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语教学设计多样性对课堂教学个别化的推进作用

2017-12-16彭晓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设计

彭晓丽

【摘要】本文从教学活动设计的不同维度来探讨对教学个别化的推进作用,列举了多个课堂教学实践的鲜活实例,从不同的方面阐释如何设计具有多重功能的课堂活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对号入座”,从而提高个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活动设计;个别化;Higher-Order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71-02

在当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学习英语的用途和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时常疑惑:为什么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不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呢?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 全球著名英语教育专家William Littlewood教授指出,教师是增进教学活动有效性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教学設计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见景生情,有话可说,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整齐划一,一味强求同一标准。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以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完成,并且采用不同的方式评价和反馈。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班级规模普遍较大,因此,往往需要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具有多重功能,让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在“同一的活动”中,有选择性的“对号入座”, 在发挥群体效应和班集体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个别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一、教学活动设计的多层次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在“The Olympics”这一堂课中,当谈到夏季奥运项目时,授课教师先罗列了如下图1所示的这样一组图标,让学生猜猜奥运项目名称并谈谈自己喜欢的项目。这样的话题,紧扣文章主旨但不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且能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认知,理解到分析的环节。教师在提问时有选择性的先从词汇量较少的学生讲起,然后再选择词汇量较大的学生来解答平时不太熟悉的项目,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均能完成这项作业。

图1 奥运比赛项目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者的个体智能差异以及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以适合自身智能发展的方式学习,强调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并建构对事物的认知。因此,作为教师,教学中要做到紧扣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活动,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教学活动内容的针对性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让每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更加强调有针对性地练习,采取较多的教育性任务,尤其是在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过程中,在真实的情景中围绕语言知识进行机械性的、有意义的活动。同时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Fallible words”这堂课中,教师将平时学生们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一股脑儿的罗列了出来,如下图2所示:

图2 教学例句

首先是一系列的纠错,句子也都是学生们平时自己写的。尔后,根据当时MH370的那则新闻报道进行改编,把这些容易错的词组和句子结构套用在文章中,让学生进行中译英的半句练习。进而是短文式的翻译,内容讲述的是当今通讯系统的变化,有手机、微信,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等。内容紧贴学生生活,在讨论中学生慢慢完成练习,一环扣一环。真正做到语言知识的输入、积累和输出三个过程。

这正如Harmer 在“平衡活动法”中强调,语言教学必须注重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环节。仅有输入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反复操练所输入的知识,才能使之消化、吸收并进入长期记忆系统,形成自己的语言生成系统。

以色列心理学家Feuerstein 提出的中介作用理论(Mediation Theory)认为儿童自出生起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中介者的干预和影响。教师作为一名中介者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学生的错误呈现一种普遍的状态时,通过有针对性干预,使得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能更加准确、稳固。

此外,英语的语法课也历来是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内容。往往教师觉得讲了很多遍,学生还云里雾里,没有掌握。在“The Attributive Clauses”这堂语法课中,教师考虑到学生普遍语法基础薄弱的学情,有针对的个性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用刚学的定语从句关系代词造句,猜猜“他/她是谁?”,并且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关系代词,例句如下:

Describe one of your classmates

Who is he/she?

1.Do you know the boy who/that/is/…?

2.The food(fruit/song/movie…)which he/she likes is…

3.…a girl/a boy whose favorite…is…

4.The people whom he/she admires(likes/hates…)are…

朱纯(1997)指出,大量的语言材料必须经过多次强化才能在记忆中牢固保持。她还特别强调,强化不是机械地简单重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尽管英语基础不佳,却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这项游戏中,不仅自己想好句子内容,而且还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其间将5个关系代词的用法复习并巩固到位,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模拟真实交际的情景中,通过大量的机械性练习,参与模仿,对语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还保持了高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endprint

