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启示

2017-12-16徐巧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造性

徐巧珍

【摘要】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思维,思维的核心在于问题。当回眸我国既往的教育历程,展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向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宏伟目标时,就会自然的想起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时期的先哲以及他那以问题谈话而著称的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创造性是当代物理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具体实例剖析了古希腊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探讨我国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苏格拉底教学法;基础教育;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11-02

启发式教学法的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其创始到现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的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智慧到今天依旧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而西方则公认苏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那么什么是苏格拉底教学法呢?

苏格拉底是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孔子比苏格拉底略早半个多世纪),他认为人不是完美的,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实践才能接近完美,而这样做就必须用理性指导,执着的追求真理,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真理。苏格拉底是一位哲学家,但更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并首创了“苏格拉底教学法”。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用“苏格拉底的提问式对话法”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现在的人很难静下心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所以一旦他们的情绪无由的陷入低谷的时候,自己却找不到原因。我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自己经常没有原因的就烦闷起来,也许前一刻情绪还是好好的,可是一下子又感觉自己就象是得了绝症的人一样没有半点生气,看不到半点希望。没有原因的结果是不存在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用心去寻找。但是人们却又怕去寻找,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知道好多的原因是自己一直都在尽力回避的。慢慢的自己变得懒起来,懒得让自己去思考,懒得去找一些原本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找到问题的根源很简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提出一些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潜意识来回答。潜意识再把回答变成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的循环下去,就是对潜意识的一个说服过程,还能够发现潜意识没有觉察到的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这样我们就能轻易的找出一些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所有与心情有关的问题都能够很轻易的解决。

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他受他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因为人的头脑中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他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付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辨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教人学会逻辑地思考,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使人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知识。

柏拉图曾描写了苏格拉底與旁人的一段对话。大意是他直接问旁人一个关于数学的问题,那人对答不上来,但苏格拉底又问了他一些他日常生活中他所知道的事情,最后被问的那人从中理解自己知道了答案,但苏格拉底说自己并没有告诉他答案,因为他意识里已有能得到答案的知识,因为他问的也都是他日常生活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苏格拉底的反诘式谈话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教师只是一位教练、向导,也是一位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其真正的作用是使讨论能沿着一定的线索有效的进行下去。当讨论中出现问题时,他要稳定情绪,进行指导。整个讨论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有目的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气氛民主、平等。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到现在,我觉得苏格拉底的反诘式谈话教学法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如在一节高中物理教学中有这么一个受力分析题:如右图1,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对A受力分析。某学生的受力分析图所图2。

师:你确定物体A只受三个力吗?

生:……

生:确定。

师:请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生:第一,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即有正压力;第二,接触面不光滑,即μ≠0,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师:哦,既然如此,你知道你的受力分析图错在哪了吗?

生:不清楚。

师:那么什么是正压力呢?

生:正压力就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

师:在图中正压力是谁给谁的呢?

生:是物体A给地面的。

师:还记得“力”的概念吗?

生: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什么是相互作用呢?

生:物体A给物体B有作用力,物体B同时也给物体A有作用力。

师:知道错在哪了吗?

生:……

生:知道了。

师:知道什么了?

生:物体应受四个力的作用。如图3。

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有摩擦力,必定有正压力。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双方的辩论,一问一答,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否定自己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以求得一般的概念,这种方法当时叫做“辩证法”,苏格拉底在与学生讨论中,最初几个问题往往引导出后面的问题。这样,教师要么将学生引导向更高层次的对真理的探索,要么指出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在推理过程中发生的缺陷。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已经存在了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任何问题都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这种反诘式谈话教学法注重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考的诱因,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思”,让学生了解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的将答案告诉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并适时开导、启发,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以及对于西方教育和学术传统的形成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苏格拉底反诘式谈话式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它不适用于低龄儿童,仅适用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并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论法学创新素质教育中的苏格拉底教学法.祁建平.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1-30.

[2]苏格拉底“产婆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于连鸿.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5-24.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创造性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与说谎行为的联系:自尊的作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