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复古《织妇叹》里的民间疾苦

2018-01-03彭灵霄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

摘 要:近来读钱锺书先生编的《宋诗选注》,发现里面有不少忧心民瘼,感叹疾苦的诗作,在此选一篇《织妇叹》作简单分析。本诗作者为戴复古,他出生贫寒,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四处游历,这一过程中他见识到了不少民间疾苦。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选他三首诗,其中《织妇叹》和《庚子荐饥》写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是可管中窥豹之作。本文以戴复古的《织妇叹》为例,透视南宋的纸醉金迷之下掩藏着多少底层人民的血和泪。

关键词:戴复古;织妇叹;蚕妇

《宋诗选注》由钱锺书先生编选而成,共选80人,290首诗作。[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本宋诗选本。《织妇叹》作者戴复古,字式之,南宋江湖派著名诗人。[2]

《织妇叹》[3]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本诗大意为:春蚕吐出的丝才织成绢,又要开始剥去夏蚕的茧衣再次制丝。绢布还没有织好就打算着得上缴官府,缫丝还没完成就准备赎回典质。织妇整个春季和夏季都忙于养蚕织绢,自己穿的却还是麻布衣裳;有麻布衣裳穿着还可以蔽体,但最担忧的是今年没有吃的!

起始首联,就展现出织妇如何“为蚕忙”:春天的蚕丝刚织成绢布,就得忙碌缫夏蚕丝,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更为可悲的是,即使织妇这样不停歇的工作,都赶不上官府收绢的速度。颔联“赎典”一词,《宋诗选注》注:“赎回当掉的东西”[4]今人孙山民在《关于<宋诗选注>注解中的缺失——因不谙农事造成的误解与失误》中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此处的“典”应为“典质”意。因为织妇家已是一贫如洗,没有可以典当的东西了,只能是用未落车的丝来画押预支钱财。[5]

第三句与宋人张俞的《蚕妇》诗意相近:

“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6]

昨天去城里市集(卖掉蚕丝),回来的时候眼泪都染湿了巾帕。那集市上穿着用丝绸做的美丽衣裳的人,都不是我这样辛苦养蚕的人。

《蚕妇》这首诗很简单,小学时就有学过,但就是这简单的二十字,将残酷的社会现实揭示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和《织妇叹》里“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说的是一个意思,讽刺社会不公,阶级分化,富人坐享其成,穷人辛苦谋生,所劳与所得不对等。

“今年无麻愁杀我!”句,“麻”当做“桑麻”,即农事,农作物之意。如“把酒话桑麻”、“但愿桑麻成”都指这一意思。钱锺书先生注:南宋赋税比五代还要繁重,“宜民力之困”。[7]据载:“南宋统治区只是北宋的半壁江山,但南宋王朝···每年剥夺的丝麻纺织品数量,竟超过了北宋时期的总数,达到一千万匹以上。”[8]百姓要满足统治者对纺织品如此大的胃口,就只能一直养蚕缫丝织布,又哪里有时间去侍弄庄稼?没有收成,一家人今年吃什么就成了最大的問题。下层人民还在为温饱担忧,统治阶级已是穷奢极欲。如此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9]宋诗也自然应当关照当今现实社会。《织妇叹》和《蚕妇》涉及到的社会公平和贫富差距问题,哪怕放在如今世界都依旧存在。发达富庶如北欧国家,高福利下小心翼翼的掩藏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与不对等。社会福利不过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增长迅猛,下层人民也得益于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福利:丰富的食物、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发达的网络、低门槛的教育······不可否认,从历史上看,现阶段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高。但是,一切欣欣向荣的表像下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残酷事实: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尤其在发达国家,阶级逐渐固化,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经济的发展已经渐渐掩盖不了愈发尖锐的社会矛盾了,阶层间的撕裂触目惊心!一小部分底层人民或许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寄希望于统治阶级重新分配社会资源,但需知晓,肉食者在被推上断头台之前是不可能从自己身上割肉的。

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里说:“宋代的五七言诗虽然真实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却没有全部反映出来。”[10]意思是如农民起义之类触及到根本利益的事情,不会被官僚地主类的诗人记载在诗中,但他们仍然会“反对苛政,怜悯穷民”[11],私以为,这便是诗歌的意义所在,自《诗三百》起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最重要的意义不仅展现在当时的时代里,还应延伸到当代。所以《织妇叹》里的民间疾苦不只是那可怜织妇的苦,还是从古至今所有底层人民的苦。望借古以鉴今,借古以讽今。

参考文献:

[1] 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同上,235.

[3] 同上,235.

[4] 同上,236.

[5] 孙山民.关于《宋诗选注》注解中的缺失——因不谙农事而造成的误解与失解[J].文史杂志,2015(3):57.

[6] 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2003:4715.

[7] 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6.

[8] 陈清奇.从古典诗歌看我国蚕业的发展,[J].农业考古,1984(1):145.

[9]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7.

[10] 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11] 同上,6.

作者简介:彭灵霄(1994-),女,汉族,湘潭大学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