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一浮的“逍遥”
——以《即事·地载风霆气》①为例

2017-12-22杨发荣贵州大学贵阳550025

名作欣赏 2017年29期
关键词:马一浮诗学内心

⊙杨发荣[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马一浮的“逍遥”

——以《即事·地载风霆气》为例

⊙杨发荣[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位学者兼诗人,他的诗学成就甚高。虽然生于乱世之中,但他始终保持一颗积极乐观之心,以“逍遥”之心处世,这种心态处处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之中。本文以马一浮的《即事》为例,阐述他的“逍遥”之境,分析他能够在乱世之中求得自身的安然闲适并最终找到自我安身立命之所的原因。以此为观照,冀求对当代人的生命追求有所启发。

马一浮 《即事》 逍遥

作为“一代儒宗”,马一浮与20世纪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人相比,最能为诗且成就较高。熊十力说过,马一浮的学问能够参悟百家之奥妙,但“其特别之表现在诗”,由此可看出他工于诗道。除了抗战时期曾短暂在江西泰和、广西宜山国立浙江大学讲学,以及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之外,他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社会活动。在讲学与创办书院前后,他一直隐居于杭州西湖,过着隐士般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对他的“逍遥”之境影响甚深。

马一浮生活于战乱年代,更能体会到生离死别的痛苦,同时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寻求其安身立命之所。面对世道纷乱,他选择乐观的心态,保持自我内心的淡泊宁静,追求个体本我的自由,以一颗“逍遥”之心处世,时时践行着自己的为学理路,保持内心的清明纯澈。程千帆先生曾盛赞马一浮为“我国为数极少之哲人而兼诗人”。作为一位哲学家兼诗人的马一浮,更能洞察到诗歌这种艺术所独具的特色与哲学的汇通之处,因此在他的诗中有许多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见。哲学与诗学的治学之路,不仅使马一浮的哲学思想到处洋溢着诗歌的情怀,也使他的诗歌充满着深刻的哲思。这种哲学与文学相互融合的做法,使他在面对困境时不仅能够保持内心淡然,也容易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他的“逍遥”之境,即是在这种哲思与诗学的融合中修得,处处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即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即事》之韵

在马一浮的众多诗歌中,最能体现他的“逍遥”心境的莫过于《即事》。诗如下:

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遥曳杖行。/世人矜有取,/谁肯学无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庚韵。诗分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个字。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这首《即事》就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在《即事》中,首联第一个字“地”是去声,属于仄声,因而是仄起;从全诗上看,第一句的韵脚与其他句不押韵,故曰首句不入韵。再者,五言律诗一般要求是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也可以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初看《即事》整首诗似乎不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偶句中“明”与“生”应该是押不同的韵,“明”的韵母为“ing”,而“生”的韵母为“eng”,两句的韵脚根本不一样,更不用说全诗一韵到底,不换韵了。但其实不然,仔细分析可知,《即事》完全符合五言律诗的要求。整首诗押的是庚韵,什么是庚韵?庚韵就是第一声以“eng”“ing”为韵母的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声”“明”“行”“生”,韵母分别为“eng”“ing”“ing”“eng”,所以全诗的韵脚为庚韵,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只是第一句不押韵。颔联和尾联是偶句,二者的韵脚分别为“明”和“生”,都属于平声韵,故偶句押平声韵。又,五言律诗讲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在《即事》一诗的颔联中,“楼开”对“花发”,“云”对“眼”,“自入”对“初明”,对仗十分工整,颈联亦然。因而,整首诗韵律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二、《即事》之思

对于诗,马一浮说:“诗,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细,第四要神韵高,四者备,乃足名诗。”所谓“魄力厚”,即能把毕生所学之学问运用在诗歌创作中,具体地说就是在诗中用典、议论说理,因而《即事》开篇就引用经典。“地载风霆气”是化用《礼记·孔子闲居》“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中的语句,说明此时江浙一带正值雨季,狂风暴雨异常猛烈。“江流日夜声”则直接引用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甲寅冬登大观亭谒余忠宣公墓》中“浩气还虚碧,江流日夜声”中的诗句,有借古人事迹以明己志之意。诗的首联描写远景,颔联转入近景,描写眼前的景物。这种由远及近的处理方法,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颈联写诗人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之中,内心宁静,逍遥自得。其中“逍遥曳杖行”一句,是诗人对《礼记·檀弓上》及《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作《曳杖歌》情形的化用。但与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无奈与悲叹不同,诗人在此表现的是乐观平和宁静的心态。因为诗人此时正过着隐居的生活,没有外界的干扰与纠葛,又身处花香四溢清净的环境中,自然心旷神怡。尾联中“无生”二字是诗人借用佛教术语,表达对真理的重视与对生命真谛的追求。最后以反问结尾,加强了语气,议论说理,叩问世人,发人深思。这正符合了马一浮诗中蕴含深刻哲思与禅意馥馥的特征。

诗的开篇写狂风暴雨,气势宏伟,与雨后安静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美丽清幽以及诗人内心的恬淡;最后写诗人安闲的心境,对世人的批判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宁静致远,保持内心清静无为,重视真理,看淡生命无常的高尚情操,凸显了诗人于乱世中始终保持安然处世的“逍遥”心态。

