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路遥的核心创作观

2018-01-03张振刚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路遥

摘 要:作家的核心创作观,是作家本人对待文学创作诸多问题的最本质最核心的态度。研究一个作家的核心创作观,对学习和借鉴其创作方法,理解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辨析其作品中蕴涵和传导的价值理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或作用,甚至对评价作家的文学地位和评估作品的各种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路遥的经典散文作品《早晨從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的深度解读,从思想历程和生活状况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其现实主义代表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论述了其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及作者对这一过程的本质性认识,进而提出了路遥的核心创作观——文学创作是一种没有捷径的劳动,并对这一核心创作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路遥;核心创作观;《早晨从中午开始》

1 创作观与核心创作观

创作观①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是一个人②对待一个方面问题的基本态度。作家的创作观即为作家的文学创作观,具体的说,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一般情况下,一个作家在其创作观形成前、形成中和形成后,都会创作不同的作品,甚至在同一阶段也仍然会创作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这种情况下,深度理解、全面概括并准确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观将成为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这一复杂的工作所形成的成果对更多作家或读者的启示作用也因成果的复杂性而使其效果呈现消解趋势。因此,作家文学创作观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需要从作家的作品及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度的挖掘,需要提炼出一个作家最本质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而一个作家对待文学创作诸多问题的最本质最核心的态度,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这个作家本人的核心创作观。

2 路遥的核心创作观

路遥的创作观,可以通过其大量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及作品的精神实质得到反映,也可以从其论述创作问题的一些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展现。其于1988年完成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代表了作家自身最高的艺术成就。探究路遥的核心创作观,需要深入研究《平凡的世界》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从目前现存的各种资料来看,最具研究价值的首先是其在1992年完成的自述体纪实性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该文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实景式的向读者再现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特别是作家对自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况进行的全面展示和挖掘,进一步提高了该文的研究价值。

2.1 文学创作是一种没有捷径的脑力劳动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的思想状态,先后经历了《人生》成名之后自身面对自满与诱惑的思想挣扎、以何种方式结构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的思想斗争、从何处开启宏观叙事大幕的冥思与困绕、在完成了一二部作品之后因病而生的关于死亡的思想压力等几个重要阶段。这一思想历程的每一步进化,得以使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感受到涌动于作品深处的激情澎湃,也使我们能够清晰认识到作品的每一步推进都伴随着作者巨大的脑力劳动过程。

2.1.1 《人生》成名之后自身面对自满与诱惑的思想挣扎

小说《人生》发表这后,作家的生活完全乱了套,各种来信来访应接不暇,彻底打破了自己平静的生活规律。在此一年之后,电影上映,全国舆论愈加沸腾,作家的社会知名度更高,各种亲戚朋友蜂拥而至,鲜花、荣誉、赞叹、追捧无处不在,使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纷扰与惶恐之中。而这些情况的出现,还仅仅是一些外部问题,作者所面临的最为严峻还是其内心能不能静下来的问题,能不能克服基于《人生》成功之后的自满并抵御接踵而来的种种诱惑的问题。“在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我为此而痛苦不已”[1](P6),作家深刻的认识到,“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以及追名逐利埋葬了多少富于创造力的生命”[2](P9),“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3](P9)。路遥这个苦苦挣扎的思想过程,也进一步坚定了其对文学创作问题的认识:“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4](P6)。

2.1.2 以何种方式结构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的思想斗争

作家为什么决定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即使作家本人通过相当的篇幅论述了“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现实主义仍然会有蓬勃的生命力”[5](P16)这个问题,但通过对其创作实践的反复研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路遥大多数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或者说他最得心应手的创作手法也是他最有把握的创作手法仍然是现实主义。而其真正的原因则是“我已经认识到,对于这样一部费时数年,甚至可能耗尽我一生主要精力的作品,绝不能盲目而任性,如果这是一个小篇幅的作品,我不妨试看赶赶时髦,失败了往废纸篓里一扔了事。而这样一部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是不能用‘实验的态度投入的,它必须在自己认为是较可靠的、能够把握的条件下进行。老实说,我不敢奢望这部作品的成功,但我也‘失败不起。这就是我之所以决定用现实主义方法结构这部作品的基本心理动机和另一个方面。”[6](P1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路遥是宁愿以艰巨的劳动取得可以把握的成功,也不愿意轻易的走什么终南捷径而使自己最看重的一部作品面临不可预测的未来。当然,这种思想只是到这个时候才由作家的口中体现出来。其实,这种思想的根源在于作家因文化革命时期的激进行为受到了现实的惩戒,而在日后的苦苦挣扎中不愿意再因思想的冒进或重导昨天的覆辙。这一思想根源也反映了作家认真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决定了其在文学创作方面对简单复制等投机取巧行为高度不认同的基本态度。

2.1.3 从何处开启宏观叙事大幕的冥思与困绕

在构思阶段,作家即提出了这部小说的规模为“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作品中的“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7](P12)但当全书的构思基本完成之后,真正要拉开大幕实现开场时,特别是如何在较早的阶段让各种主要人物自然的登台亮相的问题上,面临了巨大的困绕,“为此整整苦恼了一个冬天”[8](P35)。经过作家的苦思冥想,终于在某一天半夜,想到了王满银贩老鼠药的事件,使作品得以顺利展开。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甚至比这个问题更为复杂的问题比比皆是,虽然作家并没有一一列举,但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缜密细致的创作手法,始终是路遥文学创作的显著特点。endprint

