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以西藏罗布林卡为例

2017-12-25泽金

关键词:预警文化遗产文物

□泽金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以西藏罗布林卡为例

□泽金

一、引言

罗布林卡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郊,是七世达赖及后来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意为“宝贝园林”。罗布林卡于1751年始建,至1956年形成今日之规模,是一座集园林建筑、宫殿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于一体的多学科、多门类的博物馆和高原动植物园。罗布林卡集中体现了藏民族园林、建筑、绘画、雕塑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收藏3万余件可移动文物,囊括了上自吐蕃、下至民国的历代中央政府赏赐文物,有植物1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如喜马拉雅巨柏、文冠果和热带植物箭竹、合欢,以及200年以上树龄的参天古木。动物园占地4000平方米,拥有14种130头(只、匹)动物。另外,还有道路遗迹及水系等。罗布林卡既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又是现代人民群众节庆活动的场所。2001年年底,罗布林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罗布林卡造成的损害,提高罗布林卡保护管理水平,应尽快建立罗布林卡的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化动态管理,最终形成罗布林卡的预警监测系统。

二、保存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保存现状与问题

罗布林卡因受自然侵蚀和各种人为破坏的影响,现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保护区占用现象严重。目前,在罗布林卡的西围墙外侧,建有一排出租房;再往西则被西藏自治区军区部队占用;在其西南部,原属罗布林卡的用地区域被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第三安居小区及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占用。这些情况对罗布林卡的真实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文物保存环境风貌遭到破坏。罗布林卡南路的南侧,现有西藏大学医学院、中国交通运政等单位及诸多商业用房和居民住房,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杂乱;罗布林卡的西北部,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材处及某预制板厂占用。这些庞杂的建筑群,对罗布林卡文物保存环境风貌和视通廊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原有道路系统遭到破坏。罗布林卡保护区内,原有道路系统仍在使用的为格桑颇章东部新宫的西侧部分,其余的或被改造或已废弃(金色颇章东部道路),致使原有道路系统受损严重。

4.水系遭到破坏。罗布林卡原有的水系、水渠或被改建,或已受损,或被废弃,历史泉眼多已消失,如金色颇章东侧、南侧,新宫、湖心宫及南侧的泉水等。原有水系的破坏,使保护区内灌溉用水处于四处随意排放状态,对文物建筑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5.植物遭受病害或枯死。罗布林卡内植物遭受病虫害和干旱枯死现象严重,而且植物病虫害已成为罗布林卡文物建筑虫害之重要根源;因无科学喷灌体系,加之人为破坏,植物受损严重,如外观马宫西侧草坪等已荡然无存。

6.垃圾和污染。罗布林卡内游人很多,每年都有许多游人在保护区草坪上搭建帐蓬居住、娱乐,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现园内所有厕所均为旱厕且数量较多,过“林卡”时游人较多,因排污不便,造成环境污染;部分职工仍住在罗布林卡内,职工的生活污水等也对罗布林卡内的环境和空气造成一定污染。

7.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被职工占用的文物建筑内多堆放有木材等易燃品,同时罗布林卡内用电线路老化严重并随意搭设,成为以木构为主的园内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园内监控、报警设施落后,监控范围过小,对文物建筑和文物藏品的保护不利。

(二)主要影响因素

罗布林卡是具有藏族风格的皇家园林,然而,罗布林卡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1.城市开发的压力。由于城市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罗布林卡周围200米之外有增加新建筑的需求,对文物保存环境风貌造成压力。

2.环境卫生有压力。人流量大,相应的设备缺乏,环境卫生有一定压力。

3.自然灾害和防灾问题。主要危险是建筑老化、病变因素及当地习俗(香火)与防火任务的矛盾。

4.朝拜、旅游的压力。罗布林卡作为藏族建筑、文化、艺术、宗教的杰出代表之一,深受世人瞩目,对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世界各地的香客、旅游者都纷纷前来朝拜、参观、游园,每年的人流量都高达数万人次,对保护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

5.游客对文物的损害。游客对文物无意识或有意识的破坏,如触摸、踩踏、碰撞等,对文物的完整性都会造成破坏。

6.游客对文物的化学影响。在小空间内,游客参观所带入的湿气、二氧化碳等不易挥发,对文物有着潜在的损害。殿内,点酥油灯对建筑造成潜在的危害;酥油灯产生的烟、热会对殿内文物造成影响。

7.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地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不发达,虽然中央给予特别津贴,但经费及专业人员的缺乏情况仍十分突出。

三、现有损伤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现有损伤

目前,经对罗布林卡的初步实地勘查,发现有如下损伤:文物建筑存在地基变形、梁枋糟朽及柱身劈裂、梁架走龙、屋顶渗漏、屋面开裂、墙体开裂等现象。

(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1.主要建筑的安全隐患。罗布林卡内主要建筑为石木结构,部分建筑为土墙承重,此类文物建筑在漫长的使用期间可能存在以下安全隐患:

(1)抗震能力不足,文物建筑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坍塌;

(2)因墙体渗水造成浸蚀,从外观检查不能确定,则可能对结构的安全造成影响;

(3)虫蛀对较隐蔽部位木结构的损伤,可能造成木构件承载力的下降;

(4)石材灰缝的风化对承载力有影响。目前罗布林卡内最早的建筑已超过200年,灰缝的风化对结构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

(5)木材干缩、劈裂造成的木构件承载力的下降;

(6)旅游高峰期游客过多对楼盖结构的不利影响,承载力有可能不足。

2.地基变形造成的安全隐患。地基变形造成的结构倾斜、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对结构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监测预警体系的对象、内容、目的与建设原则

