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善理念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18-01-01鲁彬彬王兆良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实力强国理念

鲁彬彬, 王兆良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向善作为一种彪炳史册的价值理念,历来为人们推崇备至,并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朝着这一目标方向努力。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人心向善,人人思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如何倡导、推行向善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 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

“善”是“吉祥”、“美好”、“圆满”之意,善是标志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范畴,“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向善作为一种传统美德,犹如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着的一股不变的基因,成为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不可须臾离开的音符与理念,自古及今鞭策、导引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向善是贯穿中国史册的主题,是世代倡导的价值理念。在夏商周的时代,善是一种渗透到人们血脉中的理想标准,认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应是善的体现者。人们借托上天以考察天子的善恶来评价其职权功绩,并决定是否对其惩罚。“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是这一时期人们公认的善行理念。《周易·大有:元亨》有“君子以遏恶扬善”[1]之语,意为君子应该遏制邪恶、倡扬善行。《大学》开首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核心理念,在于人们用美好的品德表现出来,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最理想的地步。

老子把善视为同“道”一样的东西。“上善若水”,他把善比喻成水,认为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最接近“道”,所以最完善的人应该像水一样。为了向善,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老子提出“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2]。这里的向善可以理解为善于行事,善于言说,善于计数,善于关闭,善于约束。

关于如何向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善端”说,他认为人性生来即具有四方面善的“萌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如果“四善”缺失,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因而孟子提倡要加强四心后天培养。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只有自觉的向自身内心去追求,弘扬“四心”,发扬“四端”,以尧舜为榜样,才能达到向善。

西汉董仲舒提出善质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4]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在人们迷信“上天”神力的时代,董仲舒借助上天的威慑力量来导引人们向善而行。这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5]

宋代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方式号召人们向善。在他看来“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地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而明代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此便是“良知”。并由此推断,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需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的观点很显然,只要人性向善,心存良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人人皆可为尧舜、圣贤。

毛泽东扬弃了中国历史上的善恶观,认为善恶与现实中的利害关系密切相关。毛泽东对善恶的评判不是抽象的讨论人性。他从实践环境中理解善恶,认为判断善恶的标准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实践。只要人们的言行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就是一种至善的表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向善理念的核心内容,他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这“五爱”纳入向善的道德范畴。邓小平把“人民的利益至上”视为至善。要实现共同的富裕,在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冲突时,确保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才能带动个人利益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邓小平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道德建设目标,这“四有”即是邓小平向善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提出培育崇德向善风气,建设和谐文明国度。他认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 向善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软实力一词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人们从原来对领土、军事力量、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硬实力”的关注,转向对文化、价值观、道德准则、影响力等“软实力”的关注。

“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外交政策》一文最先提出的,同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使“软实力”理论风行世界。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6]。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类型,其中硬实力包括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等有形力量,软实力包括国家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是“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7]。文化软实力就是不用威胁和强迫的手段,让别的国家自动自觉地接受你的文化,不由自主地成为你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这种无形力量的实质也就是文化的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软实力上的体现,也就是文化上对别的国家更加具有吸引力。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7]。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从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等四个方面对文化软实力作了精辟阐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一部分,它的强弱也关系到国家的强盛与否。

向善作为一种对美好的价值理念、文化、道德、制度等追求,是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表现,它是意识形态的表象。向善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文化号召力,它属于软实力范畴。向善是客体满足主体的价值需求。向善不是以实物形式的存在,是存在于人追求价值实现过程中,它是软实力的一部分,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得以追求道德理念的价值体现。

向善理念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因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向善是重要的价值导向。

3 向善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引领

3.1 向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就是昭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不能动摇。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向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理念,作为一种价值引领,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换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本身就是文化的向善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也是向善的表达形式。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弘扬的行为方法都是向善的。

3.2 向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助推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价值体系和科学创造,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软实力。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善是引领社会朝向美好目标发展的价值导向,当然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向善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8]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好人善举的力量来推动。新的时代,需要我们大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需要在全社会树立道德标杆,用善心爱举影响和带动着人们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向上向善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的心向上向善,周围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向上向善的团体中来。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人人向善,吉祥满乾坤。这些年来,在全国开展道德楷模、中国好人学习活动,开展见义勇为“最美人物”、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最美拥军人物”系列评比活动,廖俊波、黄大年、黄大发等一批先进典型奏响了“最美”交响曲。在道德高地上,这些好人、先进典型,他们有的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有的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有的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有的孝老爱亲、血脉情深,虽然这些好人、善人的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真情大义、爱心善举的深刻内涵,他们身上闪耀的道德光芒,他们在市场化、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引领着时代风尚,净化着社会风气。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品格、一种力量。这些都是向善文化,它使人民更加确定人性的美好,也明白什么样品质什么样的精神是值得自己学习的。

3.3 向善是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实现的动力源泉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认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向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最终结果是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向善理念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助推器和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新时代中国人民共同的努力,共同的向上向善。新时代的中国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向善理念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向善理念使人们的文化素养变强,这样实现小康社会的脚步也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更离不开向善理念。向善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强调“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强调不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向上向善的思想和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作用,成为涵养向上向善力量的重要源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些“善言”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实力强国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纺织强国再出发
实力抢镜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