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实施原则与途径

2017-12-16侯淑乔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实施原则民间体育游戏途径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作为我国民族游戏的典范,它集运动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具有包容、开放的特性,对幼儿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现实中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出发,探讨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实施原则与途径,思考如何通过民间体育游戏,提升幼儿音乐学习质量。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幼儿音乐教育;实施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93-02

随着人们对幼儿的深入了解,和幼儿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重视。民间体育游戏作为我国游戏的代表,它简单易学、运动性强,有的民间体育游戏还纳入了民间音乐的内容,不仅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满足幼儿好玩、好动的身心需求,还有助于幼儿感受本土、民族音乐之美。[1]将民间体育游戏致力于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为彰显幼儿音乐教育专业性,提高幼儿音乐学习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实施原则

(一)坚持健康化、积极性原则

首先,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健康、积极。由于幼儿好模仿的特性,那些不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的游戏,必须剔除、删减。比如“砍白菜”,游戏中的儿歌歌词中有“娃娃过来砍一刀”,在唱歌的过程中,“砍白菜”的幼儿还需要在扮演白菜的幼儿腿部“砍一刀”,这样的游戏可能影响幼儿的情绪,对幼儿的行为造成误导。有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比如“新娘坐轿”,它本身涉及的是成人化的内容,并不适合幼儿来模仿。因此,对于这些游戏,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删改,以符合幼儿活泼、纯真的特性。

再者,游戏组织的方式必须健康、积极。选择民间体育游戏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载体,不是生搬游戏内容与形式,而是指音乐教育中要体现游戏精神。有的教师仅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对音乐动作、歌谣进行机械、单一、长时间的训练,这种做法不仅丧失了游戏本来的意义,对幼儿骨骼发育、情绪情感等也造成不良影响,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二)坚持开放化的原则

第一,提供开放化的物质材料。比如,幼儿学唱“小兔子乖乖”时,可玩创编的“兔脱狼口”游戏,让幼儿戴上畫有兔头和狼头的小帽子,让幼儿看兔子微笑的红脸蛋,和狼龇牙咧嘴的可怕模样,建立起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认识。在玩游戏时,让幼儿倾听钢琴音调和节奏,低沉、舒缓的钢琴声使幼儿感知大灰狼邪恶的特点,跳跃、欢快的琴声使幼儿感受兔妈妈和小兔子团聚的其乐融融,帮助幼儿把握音乐形象特有的情感,适应游戏角色的需求。

第二,支持幼儿开放化的表达方式。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唱“幸福拍手”歌时,有的幼儿突发奇想,认为甩手、叉腰、嘟嘴等也可以表达出自己幸福的感受和心情,面对这种情况,可根据幼儿的需求适当地加入新的游戏动作,创编新的歌词,尊重并给予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第三,创设开放化的师幼关系。师幼关系是否和谐、民主,也是决定幼儿音乐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要擅于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表情达意。同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幼儿关怀,让幼儿逐步建立起学习音乐的信心。

(三)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

相比大、中班,小班幼儿的嗓音条件受制于生理原因,一般能达到的音区为d1-b1,相比独唱的形式,集体合唱和对唱更适合小班幼儿学习,教师可以先领唱,多示范、引导,带领幼儿一起玩游戏,帮助小班幼儿更好地完成歌唱任务。[2]大班幼儿音乐学习的方式依旧以直观形象为主,但逻辑思维能力初步萌芽,音乐感知与欣赏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专门组织“歌唱舞蹈”类的民间体育游戏,将传统民族音乐“扭秧歌”、“泼水舞”植入民间体育游戏中,让大班幼儿体验我国多民族融合文化下的音乐之美,学会欣赏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增加幼儿音乐技能练习的机会。

对于某些天生在音乐能力上相对欠缺的幼儿,可以偶尔采取“田忌赛马”的游戏方式,帮助这类幼儿客观认识自己的音乐能力,发挥自己优势的一面。对音乐天赋较好的幼儿,可以采用当众表演与示范的形式,以及“小先生”帮扶制度,通过幼儿彼此的同龄交往,让幼儿体会自身的价值,在无压力的条件下自发学习、练习音乐技能。

