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沙丘》中的文化霸权意识

2018-01-02王雪燕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沙丘香料

王雪燕

摘要:作为“软科幻”的代表之一,《沙丘》运用了科幻的文学体裁,围绕着少年保罗的复仇故事展开情节,同时反映了经济、宗教、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霸权色彩。本文分析、阐述、评价了文化霸权色彩是如何体现在《沙丘》文本之中的,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沙丘》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软科幻  《沙丘》  文化霸权  “香料”

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的代表作《沙丘》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被称为“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弗兰克·赫伯特,是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是与阿西莫夫并肩的大师。他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三部长篇小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是首位普及“生态学”和“系统思想”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中最为成功的是《沙丘》系列小说,也是著名的“软科幻”代表作,他教会了科幻作家如何赋予科幻小说以思想,这部作品也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

《纽约时报》对它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随着气候变化、中东局势、能源危机层出不穷,《沙丘》比50年前更具现实意义。如果你还没看过,的确该找来读读。”

《沙丘》系列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犹如中世纪的遥远未来”,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皇帝、有贵族、有封地、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还有一颗环境恶劣但有着宝贵“香料”的星球。皇帝拥有着对各个星球的支配权,帕迪沙皇帝依靠古老的帝制,统治着整个星系帝国,与之相对的还有两股强大的势力,垄断太空运输业、拥有丰厚财力的宇航工会和分布在星系中相对独立的各诸侯大公。皇帝一直视实力强大的雷托·亚崔迪公爵为眼中钉,于是将他分封到边远的沙丘星球厄拉科斯,遠离政治权力中心,并企图致公爵于死地。亚崔迪公爵奉皇帝之命前去接管神秘莫测却富有贵重香料的沙漠星球——厄拉科斯(沙丘),但占据厄拉科斯多年,因掠夺香料聚集大量财富的哈克南人领主弗拉基米尔·哈克南男爵不愿放掉巨额利益。不仅如此,他与亚崔迪公爵之间还有着血海世仇,所以想要置亚崔迪公爵于死地。因此,该系列第一部作品《沙丘》的故事主线以主人公保罗为中心而展开,讲述了一个贵族之子经历家族衰败后,在厄拉科斯(沙丘)星球土著居民弗雷曼人的帮助下重振家族,带领弗雷曼人击败世仇哈克南男爵,并最终成为银河帝国皇帝的故事。

“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这个词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表达分别是“egemon”和“egemonia”,指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统治,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用于指代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法国批评家葛兰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而这种支配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英国《卫报》对这部作品是这样评价的:“赫伯特是太平洋沿岸自由主义文化的产物,自力更生,藐视中央集权,对乌托邦式的未来充满希望,并愿尝试之。”

纵观整个《沙丘》系列,文化霸权色彩贯穿全文。这主要是围绕着一种特殊意象“香料”,通过三组人物关系的变化体现出来的。笔者将分别作具体论述。

一、核心事件:“香料”争夺战

在开始讨论全书的矛盾焦点“香料”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人类社会的历史,考虑一下传说中从巫术里可以通灵的各种草药,到工业革命中吸引全世界人民注意力的贸易商品,如烟草、咖啡、糖、茶叶,甚至毒品等交易,以及现代人类对各类能源的成瘾状态。而作者赫伯特正是结合了这多种物质的特性,在书中假设了一种能够帮助人类穿越宇宙的特殊物质“香料”。

“香料”是沙丘行星的特产,没有“香料”就无法进行星际旅行。“香料”是一种可提炼的能源,它一共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可以被送往精炼厂提炼成能源和材料;第二,它是星际贸易的重要交易品,控制了它就等于控制了星际贸易;第三,沙虫喜欢出没在“香料”多的地区。此外,“香料”吸食多了,还可以让人有瞬间看到将来事态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预知的时长,可以随着吸入“香料”的多少而有所不同,所以,它关系到各个势力主体的生死存亡。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香料”这一概念等同于当下国际社会普遍的石油瘾,而这也就是导致矛盾冲突发生以及对唯一的生产地“沙丘”星球明争暗斗的最直接原因和目的,也正是因为各个势力对“香料”的争夺,才导致了弗雷曼人的被支配地位从始至终没有得到改变,不管是哈克南公爵的暴力开发和压榨,还是保罗带领他们反抗哈克南人,弗雷曼人始终被处于一种弱势地位的存在而受到统治。

二、犹如中世纪的古老政体:皇帝与贵族

第一组人物关系是皇帝与贵族之间的关系。这组关系的变化,是故事开始的导火索。在《沙丘》中,作者用爵位指代的方式暴露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所以,故事背景写得犹如中世纪一般,这并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正好可以通过这一形式较为完整地展现这种对立关系。

