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乡村旅游与产业扶贫建设的耦合分析

2018-01-03陈亚萍

经营者 2018年17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

摘 要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在西藏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以丰富的风土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乡村旅游在让游客获得休闲体验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产业扶贫建设,由此造就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旅游和产业扶贫建设的天然的耦合关系。西藏乡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亮点,而且成为产业扶贫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产业扶贫建设 耦合分析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旨在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

脱贫攻坚关键要靠发展。然而,在西藏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在位置偏远、地广人稀的农牧区尤其如此。这样的现实决定了西藏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西藏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通过实施“以旅助农”,在西藏地区的产业扶贫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西藏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以藏家乐、牧家乐、农家乐、休闲度假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拓宽了增收致富门路,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10月,西藏拥有的旅游企业近2000家,全行业固定资产达200亿元。2016年,西藏接待旅游人数多达1172.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2.66亿元。

(一)西藏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首先,西藏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西藏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高原特色,这些风景名胜分布在西藏境内的多个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叉分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西藏乡村发展旅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家给予西藏地区特殊的政策倾斜。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内外并举,因地制宜。为了加快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适时地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突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引领作用,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自治区政协紧扣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围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扶贫增收重要作用”。[1]2016年8~9月,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金世洵带領调研组,先后深入拉萨、林芝、昌都3市的12个县区26个乡镇实地考察。

最后,西藏乡村在发展旅游业方面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当地的旅游部门制定了多种特色旅游路线,如拉萨的雪顿节、江孜的达玛节,西藏旅游文化博览节、文成公主等大型实景剧演出。通过节日活动和实景剧演出,让游客切身感受到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在昌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康巴文化、民俗宗教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可以在林芝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桃花节;可以去雅鲁藏布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可以在阿里感受扎日南木错美景,参观古格王国遗址。另外,在雪域高原上环圣湖纳木错骑行又是一种独特而新鲜的体验。[2]

(二)西藏乡村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首先,旅游交通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西藏地区的内部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交通运输仍然是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比如,即使有旅客想去阿里感受特色的象雄文化,但是由于西藏到阿里的直达班车需要24小时才能到达,如此长途的大巴旅行使好多旅客望而却步。因此,阿里地区的旅游业不能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些别的旅游景点至今不通公路,甚至骑马都难以到达,优美的旅游资源难以发挥优势。

其次,缺乏一批具有高等职业素养的旅游专业人才。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那里的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许多优秀的旅游专业型人才不愿意到西藏去工作。但是在一些比较知名的旅游景点又必须得有精通多种语言的导游,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好地传递给国外游客。[3]目前,西藏地区旅游方面的人才普遍素质较低,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足,很难胜任这方面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再次,现阶段开发的旅游资源吸纳当地劳动力有限。西藏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各个农村,具体表现为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农村旅游。[4]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很多当地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但是就现阶段开发的旅游资源来说,吸纳的当地劳动力毕竟有限。

最后,西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近年来,西藏地区接待的游客数量剧增,但是一些素质低下的游客在神山圣湖旁随意丢弃垃圾,使废弃物有机含量增多,如果不及时处理掉,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还有一些游客在古树、岩石、寺庙里刻字画画,肆意破坏文物,直接影响了后来旅游人员对西藏旅游的印象。

三、西藏乡村旅游与产业扶贫建设的耦合发展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独特,然而自治区旅游产业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亟待提升、旅游专业型人才不足、吸纳当地劳动力有限、旅游环境尚需优化等问题。因此,需要培育旅游产业后发优势,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要素。通过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现旅游扶贫效益最大化,统筹创新时代的西部机遇,让西藏乡村旅游与产业扶贫建设融合发展。

(一)提升旅游景点和线路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标准

旅游业作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要突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引领作用,要致力提升旅游景点和线路等软硬件设施建设标准,促进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自然景观与当地民俗的有机结合,以其高、精、特、独的旅游形态,不断向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以此推进农牧民精准扶贫和增收致富。[5]

(二)培养旅游专业型人才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大量的支持,划拨专项资金,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西藏工作。鼓励当地的旅游企业引进沿海地区及西方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及技术。同时,西藏当地的旅游部门也要定期对他们的人才进行培训,通过导游资格考试,选拔优秀的专业型人才持证上岗。

(三)引导村民参与,实现产业精准扶贫

针对西藏乡村地区现阶段开发的旅游资源吸纳当地劳动力有限的问题,可以采用农民参与机制,即农业合作社+企业的方式,成立管委会,在管理成员中农户和企业各占一定的比重,同时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农户以户为单位,采用人力、资金、房屋使用权的方式入股,企业以资金+管理入股,设立扶贫专项资金,定期定量发放给贫困户。通过设立旅游开发知识技术培训中心为旅游从业者及全体村民进行培训,改变“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提升行業技能,建立从业自信心,自发地参与旅游开发,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四)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西藏乡村旅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要树立良好的生态理念,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西藏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也应该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其次,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力度,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结语

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以产生持续的效益,既能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面貌,又能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只有在社会心理上帮助受助者摆脱既有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耐心地搀扶他们走上脱贫之路,让贫困群众看到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培养其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收获真正的反贫困成果。[6]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地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方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

(作者单位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作者简介:陈亚萍(1984—),女,陕西人,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地区财政与金融问题。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建设面向南亚重要通道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8XJY018。]

参考文献

[1] 沈宏益.新时期西藏农牧民持续增收的财政政策设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 孙斐.西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2).

[3] 吴珂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路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8.

[4] 李海龙,卜琳,颜磊.藏区乡村振兴路径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8(08).

[5] 李欣华,吴建国.西藏林芝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 (08).

[6] 张肃,黄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对文化消费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8(2).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新业态“亲子农场”发展研究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理念研究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景观设计探析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