三、《即事》与逍遥

马一浮的“逍遥”,即他能够在乱世之中求得自身的安然闲适并最终找到自我安身立命之所的心境。他对生命的重视从其创作诗歌中对“感”的强调可以明晓。秦蓁在《马一浮的诗学思想疏解》中总结马一浮诗学思想的基本逻辑如下:感→诗→感→仁心的苏醒→人文社会的重建。从中可以看出马一浮的诗学以“感”为基础,接着又回到“感”,通过“感”唤醒仁心,最后达到人文社会即马一浮的理想社会的重建。在复性书院讲《论语大义》时马一浮曾说:“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必假言说,故一切言语之足以感人者皆诗也。”这种“诗以感为体”的理论是其诗歌本体论的最简要表述,足以说明他对生命本然状态下情感抒发的重视。《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赋诗言志,马一浮也深谙“诗言志”这一理论并亲为之。

《即事》创作于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后期,国破家亡。在如此环境下,如何保全性命与获得身心的自由就成为马一浮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关键问题,并由这一问题去寻求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所。可以说,他在《即事》中所表现的“逍遥”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马一浮的“逍遥”,首先表现在他能在变化无常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用美丽的心灵去欣赏美好的事物。在《即事》中,虽面对狂风暴雨后江河的奔腾不息,他却能用心去静静聆听,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所传递来的每一声呼吸,感受大地母亲脉搏的跳动。大雨过后,世界清明,云雾缭绕,诗人以一颗平和之心,敞开心扉,与云气为伴,感受自然气息的清新。在这种清爽安静的环境中,虽已进入花甲之年,但诗人仍能以一颗稚子之心去欣赏眼前美好的景物。面对美景,诗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拄着拐杖,徐徐漫步于花丛中。诗人面带微笑,一边看蝴蝶翩翩起舞,一边看蜜蜂穿行花中,时而欣赏花儿绽放,时而欣赏叶子中滚动的露珠。置身于花海的世界,完全忘记了自我,竟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对于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纷乱的年代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这需要怎样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平和宁静、安然闲适的逍遥心境。正是这种对自我内心的真正需求的清晰认识,马一浮能用清明透彻的美丽心灵去仔细欣赏眼前美好的事物。他并非只醉心于山水之乐而对家国命运默然,作为一位儒者,责任的担当始终铭记于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曾忘记,这从马一浮支持革命的态度以及创办复性书院的努力即可明知。

马一浮的“逍遥”又表现在他能在乱世中保持清明纯澈之心,不失自我,不随波逐流,不动心,不妄心。他曾在《语录类编·政事篇》有言:“我为学得力处,只是不求人知。”这是在阐述他个人的学术品格,即做学问的目的,不汲汲于俗世声誉,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他又说:“晤言一室,不可求应于殊俗,大音希声,不可求适于里耳,其情隔也”,“绝不能流布,异时相见,可共讨论耳”。这是在强调做学问就要淡泊明志,不以名示人,不希望自己的学问流布于当世,以邀得当时声誉。学者的正确态度应是在寂寞中面对外物的诱惑,不动心,不妄心。在蔡元培邀请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的外在诱惑面前,马一浮做到不动心,不妄心,始终保持自我内心的清明纯澈。能在乱世之中不失自我,做到如此者,鲜矣。马一浮希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基于这样的淡泊明志之心态,他才有逍遥自得之心境。在《即事》一诗中,他用真心仔细欣赏美好事物,尽自己的心力学习与追求生命的真谛,已经表现了他不愿与俗世合流的心志。虽身处乱世,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孜孜不倦地埋头于古卷典册,潜心于学问,矢志不渝,从而在乱世中求得自我内心的逍遥自适,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四、结语

①马一浮曾于1941—1942年间也写有《即事》一诗,为加以区分,文章用原标题和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以示区别。为行文方便,后文凡是《即事·地载风霆气》一律简称《即事》。

②④丁敬涵主编:《马一浮诗话》,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第170页。

③程千帆:《读蠲戏斋诗杂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⑤邓石如的《甲寅冬登大观亭谒余忠宣公墓》是颂扬元末官吏余阙精忠报国的事迹。此时正值抗战时期,日寇蹂躏中华大地,面对国破家亡之情景,马一浮借古人精忠报国之事迹以明己志。

⑥《礼记·檀弓上》载:“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史记·孔子世家》亦有类似记载,二者皆表达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无奈与悲叹。

⑧相关论述参见秦蓁:《马一浮的诗学思想疏解》,《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9期。

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页。

⑩〔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48页。

[1]丁敬涵主编.马一浮诗话[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程千帆.读蠲戏斋诗杂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秦蓁.马一浮的诗学思想疏解 [J].古文文学理论研究,2001(19).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

作 者

:杨发荣,哲学硕士,贵州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哲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马一浮诗学内心
背诗学写话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撒谎比说实话费力
撒谎比说实话费力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马一浮不回信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