2.1.4 在完成了一二部作品之后关于死亡的思想压力

透过路遥众多作品所折射出来的人生观,客观的讲,他对于死亡并不存在太多的畏惧,甚至始终保持着迎风而立,视死如归的生存状态。但其在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和第二部后,在身体彻底跨了的情况下,为什么“内心产生了某种惊慌”[9](P92)?在药越吃越重的情况下,为什么“一个更大的疑惑占据了心间:是否得了不治之症”[10](P93)?当然,作家也谈到自己人生中所经历的三次死亡之险,但作家在此时真正畏惧死亡的原因是,“我曾悲哀地想过,在中国,企图完成长卷作品的作家,往往都死不瞑目。伟大的曹雪芹不用说,我的前辈和导师柳青也是如此。记得临终之前,这位坚强的人曾央求医生延缓他的生命,让他完成《创业史》。”[11](P96)一直以来,柳青都是路遥创作道路上真正的导师,作家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难免会产生诸多宿命的思想,而这种思想越是浓烈,其对死亡的恐惧就更为严重。但这也从更深处使我们透视到了,路遥畏惧的不是自己生命之消失,而真正的担心是自己未竞的文学创作事业,特别是这部倾注了他最大心力的长篇小说。也更进一步使我们认识到,路遥核心创作观的思想根源,正来自于作家视作品如生命的人生态度。

2.2 文学创作也是一种没有捷径的体力劳动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的生活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其前三年的创作准备阶段的生活情况。无论是其围绕现实主义作品创作所展开的海量阅读与复杂笔记,还是“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12](P27),到“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13](P27)中去体验,或者“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夏天,还是瑟瑟发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书中”[14](P23),其“精神状态完全变成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生”[15](P23),人“成了一个纯粹的‘书呆子”[16](P23)。在这一过程中,其所经历的辗转奔波和夜以继日的持续工作,即使对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说,也具有十分巨大的挑战。

二是其来到陈家山煤矿,在那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沙发”[17](P39-40)的工作环境中,创作第一部作品时,早晨不吃饭,“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多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18](P49),“晚上吃完饭,要带两个馒头回来,等凌晨工作完毕上床前,再烧一杯咖啡,吃下去这说不来是夜宵还是早点的两个冷馒头”[19](P50)的简单而艰苦的生活,无疑让我们看见了中国最底层劳动者的影子。如此艰苦的生活,从路遥的角度来看,既和其长期创作中适应的生活环境有关,也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有关。但无论如何,如此营养不良的生活状态,对一个劳动者的身体来讲,都是一种严酷的摧残。

三是在创作第二部初稿时,来到“黄土高原腹地中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20](P83),三伏天住在窑洞中,因“体力在迅速下降,有时候累得连头也抬不起来。抽烟太多,胸脯隐隐作疼。眼睛发炎一直未好,痛苦不堪”[21](P85),而选择了户外剧烈运动和剧烈运动之后“用先备好的一桶凉水冲洗完身子”[22](P85)等不恰当的缓解疲劳的方式,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透支。

四是在完成第一部二稿和第二部二稿时在西安市内陕西省作协机关中的生活,特别是第二部二稿时,在身体基础已经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每一天走向那个黑暗可怕的‘作坊”[23](P89),“在这昏暗的房间里像被抛弃了似的龟缩在桌前”[24](P89-90)工作,没有人照料他的生活,“主要是没有时间正点吃饭”[25](P90),“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常常拖在晚上十点钟左右”[26](P90),如一个“蹬三轮车的师傅”[27](P90)一样,在夜市上狼吞虎咽的凑合一些东西,基本放弃了常人的生活,以至于“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稿子完成的当天,“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28](P91),终于完全倒下了。

五是老中医张鹏举为其调理了身体后,其在榆林宾馆创作第三部初稿和在甘泉县完成第三部二稿时,相对还算条件优越的生活状态。

从以上五个方面,特别是前四个方面,我们都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平凡的世界》每一部的完稿,作家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汗水,付出了巨大的体力劳动。而这些艰苦的环境、身体的摧残、体力的透支,一方面和作品的创作基调需求有关,但更重要的,和作家对文学创作这一活动的基本态度有关。正如作家本人所言,“我觉得,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29](P16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路遥始终认为文学创作要取得真正的成就,不但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劳动,而且这个劳动的过程越是艰辛越显可贵。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比较客观的认识到,路遥在其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不但重视文学创作技法的娴熟运用,更重视文学创作过程中全身心的劳动投入,始终秉持文学创作是一种没有捷径的劳动的核心创作观。其核心创作观区别于其他作家之处,除了正确的认识到文学创作活动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劳动外,还将以体验生活和艰苦创作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深刻的揭示了文学创作是一项大众的文艺劳动,而不是为几个文学家或少数所谓文学天才所独享的的文艺活动,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创作者高不可攀的形象,使我们清晰的理解了中国众多文学青年在内心深处对其高度认同、在行动上努力向其学习的根本原因和二十多年来其经典作品始终能够拥有亿万忠诚读者的关键所在。其核心创作观不但有可能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中国文化艺术等更宽广的领域都将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9] 路遥.《作家的劳动》.《早晨从中午开始·作家的劳动》[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注解:

① 这里的“创作观”泛指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观。

② 这里的“人”,主要指作家、画家、雕塑家等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及更高一个层面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作者简介:张振刚(1976.08-),男,汉,陕西大荔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大学本科,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路遥研究。

(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遥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路遥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写给远去的路遥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
路遥作品
平凡世界里的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