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2-27常静张旭凤孙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专业学校

常静+张旭凤+孙杰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结合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价值取向,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探析北京物资学院近年来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型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取向

地方高校重要的特点是“地方性”。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共荣共生。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三个主体因素分别为高校、政府和企业。协调好三大主体之间关系,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高校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

一是地方高校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竞争。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人才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内驱力。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1]教育和培训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时代背景下,高校除了为地区发展输送人力资源外,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企业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人才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内驱力。

二是地方高校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地方高校以专业的科研团队、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高校日益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社会变革的“智囊团”,直接推动着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企业强强联合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发挥高校高新科技原创动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职能,极大促进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直接催生了世界高新信息科技时代到来。1995年,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新时代,高校需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2]

2.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影响

一是地方经济发展制约地方高校发展水平。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级或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拨付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高校。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地方经济的支持,地方经济为地方高校提供物质基础。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高校的政策支持、经济投入以及重视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方高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二是地方经济发展引导地方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由于受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特色产业结构和特色经济。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地方高校应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合理规划专业学科结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优势学科专业,从事特色型、实用性科学研究,将优势特色专业作为品牌打造升级,引领行业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科技支持和社会服务,为自身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1.办学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部分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专业设置、服务面向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性不足。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院校在办学思想上仍存在“象牙塔”的陈旧观念,坚守所谓的精英教育模式,不肯或不敢走下“神坛”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合作,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社会服务能力较差。部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专业学科结构不合理,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造成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与地区经济发展脱节,没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有待提高

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需求专业、需求层次和需求水平不匹配。由于部分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不清晰,导致学科专业设置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不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实践应用能力较弱、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配套机制体制改革有待加强

地方高校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相关的人事制度、科研体制等尚未建立健全。部分高校教师的科研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差,科研成果仅限于发表论文、出书著作、评优报奖等,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社会服务能力较差。地方高校的人事制度、科研体制等对于产学研建设引导性不足,无法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外合作交流的专门机构尚未建立健全,仅依靠教师个人或其他机构兼管的情况无法维持长期稳定的發展。

地方高校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体系中, 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3],要处理好三者关系,促进三者共同发展。作为专业学科特色鲜明的一所地方财经类本科高校,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形成了“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服务,[4]走高水平特色型发展之路。

1.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部署下,在电子商务兴起的时代浪潮下,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鲜明特色的普通高校,作为我国物流教育领域奠基者、开拓者和引领者,学校坚持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特色办学,引领行业发展,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业提供高水平特色型社会服务,成为业界中国现代物流管理者的摇篮。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两个,“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两个。endprint

2.建立专业机构,搭建社会服务平台

建立专业机构是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的组织保证。学校于2012年成立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以产业研究院为平台,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形成对外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平台和窗口。产业研究院设立了中关村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物流系统与技术开放实验室两个机构。2013年,学校成立了现代物流创新园,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同年正式获批“中关村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跻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单位。学校位于北京市的副中心—通州,处于京津冀的核心地理位置,2014年学校成立了“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初步实现智慧物流科技成果转化,物流产业聚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同时构建自身特点的“众创空间”,通过科研项目投融资、企业孵化等方式,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管理和服务。

3.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人事制度和科研体制改革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保障。2012年开始,学校人事制度规定45岁以下无企业挂职经历的教师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并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到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学校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鼓励教师申报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项目,加大科研奖励力度,激励教师面向企业开展实用性应用型科学研究,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研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开展“一来二去”模式,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一来二去”产学研合作模式:“一来”是指请校外的专家和业内知名的企业家到学校来作讲座、做兼职导师,指导学生;“二去”是指学校让教师去企业挂职,同时发挥桥梁作用,带学生去一线实践。近三年,学校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行业专家来校交流,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研究生导师,组织了100多名青年教师到政府机关、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使教师在岗位历练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科研的前瞻性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挂职锻炼人数占学校年轻教师的近三分之一。派出一批学生走进中关村和公司企业,学做创新创业人,提高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5]

5.进行专业课程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地方、行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保障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专业发展符合地区发展和行业要求,避免专业建设盲目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就业。针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建设,设立了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专业方向;根据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和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设立“课程综合改革”专项,对全校几百门课程进行“地毯式”综合改革,项目实施三年来共有184个立项项目,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式、自主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联动人才培养。2016年,学校与京东集团建京东电子商务学院,采用定制化、个性化培养方案,采取“专业教学+定制教学+企业实践”的复合培养模式,为中国电商行业提供高素质的定制化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用人单位青睐和赞誉。

6.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增设了创新与创业类课程模块,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设立实践小学期,形成“大一专业认知+大二专业实验实践+大三跨专业综合实践+大四就业实践”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的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命名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公司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去实践实习。

7.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广泛对外合作中增长国际化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校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國、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在科研课题、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教师互访、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成立了国际班,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同行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张继平.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12-16.

[2]肖汉银.浅析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之历史演进[J].理论月刊,2009(12):84-86.

[3]蒋立杰,李俊林. 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45-46.

[4]王旭东.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9-15(9).

[5]李艺英,卜珺,孙杰.以行业发展为使命 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访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李石柱[J].北京教育(高教),2015(2):26-28.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专业学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学校推介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