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解诗 以画悟情

2017-12-16王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雨霖柳永首词

王滢

美文需要美教,《雨霖铃》是“慢词圣手”柳永凄美婉约的代表作品。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共有十篇经典的古典诗词文赋,学生于《雨霖铃》之前已经学习六首诗词了,部分学生已经显得有些审美疲劳。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首先知人论世,接着诵读涵泳,然后批文入情,最后鉴赏表达设计教学的话,可能一方面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教学应是一种艺术,古典诗歌教学更应注重“艺术化”的处理。因此我对于“美教”这首词,进行了以下的设计构想:

一、美读,创设意境

吟诵是一种直接进人诗歌意境的方式,便捷有效。教师指导吟诵,是激发学生初人意境的有力手段。借助合适的背景音乐,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诵读涵泳,初步感知诗中特定的情感氛围,逐渐感受到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二、美赏,“以画悟情”

诗画本一律,鉴赏诗词,可以抓住文中相关词句,构想画面,通过对物象的揣摩探讨品味,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雨霖铃》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绘画,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拥有独特的意境美,需要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这样才能进行审美教育。教学目标意境是诗词的生命,鉴赏诗词的核心是品味其中的意境。因此,赏析这首词画意美既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三、美说,“以诗解诗”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韵味往往体现在“意犹未尽、欲说还休”之中。高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已有一定的积累积累,通过引用已学过的、熟知的、意思相近而境界相通的诗句来解读一首新诗的意蕴,这样既不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也可以快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诗意朗照的课堂上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从而进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设置情境:

(课前播放邓丽君的《相看泪眼》)

师:“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抒写离情一直是文人笔下不衰的主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是不舍的离别;“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旷达的离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是哀婉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是刚刚邓丽君唱出的宋代词人柳永眼中的伤感作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去感受词人情感世界的千种风情,万种愁绪。

二、诵读涵泳、初入意境: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理解鉴赏诗歌最直接便捷,同时也十分有效的方式。首先我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大家在听的同时体会思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诗配乐朗读,学生静心聆听)

生:伤感、凄切

师:如何用声音诠释这种情绪?

生:(讨论后明确)应该放慢语速,用低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三、以诗解诗、以画悟情

师:苏轼说过:“诗画本一律”,他评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诗词都是“诗情”伴随着“画意”的,这首《雨霖铃》的画面感就极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中主要展现了哪几幅场景?可小组讨论,拟出标题。

生:(小组讨论后明确)

四幅场景:1.長亭外帐饮浇愁

2.都门处泪眼执手

3.楚天下暮生离愁

4.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小组合作,选取一幅你最喜欢的场景,结合词中相关语句,仔细品读、琢磨,加入合理的想象,静心体会词人内心的真切感受,并试着用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再现它。

(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基本每个学生都用心写作、发言过程亦积极踊跃。我在评点的时候尽量引用他们熟知的、意思相近而境界相通的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悟意境和情感)

全句无一直接表情字眼,却将离愁融于景物描写当中,将词人凄楚、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的十分充分、真切。

四、品味风格、归纳技巧:

师:柳永被称为“慢词圣手”,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你能概括一下他的语言风格以及这首词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吗?

生:(讨论)

明确:手法有虚实相生和借景抒情。

语言风格:俗白美

“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迂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梁衡《读柳永》

课后作业: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

教学反思:

艺术总是相通,音乐、绘画、诗歌,其意境往往能够相融。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要讲求“美”。所以我在执教《雨霖铃》时尝试以诗解诗、以画悟情来“美教”这首词,“教无定法”,从学生的课堂体验与过程反馈来看可以说还算是较为成功的。针对这次的“美教”诗词尝试,总结如下三条经验:

首先,借助适当的背景音乐,教师的示范朗读往往能够在课堂中营造出美的教学意境。学生走入诗歌意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未经任何铺垫,直接范读,就会造成台上老师声情并茂,台下学生却冷眼看戏的结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情境的设置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和音乐,给学生强烈的“暗示”,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自我的想象,进入教师所设定的(实际是古典诗歌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意境。

其次,以画悟情,想象画面,深入意境,是深挖诗歌意境常用的重要的手段。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要真正读懂诗词就必须要深入到诗歌语言的内部,去填补诗词语言的独特特点所形成的物象和意境的空白,挖掘了解隐藏于诗歌语言表象之下的深层意蕴和言外之意。进一步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通过联想想象,已置身其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引起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使他们深人意境。

最后,以诗解诗,通过分析诗歌的典型意象,捕捉蕴含其中的感情,从而感受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历代诗人词人在写诗填词的时候往往用委婉隐约的语言把丰富的意韵隐含于自己塑造的具体形象之中,隐含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获得“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用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赏析诗歌,不仅能够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悠长,还可以“温故而知新”,积累诗词知识,增强文学底蕴,而且能使课堂充满诗意美。

猜你喜欢

雨霖柳永首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虞美人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神回复
题庐山三叠泉
一字一句总关情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柳永的词
一个人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