领导人应该包容老百姓。从这个脉络看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及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等语句,就不难发现,老子所阐明的道理与一般的常识背道而驰,即愿得先舍、愿胜先负、愿上先下。以照顾弱者、谁都不能少的精神宽待老百姓,才能达到真正的理想社会。尤其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以及第十五章的“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等句,也阐发同样的道理,因此值得再度琢磨其涵义。

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此大意为作为最高统治者不执着于荣华富贵,屈身侍奉老百姓,他们就支持并靠近他。老子在此说明所谓的“道”像凹进的“谷”一样应该屈身,“谷”又成为谦虚的另一个隐喻。既然老百姓支持并靠近,就可以实现以德治国的社会。

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二、水:谦虚与慈爱的隐喻

大多数读者一想到老子的《道德经》,也许就会想起第八章的这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于上位的善良德行像水一样又温柔又慈爱,水一直往下流逝,因此对万物有所帮助,并非干扰或与他们争夺。水之最大特点为下泄,而下位是被大家所厌恶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老子联想到了一些亘古不变的道理,即真诚的领导人在百姓面前应该是谦卑的、居于下位的。

尽管如此,老子其实并不是第一次把这些领导人之道理比喻为水的人。我们阅读《尚书》等著作,就不难发现其中多处用水比喻领导人的道理。由此而论,这句也不能看作老子独创的修辞。

第八章: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处于恶劣或卑贱的位置,但追求像水一样的温柔和慈爱之德治的领导人却能够把自己的身段放在老百姓之下。这种领导人的统治理念秉持了Nobless oblige(西方文化中的“贵族义务”,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之“道”,也就是指作为领导人一定要率先垂范。

第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

尧天舜日的领导人都甘愿身处于老百姓之下,治理国家没有过错,因而也就没有人毁谤或抱怨他。老子不但把这些观点展现在第八章,还贯彻在《道德经》的多处。

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如果领导人顺应老百姓之意治理国家,老百姓就支持并依靠他。因此,老子把这些道理比喻为处于上面的川谷之水流入处于下面的江海。他甚至在第六十六章更加突出了同样的观点。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川谷之水流入江海的原因均是因为江海处于下位,所以才能成为真正的百谷之王。如上所说,老子对“水”的这些观点并非是他一人独创的。《管子·形势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名主厌人,故能成其众。”这都说明身为领导人必须具备一种谦虚的态度。

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领导人要想统御百姓,一定得政令谨慎,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百姓。领导人要想治理百姓,一定得将自己的利益、意志放在百姓的后面。这就是所谓的“反”之道理,而关于这一点,老子曾在《道德经》中多处阐明。

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在老子的眼里,“道”之意义与一般常识不一样,总是与我们所习惯的观点背道而驰。不是从无发展到有,而是从有缩小到无。若能如此,就可以达到下面阐述的境界。

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此,有“道”的领导人虽然地位处于百姓之上,而百姓却不认为负担沉重;处于百姓之先,他们却不认为有害。如此,百姓就真心真意地把他推尊为领导人。既然领导人不贪心,且不压制百姓,一切都为百姓着想,天下就没有人跟他争夺。由此而论,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到的“水”就成为谦虚的Metaphor(隐喻)。

不过我们发现老子说明另一概念时,也会采取“水”来作比喻。比如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没有比“水”还要柔弱的事物了,但攻坚克强时,没有什么能胜过“水”。通过此一句,我们可以理解“水”的另一特征就是温柔。慈爱关怀的德行,好像水一样温柔无比,以德治人是最理想的治理方法。若以刑罚与制度等强制的手段控制,百姓就必然与领导人相悖。总而言之,这种“以柔克强”的观念重在阐明慈爱、包容、宽待的态度比刑罚和制度控制更加有效。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这种逻辑的篇章不止一处。

第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人都懂得以慈爱的德政治理百姓是最理想的,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却半信半疑能否实现它,而不去行动。由此而论,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水”像前面提到的“谷”一样,也成为慈爱的Metaphor(隐喻)。不仅如此,老子阐明这些概念时,还要强调一些道理:这不是“知”的问题,而是“行”的问题。

再说,尽管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但不采取行动的话,这一切都没有任何价值。

如上所说,老子在《道德经》的多处运用“谷”与“水”来表明作为领导人应该具有的德行、态度,令人感到更加有趣的是老子把这些道理还扩展到外交方面去了。

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像居于百川下游的大海那样,使天下江河汇流于此。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因此,所谓的外交关系意味着双方都应以互相谦让的态度加以对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大国用包容和慈爱的态度来怀柔小国,小国以信赖的态度去依附大国,两方面便会各得其所。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大国应该先行谦忍小国,以主动争取之。

三、小结

老子在《道德经》中展示了运用“谷”与“水”的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作为领导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百姓,才能得到其所期求的一切。与此相关,我们可以想起一个与之一脉相承的东方文化观念:“吃软,不吃硬。”二是将此道理扩展到外交关系。作为大国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小国,才能得到其所期求的一切?与此相关,我们可以想起另一个与之一脉相承的东方文化观念:“互谦互让。”尽管如此,为实现这个道理,老子尤其重视大国先去行动。既然大国率先垂范做榜样,小国还敢不明白大国之意志?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老子正在施教生活在公元21世纪的我们,作为领导人应该采取何种逻辑去善待百姓。他也施教我们,作为真正的强大国家应该采取如何的逻辑去跟弱小国家交流。

[1] 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 周谦之.老子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4] 左丘明著.李维琦注.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 安性栽.老子,叫醒政治[J].语文学社(韩国),2012.

本论文得到仁川国立大学2016年度校内研究经费赞助

作 者:安性栽,韩国国立仁川大学教育大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修辞学;李亚铭,陕西科技大学口语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口语传播、政治沟通。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小国慈爱道德经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慈爱的妈妈
灯 塔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夜郎自大
慈祥和慈爱
阿九正传之寻亲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最慈爱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