二、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音乐课程文本中的实施

首先,打造“整合式”的幼儿音乐课程文本。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划分为歌唱、欣赏、打击乐、集体舞、音乐游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了幼儿音乐学习的类型和任务。[3]但显然,并不是只有音乐游戏中才有游戏,也并不是只有竞争性规则性游戏才适合于幼儿的音乐教育。打造一个“整合式”的音乐课程文本,可以在广泛、合理搜集民间体育游戏的基础上,将民间体育游戏进一步分门别类,比如生活类、器械类、体能类等,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大、中、班幼儿的不同需求,将歌唱、打击乐、集体舞等音乐内容综合性地植入民间体育游戏之中,做到重点突出,整体均衡,实现民间体育游戏与幼儿音乐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其次,要综合广域,兼收并蓄。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艺术同样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在幼儿学习音乐领域的内容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社会、语言领域方面的知识,幼儿的音乐教育也应该广泛地汲取其他领域的内容,在民间体育游戏中以艺术领域为重点,其他领域内容为依托,增强幼儿的综合素养,服务于幼儿的音乐学习。

第二,创建“本土化、园本化”的幼儿音乐课程文本。民间体育游戏来自于我国五湖四海,各地方都有其代表性的民间体育游戏。也正因此,民间体育游戏的地方性特征,决定了我国不同地方人民对于民间体育游戏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对此,各地幼儿园将民间体育游戏选入自身音乐教育课程之中,要注意把握民间体育游戏与本地文化的适切性,通过当地民间体育游戏和民乐、童谣的整编,创设有家乡特色和情怀的音乐资源。另外,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一些来源于农村、乡野生活中的民间体育游戏,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这些民间体育游戏规则、取材简单,游戏通常少受场地的限制,幼儿随时、随地就能玩,它们对于锻炼幼儿的四肢,提升幼儿跑、跳、钻、爬等运动技能具有重要作用。[4]幼儿能否熟练掌握音乐节奏、动作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是否拥有良好的身体平衡和控制能力,因此,要珍视农村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将这些优秀的游戏资源纳入幼儿音乐课程文本之中,对幼儿音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采取“专师幼共审”的幼儿音乐课程文本研究模式。好的、适宜的幼儿音乐课程文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努力、多次尝试的结果。由于幼儿音乐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一线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在民间体育游戏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教育水平。同时,教师和专家,包括具有丰富幼教经验和扎实幼教理论的园长,要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彼此协调,通过交流与沟通,反复检验、优化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适用性、可行性,对幼儿在民间体育游戏中音乐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言语、表情等,总结出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中音乐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动员好教师、专家、幼儿三方的力量,让幼儿的音乐学习真正服务于幼儿本身,尊重幼儿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实施

幼儿的音乐教育需要教师合理、适当的指导,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实施主要包括:

第一,创建“问题启发”式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幼儿本身是好奇、好发问的,在音乐学习中,幼儿会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切莫因为这种突然的发问,与音乐主题不符合而贸然打断幼儿的提问,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幼儿这种好探讨的心理,给予合理引导,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一次“猎人捉野兔”游戏中,幼儿在唱“猎人来了快快跑,跑进山洞躲起来”歌词时,对音乐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兔子不能团结一起,赶跑可恶的猎人?”老师在倾听了幼儿的提问后,组织幼儿围绕“小兔合作,赶跑猎人”这一主题,引导幼儿们彼此讨论、协商,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增加“兔子”数量。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构想、创编出“兔儿赶跑坏猎人”的儿歌,将游戏的儿歌改为“白兔们,真勇敢,团结合作守山岗。猎人见了跑跑跑,跑进山洞躲起喽”。幼儿们为自己的创意感到十分地自豪,纷纷跟着老师尝试唱新的歌曲。由于歌词太短,教师还启发幼儿采用重叠、押韵等方式再添加歌词,让幼儿学习。为了比一比谁唱得更好,教师还支持幼儿进行一场“兔儿山林歌唱大赛”。这时,幼儿又开始提问:“猎人去哪儿了呢?”老师增加了游戏规则,那些输了的幼儿要去当猎人躲起来......在这一游戏环节中,教师将幼儿的即兴提问作为教育契机,使原本与计划无关的内容纳入了幼儿的音乐学习中,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第二,开启“家园一体化”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和幼儿之间天然紧密、亲密的关系,能够极大地唤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习专门的音乐技巧,以亲子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音乐,用音乐来表现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比如,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创编有趣的“名字歌”,讓爸爸、妈妈参与到幼儿的名字游戏中,爸爸、妈妈通过唱出有自家宝宝姓名的歌词,让被点到名的幼儿去追拍其他幼儿,以及和爸爸、妈妈共同演唱一首熟悉的歌曲。这种家园合作的音乐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创编出更多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还能够增进家长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认识、认同,让幼儿在亲人和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培养自觉、自发学习音乐的意识,对幼儿来说大有裨益。

