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2017年高等教育“大事件”

2017-12-27铁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一流强国思政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这一年里,中国高等教育又书写了新的辉煌。有这样几件事特别值得留在我们的记忆里。2017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高教人物当属黄大年。他为我们树立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的榜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成为各高校本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教育投入机制和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这一纲领性文件,需要加快落实。我们希望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更稳、更有效。《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向高校放权,为人才松绑。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切实推进、取得实效。各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聚焦巡视发现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上新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从历史跨度看,2017年是中国高考恢复40周年,这是一场举国关注的年度“盛事”。从最初的录取比例4.8%到2017年的大学粗入学率43.4%,基本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比中等收入国家高11.7个百分点。从现实维度看, 2017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的办学模式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同向同行。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服务与参与、对重大基础理论的研究强起来,“双一流”建设的步伐稳起来。从未来深度看,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开始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坚实地迈进,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喊出的高等教育强国梦!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阶段、结构体系、环境格局在变,我们的战略任务也逐步在适应着这种变化。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凝聚着历史,不负时代,更昭示着未来!

@ 侯衍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7年9月21日,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党的“双一流”建设是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年,还是高校思政课质量年。这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课质量年的启动和深入实施,取得了很好效果,调动了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回顾2017年高等教育的大事件,首先是中国政府推行的“双一流”建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作为一名新闻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重任在肩。2017年8月中下旬,中国新闻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召开,1,3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首次规模超过千人的大会,堪称学界盛事。我还特别关注的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總要求,这给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于洪良(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

2017年,教育界的大事我推首批“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公布。作为一项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新的国家重点工程,名单的公布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终于进入了施工建设期,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新征程。这既是党和国家站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高度,对我国高校进行的新一轮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也是为高校开启新一轮综合改革、内涵发展提供的难得战略机遇。当前,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我们期盼着并坚信中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了“大起来”目标的基础上,以“双一流”建设为引擎,朝着“强起来”的目标加速迈进,一定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有质量、有特色高等教育的新期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流强国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