皇帝真言师的出现,起到了在开篇制造悬念的作用,关于拯救与死亡,先知与梦境,这些手段都是作者为一场风暴的开端进行的铺垫。海伦和保罗的母亲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在书中多次通过不甚完整的对话来体现,如“杰西卡,我真希望能站在你的立场,为你承担痛苦。但我们必须各行其路”“我对你又恨又爱,恨……来自我永远难忘的痛。而爱……是……”等,而这些都在告诉读者一个基本的事实,即皇帝对整个世界的统治是通过一种类似中世纪的血缘关系来维持的。

知晓了这种统治方式,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皇帝想要置公爵于死地,是因为像保罗父亲那样实力强大的诸侯,已经开始或可能在未来不久即将威胁皇帝在整个世界的统治地位,这种威胁完全可以等同于汤林森在1991年出版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所说的“对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威胁”。因此,要想解除这种威胁的最佳手段,就成了让亚崔迪公爵前往他的世仇哈可南男爵的势力范围——“沙丘”星球进行统治,这样不需皇帝亲自动手,就可以利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手段解决掉这两股强大势力,从而巩固夏帝自己的“领导权”。

因此,皇帝与贵族这种设定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支配关系,皇帝是主导,他的做法和命令直接导致了保罗失去父亲,踏上了复仇之路。而这种关系也一直贯穿在后面的具体情节中,成为一种文化霸权的鲜明体现。

三、比·吉斯特学校所代表的性别差异

第二组关系即为比·吉斯特学校所代表的性别支配关系。在《沙丘》故事设定中,比·吉斯特学校的女孩都不清楚自己的身世,她们对自己的血缘一无所知,而学校的管理者会秘密保存记录她们身世的档案,并根据政治需要将她们嫁予某位贵族。原文中对此有着清晰的注释:“比·吉斯特:一所古老的学校,主要对女孩进行心智和体能训练,使她们为基因控制、人种筛选服务。经过训练的妇女被称为比·吉斯特人,具有洞察未来、控制别人行为等特殊能力。”

书中保罗的母亲杰西卡女士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他们的敌人哈克南公爵的亲生女儿,但是她并不知晓自己的血缘关系。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得到的指令是只能给阿特雷兹生女儿。”

“生儿子对他太重要。”杰西卡恳求道。

“而你却自以为是,以为能造就出科维扎基·哈得那奇!”

杰西卡扬起下颚说:“我意识到有这种可能性。”

“你考虑的只是你的公爵想要一个儿子,”老妇人严厉地说,“可他的愿望与我们的计划毫不相干。一个阿特雷兹的女儿本可以嫁给一位哈可宁的继承人,计划就可天衣无缝地完成。可你却使事情变得复杂,难以挽回。我们可能失去两家的血缘关系。”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这样的事实:沙丘世界所有贵族的孩子都只能是女儿,皇帝也只能生女儿,杰西卡出身的比·吉斯特学校,本身也扮演了一个维系政治血缘稳定的角色,而这些女孩存在的目的就是政治联姻。原文是这样评价这所学校的:“政治,没错。最初的比·吉斯特学校由那些认为应该使人类事务得到延续的人们掌管。他们注意到如果不将人类群体和动物群体区分开来,这种延续就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出于血缘的考虑。”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杰西卡和她所代表的比·吉斯特人都只能生下女孩,而不能因为爱或其他原因选择自己的人生,这种由政治带来的非自主性,借由性别差异表现了这整个《沙丘》世界子民的被支配属性。

四、“精神控制”:魅力型領袖的统治方式

最后探讨的一组人物关系是以保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与弗雷曼人为代表的被统治阶级。

保罗和母亲杰西卡在沙漠中亡命游荡,偶遇行星生态学家凯恩斯和弗雷曼人,在哈克南人追击到来后,他舍命保护母子俩。两人来到弗雷曼人的领地,部落首领斯第尔格震惊于他们高超的格斗技巧,保罗与母亲凭借这个技巧和沙丘圣母传说征服众人,并且保罗在公平决斗中杀死了一名不服气的弗雷曼战士,在部落考验与仪式完成后众望所归地分别成为穆阿迪布先知和萨亚迪娜圣母。后来,保罗娶了凯恩斯的女儿契尼,开始建立自己的力量。

凯恩斯到底是什么身份呢?作者并没有在开篇进行说明,而是用了一个叙事诡计,让读者误认为这个名词是弗雷曼人的信仰之源(神),到中期才揭露谜底:其实这是厄拉斯首席行星学家的名字:列特·凯恩斯。这个小技巧看似毫无作用,但无疑在潜移默化中给读者灌输了一个“弗雷曼民族是带有强烈宗教性质的部族”的印象。而宗教本身所起到的支配作用,就正好印证了上文提过的葛兰西关于文化霸权的理论:“这种支配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

