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

2017-12-16武静

魅力中国 2017年48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传承

武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的发展也出现多样化模式。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受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影响较大,民族音乐的市场份额逐步减小,发展日益艰难。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在本篇中笔者将以文化传承为切口,重点阐述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

引言:

音乐作为文化的灵魂,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的民族音乐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一代代的积累,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事实上,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需要教育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传承和发扬,而学生作为具有良好的知识接受能力的人群,正是最为理想的传承者。

一、民族音乐概述

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感受、学习、研究它,就是感受文化。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查尔斯·西格说:“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是那个国家的民间音乐。”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也曾经说过:“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人家会说是卖国。”所以,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教育要把民族音乐教育做为重点,担负起传承、研究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

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积累。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的民族音乐不论是体裁形式,还是音调、风格。都极其丰富多彩,并形成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五大类。在这五大类中,每一类又各具特色,品种多样,千姿百态。就以说唱、戏曲和民间歌舞而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说唱曲种就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就有四百多个,民间歌舞仅河北唐山地区就有二十种,全国之多足可想见。至于民间歌曲那就是浩如烟海。近些年来,各省、区搜集到的民歌已达30余万首。为我国“民歌集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自身规律,在表演和理论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特别是民间音乐极具地域性,如广东是欣赏广东音乐、粤剧的最佳场所,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最熟悉的是江南丝竹,东北有“二人转”,中原的豫剧,齐鲁大地上的山东快书,陕西的秦腔。甘肃的兰州鼓子,河西地区的裕固族民歌,还有内蒙、新疆和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形式等都是本地独有的民间音乐。如此众多的民族音乐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地域特征、自然风光、劳动特点和精神风貌,并形成了各地区独有的音乐特点和音乐风格: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新疆民歌风趣、欢快,带有舞蹈性的节奏,藏族民歌曲调清脆、流畅、纯净,江南民歌清丽、婉转、柔美等等。这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洞察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文化底蕴。因此,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学习它、继承它、研究它、发展它、弘扬它。

二、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基本是西方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操作课。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西洋音乐优于民族音乐,学习西洋音乐高雅,从事民族音乐俗气。这种思想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学校的民族音乐教学。

从目前来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在观念上忽视民族音乐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侵蚀非常严重。表现在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占据了社会的音乐市场:表现在音乐教学上,“欧洲音乐中心论”成为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主流观念:表现在音乐理论和技能上,西方音乐理论和键盘类技能技巧成为时髦的追求。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很多民族音乐内容无法进入高校的音乐课堂或即使进入课堂其比例也非常小。这严重阻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不利于民族音乐师资的培养。这容易使学生感到民族音乐就是“下里巴人”,导致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信心不足,想去学习又怕受到岐视。因此,他们就去学习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或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深刻地学习、研究民族音乐的学生少之又少。如此下去,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就会逐渐遗忘、失传和破坏,甚至后继无人。民族音乐的教育没有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不仅仅是高校内部的原因,社会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在我国,很多小学生都在学习音乐。大多数孩子在学习弹钢琴、拉小提琴等西洋樂器,而拉二胡、弹古筝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在民间,民族音乐只是少数人的爱好,其失传情况非常严重。

(二)教学方面问题突出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专业民族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教师所教的专业和自己以前学习的专业不对口,只能算作是代课教师。许多担任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师都是从其它音乐专业改行而来。民族音乐教师人才缺乏必然造成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滞后,也正因为专业人才缺乏。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和教材编写等事务就无法进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跨度大,对师资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高校必须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第二,学科课程建设不完备。由于高校对民族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所以课时设置较少。人才的缺乏,课程设置与年级教学的进行不够系统,学科的联系性不够紧密,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少之又少。在具体教学中,重视演奏、演唱课,忽视理论课,注重集中授课和综合授课,忽视分段授课和远程授课。第三,教学方法单一。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基本以传统教学为主。上理论课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练习。上声乐课是老师教一些基本的发声方法,演唱一些作品。器乐课教一些基本的键盘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真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应采用综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在观念上要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念。把民族音乐放在第一位。扭转重视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的观念。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方法,方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我国音乐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他们不具备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本领,等学生参加工作之后,必然也不能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为此,必须加强学生重视民族音乐的理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艺术实践”等各个环节做一些大的调整。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我国的传统的音乐文化,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工作者。因此,我们要从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出发,重新审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以促进观念的转变,使民族音乐教育重现辉煌。

(二)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对策

首先,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一批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和提高承担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造就一批热爱民族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其方法有三:

1.引进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人才。

2.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3.引进优秀的民间艺人进行某一点(例如少数民族不常见乐器的演奏、原生态唱法、口头相传民间歌曲的创作与演唱等等)的教学观摩与交流。

其次,加大民族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和课时,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构。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加大声乐演唱中的民歌曲目: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添优秀民族曲目:在器乐教学中设置民族器乐的教学。

第三,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对于接受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生而言,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重点和难点应是对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把握上下功夫。笔者认为有三个渠道可疏通这一关系问题,一是利用高校现代化的教学力量,譬如,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多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曲目,通过视频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音乐特征等等。二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多和民间艺术或曲作家交流,自己创作一些音乐小品彼此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三是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里,戏曲音乐是一朵奇葩。如果说我国的声乐演唱在一定程度上中西結合或中西结合得不太协调的话,我国的戏曲音乐却表现得更加“原汁原味”。民族性十足。所以,应把民族戏曲音乐列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里面去,作为教学重要内容中的一个版块,以丰富的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

四、结束语

民族音乐背后蕴藏中华文明的精髓,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爱国情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08):184-186.

[2]裴海青.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J/OL].黄河之声,2017,(16):30-31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传承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