三、教学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White &Lightbown (1984)经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大多不为获取信息而是已经知道答案, 学生只需给出那个特定事实即算回答正确,这属于Barnes 所说的“封闭性”问题。Brock (1986)发现学生用于回答“封闭性”问题的句子平均有4. 23 个单词, 而用于回答“开放性”问题的句子平均有10 个单词。可见后一种问题能提供判断、解释和表达看法的机会, 有利于增加语言的输出。

David Lazear在《Higher-Order Think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Way》一书中谈到,“Higher-Order Thinking”是学生的学习在一堂课或是在一个unit中发生的终极评价过程。在“Colour”这堂课中,教师一开始分几个层面讨论了Meanings of colors,Uses of colors,Colors and cultures,Colors expressions,到最后討论环节谈到了Colors of Wenchuan,当学生在学习“Color”一文时,开始并没有想到Color的社会含义和作用,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慢慢体会了Color的深层含义,并且通过讨论,整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做出判断,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另一堂课“Green Orchids”中,课文内容谈到Saleem生死存亡的选择。授课教师在讨论环节给出了一个沙漠逃生的游戏情景。如下图3所示:

图3 沙漠逃生物品选项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氛围的开放性问题,因为是模拟情景,真正引发了班级学生的“Brainstorming”,学生讨论极其热烈。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外知识等进行讨论,并快速作出判断,选择最为重要的五件物品,给出充足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出Experts choice,将讨论推向高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通过逐步引导,去激发学生的讨论、探究和诠释。当然,“Higher-Order Thinking”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寻的终极目标,虽然艰难,但是通过努力,也并非遥不可及。

四、教学设计评价的前置性

个别化教育有别于枯燥死板的应试化教育,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最终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创造,从而真正达到“学习和思维的自由与超越”。而如何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则可以由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

比如在一堂词汇的教学课堂中,我要求学生将刚学的语法和词汇融合起来,合作完成造句活动,要求至少选择一个词汇框和一个语法框中的内容造句,用过的词汇不可重复,每个小组至少完成三句句子。最高难度是在一句句子中同时用到四个框中的内容,当然这样得分也是最高。

在设计这项活动时,我有过担忧,害怕学生都选择相对容易的一项,结果恰恰相反!实践结果显示,每个小组都是按照难度最高的要求来造句,学生们喜欢有挑战的任务,而竞赛的形式也让他们充满斗志。由此可见,当学生清楚地知晓评价机制时,他们就会加倍努力,朝着最高的要求前进。而并不像我们教师所担心的那样“偷工减料”,关键在于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先给出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评价的前置性。

当评价标准清晰明了,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势必尽最大的努力,这样就杜绝了学生完成作业时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由此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使得他们对于学习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语言学家K.E.Morrow曾说:要学,就得实践。个别化的教学设计在摸索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个别化教育不是完全“一对一”的教育,也不是片面的“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整合学生多方面的因素,与学习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设计教学活动。我们相信,在越来越彰显个体的时代,个别化教育将更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中的缺陷和不足,对学生进行人格整合和个性优化,陶冶情操、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孔宪辉.难题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模式比较[J].外语界,1998,4.

[2]徐锦芬、李斑斑.中外籍英语教师课堂中介作用调查与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

[3]方蕾.个性化作业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9.

[4]杨雪燕.西方有关外语课堂过程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3,24.

[5]郑新民.用情境化思维探究外语课堂教学—全球著名英语教育专家William Littlewood教授访谈录[J].外语界,2008,5.

[6]苏秋萍.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与综合英语教学——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在Christmas单元中的教学实验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5,4.

[7]裴正薇.多元智能发展观与综合英语教学[J].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08,6.

[8]David Lazear. Higher-Order Think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Way[M]. 出版社Zephyr Press,2004年4月1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设计
浅谈英语阅读课上的人文关怀教学活动设计
英语App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有效教学理论中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职教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以英语听说为例
“基于设计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童话载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中职英语课堂“以活动为导向”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