因此,正是因为有了宗教属性“先知”的存在,保罗才会有“穆阿迪布”的称谓。

首先,这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种神奇的预言能力,它在原文中是这样叙述的:“他一言不发,记忆里充满了看见的那些东西。他的生活中没有任何经验和具有预见性的梦幻能使他完全承受住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时间的面纱被突然扯掉,露出了赤裸裸的面孔。”在保罗开启了先知属性之后,他几乎可以被认为是无往不胜的代表,察言观色、拿捏人心,甚至如何运用预言能力对弗雷曼人进行统治,他都做得驾轻就熟。这种能力归根结底可以归纳成一种不平等的信息流,一个先知,他自然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做了会引发哪些后果,不做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信息流的存在,才区分出了保罗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和弗雷曼人代表的“被统治阶级”。

其次,这个称谓代表了弗雷曼人对保罗个人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是发自真心的臣服,甘愿接受他的领导。这种臣服是被统治阶级主动选择接受统治者的思想和其他各方面的支配,因此才会赐予他“穆阿迪布”这样的称呼。在刚进入弗雷曼群体的时候,保罗在与詹姆斯决斗之后,原文有这样的描述:“斯第尔格点头同意,用手捋着胡须:‘我看到了你的力量……像柱子下面的基石的力量。他停了一会儿,说:‘你在我们之中会以友索而出名。友索——柱子的基石。这是你的秘密名字,你在队伍里的名字,在泰布营地内我们使用的名字,但是,其他的人不可以用‘友索这个名字。低沉的话语传遍整个队伍:‘选得好,那样……强壮……给我们带来好运。杰西卡认为他被接受了,她与她的代替人一起包括在内。她成了真正的塞亚迪娜。”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杰西卡和保罗终于被弗雷曼人认可,成了他们新的领导者。小说从这开始往后,故事情节就着重放在保罗带领弗雷曼人抗争哈克南人所进行的具体军事或经济斗争中。

通过文章中的表述,我们看到的是这种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核心力量,即“精神服从”。人们天生会选择崇拜强者,但强者自身如何长期做出正确的选择呢?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看《沙丘》第一部,必然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在《沙丘》六部曲中,真实的演变是这样的:保罗在沙丘世界中并非一帆风顺,他失去了长子,屈服于政治婚姻,以及他个人一直处在一种要不要发起圣战的纠结中。请注意,虽然被弗雷曼人奉为救世主,但他并不愿意引发“圣战”,在预知未来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寻找避开圣战的方法,可最终,他明白圣战无法避免,只得屈从命运。在后续小说中,保罗成为帝国皇帝,为帝国腐败困扰,直至放弃皇位,刺瞎双眼,自我流放,整部看完我们会发现,这一系列书的内容极似俄狄浦斯王,本意是解构英雄、解构救世主,所以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因此,联系一下赫伯特本人的价值观,似乎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作者本身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反以对保罗为代表的统治者的统治方式,而是要强调,通过一定程度的文化霸权,虽然可以赢得一时的领导权,但长此以往,这样的统治必然走向失败。

五、结语

我们所阐述的《沙丘》,它是从描述保罗的上升期,至他当上皇帝这部分,而这一部分中所体现出的文化霸权意识,造成的结果多数是相对较为正面的,这与主人公本身的性格有关,也与这一本作品中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有关,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预言的应验,看到了保罗如何打败了敌人,实现了自己的个人理想,也看到了类似宗教的“精神控制”而产生的巨大力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且要阻止内乱的发生,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化霸权乃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不可或缺的统治手段。但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到的三组关系,恰恰是文化霸权实现过程中的直观表现,其中还隐藏着一些弊端,这些在《沙丘》系列后几部作品的情节走向中也逐渐得到了验证。因此,总的来说,文化霸权在当今社会还需要人们提高警惕,因为这种意识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叶冬.现当代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述评[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陈许.试论美国科幻小说的产生和发展[J].国外文学,2002,(2).

[3]邬晓燕.科幻小说:科技时代新的解读方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

[4]吴岩.论科幻小说的概念[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沙丘香料
沙丘移动的奥秘
流沙之谜
什么香喷喷?
沙丘移动的奥秘
不迷信天然也不嫌弃后天雕琢
香料点睛之笔
澳门香料之星
重庆火锅香飘世界
西游新记7
2014年4—9月印度香料出口量增长12%,达到42.16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