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8-01-02董文林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23期
关键词:稻株抗病力感病

董文林

一、稻瘟病的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叶、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

(一)叶瘟:通常区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转化而成,也标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病情发展趋向缓慢。

2、急性型:病斑发展快,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3、白斑型: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秧田缺水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如气候潮湿则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传病的危险性小。

(二)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也有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厘米。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穗轴和枝梗上症状与穗颈相似,严重者分枝变白。此外,穗颈、主轴和枝梗上常发生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的穗枯症状,极易与穗瘟相混淆,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色泽呈棕褐色。

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颖和护颖上。内外颖上病斑变化较大,以在乳熟期症状最为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隨着稻粒的黄熟,至后期则不明显,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三)节瘟: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延至节间,也有的在节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由于病组织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可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一株茎杆上常有2-3个节受害。

二、水稻稻瘟病流行规律

(一)流行条件: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栽培条件充分有利于发病时,才会造成病害流行。

1、气候:气候条件对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力均有影响,也影响到寄主的抗病性,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使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相反,病害的发生、发展便会受到抑制。

气候因素主要有:

(1) 温度:温度超过30℃以上,发病受到抑制;如气温在25℃左右,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当抽穗期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下连续一星期左右,或日平均温度在17℃以下连续3天,水稻生育失调,抗病力降低,发病严重,故在突然降温时常会加重稻瘟病的发生。

(2)湿度:一般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甚至饱和时,则有利于稻瘟病大发生。湿度的大小与阴雨有密切关系。阴雨天多而又持续不断,或雾多露浓,有利于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率高、潜育期短、病斑出现早,而且降低了稻株的抗病性,发病重。

2、品种及生育期:水稻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亦表现不同的抗性。分蘖和新叶增长速度最快时,感病的程度最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发病率和损失率高,齐穗后6天仍有很高的发病率,不过损失率有所减轻;乳熟期发病率较高,但损失率明显减轻。

品种抗病性因地区、栽培年限及病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有的品种在甲地种植发病轻,至乙地种植发病重,有的品种在育成或引进初期不发病或发病轻,但种植3-5年后,往往“丧失”抗性,由抗病变为感病。

3、栽培技术:栽培技术既影响到水稻抗病力,也关系到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在改进栽培技术中,特别是肥、水管理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关系密切。

(1)肥料:肥料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迟或过量,易引起植株贪青徒长,株间通风透光差,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2)灌溉: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排水晒田,抽穗后湿润灌溉,可控制土壤中氮肥的供应,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达,使稻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长期深灌以及河流和井灌,由于水温低,灌溉后的土温往往较正常的低,水稻根部发育差,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抗病力低,加重发病。孕穗和抽穗期缺水也易诱发穗瘟。

(3)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如草炭土,在春季冷凉时,有机物分解慢,至夏季高温分解快,大量释放出的氮素,为稻株吸收,造成贪青徙长,使抗病力降低,加重发病。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土壤,有机质在嫌气状态下分解,往往产生毒质,伤害根部,降低稻株抗病力,也易感病。沙质土壤,肥效释放快,易造成一时肥分过于集中,稻株生长柔嫩,也易感病。

(4)流行型:发病特点是苗瘟很少发生,叶、穗瘟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水稻分蘖盛期,如逢阴雨连绵,本田叶瘟严重,叶瘟始见期早,发生为害重,反之则轻。8月上、中旬前后抽穗期间,如逢秋雨或雾多露浓,气温在20℃以下,穗瘟严重流行。

三、防治方法

(一)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优质米品种

(二)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

1、从移栽到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在移栽后35-40天是长叶、长根、出分蘖的时期,肥、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进早发(晚发有利于发病),争取多穗,并为穗大打下基础,因此,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基肥宜选用测土配方专用肥,追肥宜选用硫酸铵),插秧后灌护苗水(浅灌)促进早分蘖,分蘖盛期前适当控水,促使稻株长根,抽穗期灌1-2寸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活杆成熟,减轻发病。

有效分蘖终止期至拔节期,苗情差的可适当补施速效性追肥(如硫铵),促使稻株生长平衡。

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期,肥水管理主要是养根促叶,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达到活杆成熟,病轻高产。灌水以浅湿交替为主,杜绝靠天降水的错误做法。尽量少施或不施穗肥,可适当进行根外追肥。

(三)抓住关键,适时喷药预防和治疗,原则是早抓叶瘟,根治穗瘟,实行穗瘟常规预防制度

1、叶瘟:在水稻分蘖盛期要加强田间检查,长势繁茂和上一年度稻瘟病重发区更要加强,当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打药封锁,可选用“富士一号”、“使百克”等治疗性药剂。如叶片上出现急性型病斑,特别是逐日增加,若气象预报将有阴雨天气,还应对未发病的地块进行大面积预防,可选用“三环唑”等药剂预防,并适当晒田。

2、穗瘟:因目前还没有高抗稻瘟病的品种,所以,如气象预报在抽穗期有阴雨或长时间低温,应在破口期立即进行药剂预防,可选用“三环唑”类药剂,间隔7天,施用2-3次。

3、药剂使用:

(1)20%三环唑:内吸性能较强的保护性杀菌剂,能迅速被水稻根、茎、叶吸收,并输送到稻株各部。但该药需掌握在病菌侵染前使用,亩用20%三环唑50-75克,稀释1000倍液喷雾。

(2)40%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叶瘟初发期和早期预防,亩用量60-75克,稀释1000倍液喷雾。

(3)25%使百克乳油:该药剂属低毒杀菌剂,对稻瘟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可用于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田,亩用量40-60毫升。

(作者单位:161200黑龙江省富裕县绍文乡农业中心)

猜你喜欢

稻株抗病力感病
基于触感引导的小型水田行进底盘自动对行方法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增强家禽抗病力的作用和应用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Analysis of a Peaked Carbon Emission Pathway in China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基于触觉感知的水稻行弯度测量装置设计与试验
北方地区池塘主养长丰鲫试验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两个不同品种肉兔TLR4基因多态性研究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基于茎基部分区边缘拟合的稻株定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