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观察:寻找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2017-12-16邱光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观察点菊花事物

邱光军

【摘要】基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其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缺少方向感和条理性。在习作中,具体表现为面对众多的素材不知如何选择,写作中抓不住重点,内容层次不够清晰等。而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突破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习作的方法路径,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观察;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30-02

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学生作文最大的苦衷就是“无话可说”,甚至“无从下笔”,即使写出来也常常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究其原因,除了语言积累不够丰厚或是思路一时局限,情感受到束缚外,根本的一点,是小学生缺乏自觉观察的意识和细致观察的方法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被人、事、物所吸引,意识通常停留在无意注意的层面,留下印象的只是自然刺激较为强烈的零碎物象。即使有意观察,也往往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以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是视之而不识其行,听之而不辨其声。没有对生活的敏锐触角和对其周遭一切的自觉而细致地观察,便无法打开作文自由表达的门户。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一、引导观察图画,是观察走向生活的预热

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前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写话。由于画面是静止的,便于把握,这就降低了观察的难度,易于入手。具体操作步骤亦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比如,先引导学生观察单幅图,画面比较简单,然后逐步过渡到单图内容较为丰富的,再过渡到观察相互联系的多幅图。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便不断得到提升,观察方法也不断得以丰富。当然,对于静止画面的观察仅仅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把观察的触角伸向生活的预热,即使学生观察图画的技巧已较为纯熟,当他们真正面对动态而复杂的生活及周遭的一切的时候,他们仍然会眼盲耳乱,不知所措。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自觉地于生活中体验、观察,从而获得鲜活、丰富的习作素材。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

面对多彩世界时,我们应鼓励学生稳住心神不必茫然。让他们把在观察静止画面时习得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来。首先引导他们去实践无论观察什么事物,我们都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至于按怎样的顺序,应该根据具体对象而定。教师务必要教给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然后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借此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

观察景物,可引导学生注意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观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一定的方位次序(如: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对景物进行观察、描绘。另一种是:随着观察者脚步的移动,不断变换观察点,按空间位置的转移进行观察。如:观察“淮海路”,由于视野开阔,景物繁多,学生就不知怎么办了,这时,可告诉他们观察淮海路,应该选择一个观察点,先观察什么,接着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按照由路中间到路两边的顺序进行观察,即先看路面、车流、人流,再看两边的花草树木和周围的建筑物。而秋游“生态园”,我就带着他们按照参观景点的变换不停地变化观察点,一边游玩,一边观察。观察一个物体或人物、动植物的形态时,亦可指导学生按由整体到部分,从轮廓到细部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运动着的事物,应指导学生注意时间的变化,弄清楚“先怎么样,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并按照这样的顺序记下来。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反应。由于学生观察时是有条理的,思维就有条理,写出的作文层次自然就清楚了。

三、引导细致观察,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学生的认识源于身边的事物,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么样的习作激情。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时,必须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为观察对象,要多方面、全方位地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儿童还不善于区分事物的细微差别,因此在观察时就容易笼统而不精确。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摸摸、闻闻、尝尝,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引导他们自言自语,相互议论,使事物在脑子里形成具体鲜明的形象。一次,我带学生到公园里去看花,走到红海棠前,我让他们观察,要求用一句话来说说看到的情况。一个孩子兴奋地说:“哎呀,真是万绿从中一点红。”我抓住他的问题追问:“是一点红吗?”,其他孩子回答:“不是,而是好多点呀!”我又问:“怎么说才恰当呢?”另一个学生想了想说:“万绿丛中点点红。”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学生只要细致观察,是能看到细微差别而且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观察事物是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每一事物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观察认识事物,如果把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的异同或变化,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

秋天到了,我引导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树木,让他们把今天的情况同昨天的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变化,天天看,天天比,找出细微的变化,让他们再和春天的树木比较,以进一步加深观察到的印象。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要求学生回去观察爸爸、妈妈,并同老师做比较,找出他们的特点,由于孩子能细心观察,用心比较,较准确地抓住爸爸、妈妈的特点,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就比较鲜明,具有特色了。只有这样,从全面观察入手,从观察全貌入手,从粗看到细看,从整体形状到细致名称,可以说,一幅幅整体事物的全貌才会尽收眼底,学生进行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一挥而就。

四、引导观察想象,培养观察的丰富性

作家孙犁说:“观察时,还要联想。”在指导学生想象观察时,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先把观察的对象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启发他们想象,使之对各个部分的意思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诱导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观察的丰富性。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时,很重视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启发他们打比喻、拟人、拟物,让学生把花儿比作孩子的笑脸,同天上的星星对话……我还注意启发他们由眼前所观察的引起对往日观察的回忆,或对未来的憧憬,以加深学生对眼前所观察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例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到花圃中去观赏菊花,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想象:“远看,菊花像什么呀?”“近看,菊花的茎、叶、花有什么特点?又分别像什么呢?”学生们浮想联翩,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远看,菊花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张开着笑脸,迎着和风翩翩起舞。菊花的茎细长挺秀。分枝互相交叉。每一条分枝上都长出十几片墨绿色的叶子。叶子的边缘呈齿形,好像是一枝五只并拢的小手。叶子绿得青翠欲滴,长得郁郁葱葱,十分好看。菊先是由一个绿色的花骨朵渐渐舒展出一片片洁白如雪的花瓣。看上去像是众星拱月,又像蛟龙锋利的爪子,六七朵菊花凑在一起,婀娜多姿,争芳斗艳,奇香扑鼻。站在她的旁边,仿佛沉浸在花的世界里。

由于观察得法,结合想象,他们看得真切,感受深刻,写得也比较清楚、具体。实践证明,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既可以巩固观察结果,丰富感受,又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作文时就能写得比较具体、比较生动,言之有物了。

观察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基石和源泉。在指导学生作文有效观察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涉及事物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使观察与习作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实现开源节流,让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情趣盎然,表现出一派观察成功的喜悦与共同分享观察果实的惬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3(03).

[2]张志强.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王亚声.有效作文讲评课五个环节[J].语文教学通讯.2008(31).

[4]莫书武.王珍源.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从自我效能感視阈谈写作兴趣的激发[J].语文学刊.2009(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察点菊花事物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单独中的洞见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秋天的菊花
博士丁在线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