监测预警是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从文化遗产的价值载体、影像遗产价值载体的风险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周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观察和识别,客观地反映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风险评估。同时,也可以为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监测预警体系是当前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管理的有效手段,对此,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成果颇丰,值得罗布林卡借鉴。因而需要对罗布林卡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监控区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或其他破坏因素的预先发现,由盲目被动的保护方式,转变为主动及时发现并能进行超前的预报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文物安全,最终形成罗布林卡监测预警体系。

(一)对象

罗布林卡由于地处高原,文物保护基础较差,长期以来保护工作主要以看管为主;对于监测而言,缺乏必要的基础数据的积累;目前,保护与管理监测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监测到系统监测的过程;需要积累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的监测等方面的数据。只有夯实了数据基础,监测内容逐渐增多、深化,监测手段逐渐先进,才能获得科学监测的结果,建设好监测预警体系,为罗布林卡的保护、管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根据文化遗址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结合自然、人为因素影响情况和现场实际监测实施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罗布林卡如下宫殿作为该系统的监测对象,分别是:达旦明久颇章、湖心亭、格桑颇章、金色颇章、格桑德吉、夏典拉康等。

(二)内容

监测预警体系的内容包括:文物本体、文物环境、保护区划、安全防范和游客状况。

1.文物本体的监测。罗布林卡的监测对象:达旦明久颇章、湖心亭、格桑颇章、金色颇章、格桑德吉、夏典拉康等。监测的内容:本体稳定性监测、裂缝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

2.文物环境的监测。环境的对象:大环境监测、文物监测、库房监测、植被监测。监测的内容:气象环境、大气质量、酸雨沉降,地下水位、水温及流量,文物微环境,植被微环境等。

3.保护区划的监测。对园林保护核心区及缓冲区(保护范围及建筑控制地带)内的各种建设活动的监测。

4.安全防范的监测。主要对减灾、防灾等信息监测,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5.游客状况的监测。对游客人数的统计监测,以及游客行为、安全的监测。

(三)目的

通过对罗布林卡内所有文物建筑的详细调查和监测,对其结构安全性、抗震性能进行准确评估,全面掌握文物建筑结构的安全现状,为下一步工作奠定技术基础。建立建筑群的安全监测系统,全面掌控建筑物的实时状态,防微杜渐,确保文物建筑结构随时处于安全状态。

(四)建设原则

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原则如下:

1.针对性。系统设计以西藏罗布林卡监测预警工作需求为中心,在充分满足管理机构对罗布林卡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和监控的前提下,提供稳定、方便、实用性强的系统,使人机界面友好、系统易于操作使用。

2.兼容性。考虑到今后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对接的需要,系统建设应充分参考总平台提供的系统建设标准、规范、方法和软硬件接口标准,结合自身需求进行设计建设,使建成系统能够无缝对接到总平台系统中。

3.实用性。整个体系的应用系统的操作以便利、简捷、高效为目标,多个子系统平台能够整合到统一大平台中,既能够充分体现动态信息快速更新的特点,又能便于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处理和综合管理,便于管理层及时了解各类业务信息。

4.先进性。目前,系统采用市场成熟的技术建成满足需求的软、硬件平台,具备兼容性。同时,在子系统建设上采用先进的手段实现特定的功能需求,保证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领先地位。

5.可靠性。在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在系统结构、设计方案、技术保障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使得系统稳定可靠;另一方面,系统尽可能地采用成熟的技术和商品化的软、硬件产品,保证系统可靠稳定运行。

6.安全保密性。对于应用系统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权限管理。只有持有一定权限的密钥才能访问、监控、实施相应的管理、控制操作,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在对外网络接口处系统采取防范措施,制定安全防范策略,防止黑客入侵。

五、建立罗布林卡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罗布林卡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重大的价值。罗布林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财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建筑园林,是西藏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罗布林卡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到建立罗布林卡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一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是罗布林卡科学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罗布林卡进行保护监测有助于管理者及时掌握情况,为制定、修改及实行《罗布林卡保护总体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为文化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罗布林卡内的五个主要建筑群及园林环境保存较为完整,没有经历过破坏性较大的变动,具有比较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因受到自然侵蚀和各种人为破坏的影响,现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罗布林卡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水平提升的需要。罗布林卡不仅有不可移动的土遗址文物,还有可移动的文物,监测的项目也要因文物的对象不同而有所侧重。土遗址监测的重点,应是本体遗址的沉降、开裂及本体含水率、可溶盐、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通过对罗布林卡现场病害的监测,目前所存在的病害主要有潮湿土体发掘失水产生的干燥开裂和坍塌、土体在水的作用下的软化和垮塌、土体表面在湿度变化等因素下出现的风化,以及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的作用出现的各种破坏。而可移动文物关心的是文物保存环境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污染气体等因素的监测,因此需要对遗址区的环境和本体相关参数进行监测。气象站收集该地区的风速、风向、地表温度、空气湿度、降雨量、蒸发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含量等数据。因此,对遗址进行动态监测,建立罗布林卡监测体系和完善的预警机制,实施长期动态监测,为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有利于保证游客和文物的安全。大量的游客聚集在某个景点时,游客及文物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及时地获知该区域的游客信息,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来保证游客和文物的安全。

四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减少文化遗产的安全隐患。综合运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构建罗布林卡预警体系,确定威胁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破坏因素,制定预警指标和评估标准,发布预警信息和专业评估报告。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各个要素的统一管理,可以对文物本体和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文物保护提供权威数据,可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的过程,使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之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维持。

(作者单位 西藏罗布林卡管理处)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预警文化遗产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物的逝去
Tough Nut to Crack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