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及保护管理探讨

2018-01-03蒋崇利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

蒋崇利

摘 要 九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属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一和我国14处具有国际意义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之一,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的关键地带。结合相关工作经验,对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及保护管理进行着重讨论,望借此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保护管理;湖南九嶷山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7.083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宁远县部,地处岭山脉萌渚北麓,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1°54′19″~112°03′25″,北纬25°12′

34″~25°18′34″,南北宽11.0 km,东西长15.5 km,东南与蓝山县境内的蓝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壤,西南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湘江乡毗邻,西面与道县的洪塘营乡交界,东北、西洪塘营乡交界,东北、西与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相接。保护区总面积10 236.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 825.0 hm2,

缓冲区面积3 019.0 hm2,实验区面积3 392.0 hm2。

1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

1.1 区划原则

1)保护优先与完整性原则。以保护为出发点,有利于为典型生态系统和重物种栖息地的完整性保护对象提供足够的栖息、繁衍空间,隔离或减轻不良因素干扰和影响。2)多功能性原则。保护区是一个多功能、目标的综合管理体系,各功能区应有各自的目标,区划应有利于保护目标的体现和实现。3)地域连续性原则。在突出各区功能的基础上,各区之间应相互连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应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功能区边界原则上要以明显地形或道路作为区划界线。4)物种的有效保护原则。珍稀濒危物种资源要全面有效保护,在功能区划时尽可部入核心。5)方便管理和可操作性原则。功能区划要有利于有效管理和控制各种不利因素,方便各项措施的落实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和控制[1]。

1.2 区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令第204号)。2)《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1988年6月27日湖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三次议通过,2010年7月29日第四次修正)。3)LY/T 5126—2004《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4)GB/T20399—2006《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程》。5)LY/T 1746—2008《自然保护区功能划技术规程》。6)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11月的《湖南九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7)《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界林权证书》。

1.3 功能分区

根据国办发〔2013〕111号和环函〔2014〕64号文件,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 236.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 825.0 hm2、占总面积的37.37%,缓冲区面积3 019.0 hm2、占29.49%,实验区面积3 392.0 hm2、占33.14%。

1.4 主要任务与发展方向

1.4.1 核心区

核心区位于保护中部,面积3 825.0 hm2,包括住龙门、猴子坳、斋公坪、陡冲源、梁山树、香龙山、婆婆冲、粪箕窝、飞木矿、茅竹冲、蚊子冲、黄河源和婆婆道等地。核心区是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是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因此也是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区域,必须实行绝对保护,禁止除科学观测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进入核心区实行“准入证制”。

1.4.2 缓冲区

缓冲区位于核心的外围,对核心区形成500~2 000 m宽度的包围圈,起缓冲和保护作用。缓冲区面积3 019.0 hm2,包括黄腊坪、峰木岩、道堂、跌水冲、马鞍冲、黄河源头和骨头岩等地。缓冲区是为了隔离外界压力和人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缓冲区内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目的需进入缓冲区的,应事先向保护区管理局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批准后方可进入。

1.4.3 实验区

实验区位于缓冲外围,面积3 392.0 hm2,包括三亩田、快子沅、中平、平山、野猪漕、河底坪、别江冲、南海冲、中间崎、刘家、钟家、张家、黄河、老五坪子、陶马石、半冲、马颈坳、老屋地、枫木铺、茅坪、猫仔头、羊岩坪、三分石、两岔河、墨烟棚、竹瓦石和矮坳等地。实验区在保护管理局的统一组织下,可从事科学试验、生态旅游、参观考察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等活动,也可适度开展林木与林下种植等多经营生产活动[2]。

2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

2.1 保护原则

2.1.1 坚持依法保护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一切管理行为和措施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准绳,依法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实行严格、有序、高效的保护管理。

2.1.2 堅持自然保护优先原则

以优先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为主。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保护对象的生存栖息环境前提下,进行适度建设,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功能效益,促进保护区的健康发展。

2.1.3 坚持分区施策原则

根据“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针对保护区资源特点和保护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区措施,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控制在最佳状态。

2.1.4 保护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保护好区内现存完亚热带森林植被、珍稀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对保护区内受损的生态系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恢复,并珍稀物种采取人工繁殖措施,以扩大种群数量。

2.1.5 坚持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目前保护经费、技术水平等有限,在强调整体性与全面的前提下,对重点保护对象和重点保护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在此基础上,做好整个保护区的管理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并对周边社区形成良好的辐射作用。

2.2 保护管理措施

2.2.1 完善保护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

1)根据《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制定和完善适合本区管理的地方性法規。2)完善现有的保护管理制度,按不同的保护管理面积、资源状况、维护难易程度定任务、定目标、定奖罚,把保护管理的各项落实到各保护管理站,责任分解到人。3)加强保护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充实保护力量,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切实保护好区内的各项资源。

2.2.2 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和设施

保护区应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根据资源保护需求完善管理站、管护点和检查站的建设,健全覆盖保护区资源网络体系,实施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建立以公安、林政、检查站、护林防火人员组成的行政执法队伍,维护社会治安和查处区内的各种违法案件,建立定期的巡逻制度和不间断的监测体系[3]。

2.2.3 统一管理保护区内的各项经营活动

区内所有经营活动必须接受保护区管理局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区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不得流转,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改变保护区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对经营性的交通、食宿、餐饮、商业等,可以采取资源保护利用形式,但要纳入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

2.2.4 制订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案

在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历史、现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保护区管理计划,提出科学、可行管理实施方案。特别是对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要进行分区管理,制订科学的保护管理措施。

3 结语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及保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对自然保护区的总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并落实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闫明豪.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 喻勋林,周先雁,蔡磊.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3):32-35,52.

[3] 郑姚闽,张海英,牛振国,等.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J].科学通报,2012,57(4):207-230.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
论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对区县图书馆总体布局的思考
徐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保护初探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