第三,确定赏识与激励并重的活动评价方式。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幼儿了解自己的音乐水平,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总结。幼儿都是喜欢被表扬、喜欢被夸赞的,在音乐活动评价中,要以赏识教育为主,通过对幼儿表演中某一环节、细节的评价,突出幼儿的优点,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幼儿音乐学习的动力。但有的教师,由于担心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会挫伤幼儿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就有意对幼儿表现不够好的行为闭口不提,而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纠正,有可能幼儿就会一直坚持错误的方法,反倒耽误了幼儿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先充分肯定、赞扬幼儿表演中的闪光点,后委婉指出幼儿还存在的问题,让幼儿心理上能够接受教师的点评,教师在评点时,也要做到表情自然、面带微笑,语气温柔、和缓,以免带给幼儿压力或是紧张感。

(三)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音乐学习方法中的实施

自然探究法。所谓自然探究法,是指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广泛接触大自然,从自然生活中感知民间体育游戏中音乐的有形、有色、有趣。以民间体育游戏“拾麦穗”为例,可以让幼儿接触、走进乡村,在田野中闻闻麦穗香,看看麦穗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让幼儿观察甚至帮助农民伯伯割麦穗、拾麦穗,在劳动中体验丰收的喜悦,在头脑中联想劳动人民朴实、勤劳的音乐形象。在“荷花荷花几时开”游戏中,可以先带幼儿去荷塘边观赏娇嫩欲滴、色态各异的荷花,让幼儿感受荷花盛开时的美丽。这种自然探究的方法,为幼儿正式学唱歌曲,品味音乐提供了生动、立体、多元的形象素材。

联想回忆法。联想回忆法,是指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回忆之前的活动,通过模仿和想象,再现音乐画面,创造音乐形象,体会音乐情感的过程。[5]在这个环节中,游戏作为幼儿音乐学习的方式,起着调节与适应的作用。以“拾麦穗”游戏为例,歌词中人物,包括爷爷和孙女,这两种人物形象不是静态的,需要幼儿以动作、声音,包括一定的姿态、表情予以表现,此时,幼儿初步听儿歌,回想自己和农民伯伯一起在麦田里劳动的情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自然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自然地摆动,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得以逐步适应游戏中爷孙割麦这一场景。在这个阶段,教师也可在一旁轻柔地、交替地唱儿歌,随着音乐起伏有节奏地摇摆着身体,变换自己“拾麦穗”的动作、表情,给幼儿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幼儿在放松、愉悦、运动中熟悉音乐。

档案记录法。当游戏结束后,幼儿完成音乐任务,有必要对幼儿游戏中的成果进行记录,对游戏中每一个环节幼儿音乐学习的表现进行具体、客观的叙述。游戏的结束,绝不意味着幼儿音乐学习的结束,游戏仅是为幼儿音乐学习累积初步的经验,为后续的音乐教育做一次预演。比如在正式游戏中,扮演“孙女”的琳琳在拾起椅子上的“麦穗”时,唱歌跑调了,涛涛在游戏中提出“爷爷”、“孙女”们在比赛拾麦穗时,让两个角色采取轮流对唱的方式,增加游戏的难度和竞赛性,这些游戏中的事件都会加深幼儿对音乐学习的认识。教师可以采用录视频、做笔记、拍照等方式,将整个游戏全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将档案中的内容分享给幼儿,让幼儿反复观看,感悟、体会自己在游戏中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优点,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加强对音乐能力的练习。教师也可以依此对幼儿进行专门的指导,将一次次的游戏汇总成丰富的学习资料,鼓励幼儿做自己音乐学习的监督者和见证人。

三、结束语

幼儿音乐教育面向的学习主体是幼儿,民间体育游戏历经千年、生生不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丰富幼儿音乐教育的形式,为幼儿的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对民间体育游戏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对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中音乐学习特点的深入研究,将更有益于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艺术化、人文化,实现以音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玉峰.《民间幼儿体育游戏:特性、价值及入园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6).

[2]王艳.《例谈民间体育游戏中音乐的融合》[J]早期教育,2017(1).

[3]王秀萍.《幼儿园音乐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1).

[4]刘大维,曾小玲,胡向红.《城镇化进程对儿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传承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

[5]李娟.《联想学习法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运用》[J]教育研究,2013(8):35.

作者简介:

侯淑乔(1992—):女,湖南安仁人,湖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实施原则民间体育游戏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探究
本土民间幼儿体育游戏课程构建与实践
探究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从源流与发展看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定位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