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议电子时代二人转艺术的变异与保护传承

2017-12-16张健

魅力中国 2017年4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变异发展

张健

摘要:二人转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表演上集曲艺、歌舞以及戏曲等不同艺术体系于一身,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使得人们已然进入电子时代,其影响着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最为明显。基于此,本文简述了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对电子时代二人转艺术的变异及其保护传承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发展;电子时代;变异;保护传承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民间戏曲曲种之一,它吸收与融合了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为了促进其发展,以下就电子时代二人转艺术的变异及其保护传承进行探讨。

一、二人转艺术的发展

传统二人转特征是丑角和旦角型的二人转构型,以成本大套唱腔式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千军万马,就是咱俩”。虽然是一丑一旦,分包赶角,跳进跳出的表现方式,终归是以旦角为主角。因此,有人说二人转是旦角艺术。。二人转艺术产生于东北民间,由于其地域宽广,因此其基本特征在各地不尽相同。在二人转发展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四个地域流派,特点是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后来各流派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地域差距才逐步减小。

二人转大约产生于清雍正晚期,其主要以东北大秧歌和民歌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东北大鼓、河北莲花落,梆子戏以及太平鼓、霸王鞭、驴皮影、民间笑话、百戏、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1952年辽东省民间艺术汇演之后才改叫二人转。由于其吸收了百家之长,所以表演形式和唱腔非常丰富。著名的舞蹈动作有“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等。相比之下,唱腔则更加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连缀体。二人转全部曲牌三白余支,常用的五十余支。主要有“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文嗨嗨”、“武嗨嗨”、“抱板”等。二人转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保留三百多种经典剧目。包括《钢鉴》,《浔阳楼》,《大西厢》,等,这是几代民间艺术家通过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电子时代二人转艺术的变异分析

二人转艺术之所以本体发生了变异,是因为它原有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近年来社会已经进入电子时代,二人转的原始特征几乎殆尽,传统二人转形态开始变异,二人转的变化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长春和平大剧院,沈阳刘老根大舞台等民间演出艺术团体在城市迅速崛起,并快速向全国蔓延。由于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二人转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这种本该让人欣慰的结果,却让人隐隐作痛,那是因为二人转的魂被弄丢了。

二人转原本是以唱为主的旦角艺术,眼下却被丑角所取代。甚至有人竟将丑角艺术视为二人转的根性。演员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把“说、逗、耍、闹”推向极端。往往报的是二人转,而实际上却没有一段完整的唱腔。二人转节目变成了“二人秀”、“搞笑晚会”和“曲苑杂坛”,成了不折不扣的“四不像”。优秀的民间艺术被糟蹋了,几代老艺术家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艺术精华和艺术特征被丢掉了,以至这门艺术变得面目全非。有学者将这种根本上的变异称为艺术转型,笔者不能苟同。二人转是产生于“牛车时代”的艺术形式,其原有节奏已无法跟随当下电子时代的审美节奏和情感节奏。其只有通过重新整合才能融入现代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它会别无选择的进行功能转换,其是本质上的变异。

对二人转艺术的整体变异,首先不能接受的是在世的老民间艺人以及国营的艺术团体。他们认为二人转的本体特征不能丢,丢了就不是二人转了。他们对原生态艺术有着很深的情结,在演出风格上保持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然而,就是这种无奈的固守,使他们陷入生存危机,演出市场面临着非常残酷的挑战。殊不知,原生态的二人转观众已经严重老龄化了,现代观众需要的是高节奏、强刺激和互动的效果。正是这种新型的审美需求,推动了二人转艺术边缘化步伐,使其面临着非正常死亡。

三、电子时代二人转艺术的保护传承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当前已然进入电子时代,如何保护和传承二人转这门代表黑土地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地域艺术,是个备受关注、备受争议的问题。高科技的产生,对二人转艺术的包装、收藏、以及传播,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推动作用。高科技产品(新媒体、灯光、音响、舞台、道具等)为二人转艺术增添了魅力,也拓展了传播空间。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而现在争议的焦点在于市场决定论和民族文化危机感这两种意识形态上。换言之,就是活态性保护传承与利用性保护传承之间的利益分歧。

电子时代二人转艺术的保护传承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有的地方已经建立了二人转艺术影像馆、资料馆等收藏场所。这是件好事。但它只能算作“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部分。秘藏于馆库之中或相对静态的展览,客观上是禁锢封闭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其基本要求是活态的。活态是这项工作的实施准则和根本。当前虽然生活在电子时代里的人们思想观念,审美取向,欣赏层次都有所改变,但生态二人转艺术还是比较有人缘。只要把它留在民间、留在它活态的泥土里,就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国家级“非遗”二人转传承人之一、黑龙江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赵晓波表示自己一定要坚守,将传统的地方艺术以活态的方式发扬光大。

结束语

民间二人转纳入政府文化建设序列,东北各地区的国营剧团几乎都配置二人转专业演员。这期间二人转发生了变体,由原来民间的俗线转变为专业的情节线。二人转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还曾进入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演。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为了促进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必须加强对电子时代二人转艺术的变异及其保护传承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宋雪傲.传统二人转的发展现状和传承困境初探[J].戏剧之家,2014(19)

[2]刘丽杉等.寒地黑土文化背景下“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J].文艺生活,2015(07)

[3]符小娟.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以及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17(14)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变异发展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区域发展篇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变异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