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回归措施研究

2017-12-16宋清华许荣梅王源昌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遗失田径设置

宋清华,王 枫,许荣梅,王源昌



河南省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回归措施研究

宋清华,王 枫,许荣梅,王源昌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田径是运动之母,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校体育田径课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遗失的严峻挑战,分析田径课教学走向低谷的因素,探索其回归的措施,是本研究着重关注的问题。采用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及专家访谈和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高校田径课教学遗失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回归的措施进行探讨;同时也把田径课程设置所应具备的各内部因素与外围建设进行了资源整合,对其课程设置互动关系体系进行了图示构建。

普通高校;田径课;回归;措施;研究

田径项目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中,田径项目以其特有的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优势,确立了在体育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1]。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新兴运动项目不断融入到体育课堂,田径教学受到了很大冲击,逐渐受到冷落,多数学校甚至取消了田径课教学,田径教学正逐步走向遗失的边缘[2]。学校体育田径课教学的遗失,在某种程度上遗失的不仅仅是田径项目或田径健身方法,在更大程度上遗失的却是这一古老的田径文化[3]。在此背景下,如何对田径课教学现状进行广泛调查,深入总结其遗失的因素,探讨其回归的措施,应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对河南省普通高校田径课开设现状和面临遗失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目标定位、课时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体系等内部建设因素提出了改革措施,同时也对外围建设诸因素的重要性作了阐述。另外,也试图通过对高校田径课程设置体系诸因素关系进行分析,对高校田径教学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构建,为不断深化田径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进而为高校公共田径课走向良性循环服务,为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重新兴起和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田径课程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对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调查法对河南省豫东、豫南、豫中、豫西及豫北5个区域的28所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学生410人、体育教师74人、体育系(部)领导 28人,以了解当前河南省高校田径课程开展的现状及对开展田径课的认识;另经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河南省高校田径课开展的困境因素进行经验收集,并进行对策探讨;最终对所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逻辑分析,总结结论和建议。

2 研究结果

2.1 河南省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面临遗失的因素

经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中的28所本科院校调查发现,目前正常开始田径课程的高校聊聊无几,部分高校为满足学生《国家学校健康标准》测试提分需求,多把田径等素质训练项目设置为辅助性教学或课外活动辅导内容,总体来看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备受冷落。究其原因,除受田径项目着眼于素质而缺乏娱乐性的客观因素制约外[4],还应与开展过程中的诸多人为影响因素有关。

2.1.1 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 某些教师把素质训练与田径项目教学混为一谈,以身体素质训练来代替田径项目的练习,这些错误观念不但否定了田径教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使本来训练单调的田径项目让人感觉更加枯燥,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2.1.2 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着田径课教学的健康开展 传统田径课教学模式往往过分追求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完整教法、系统练习为主,这种精雕细琢的如何跑、如何跳、如何投等理论讲解与技术训练过程,对普通学生来讲太过乏味和繁琐,周而复始的规范动作和重复单一动作训练应适用于专业训练而非普通学生。

2.1.3 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田径课教学失去活力 传统的田径课教材内容固定死板,灵活性不够、个性化不足,教学方法主要沿用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练习内容单调,运动强度较大,再加上田径运动每个动作和技术都必须通过独立的个体来完成,缺乏娱乐性,致使田径项目教学与其他球类等项目相比缺乏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对田径课失去兴趣。

2.1.4 考核评价方式的影响 过于重视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量化考核,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这种仅重终端量化忽视了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致使学生由于自身身体条件的先天不足,恐怕难以通过考试或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放弃了田径运动。

2.1.5 学生主观价值取向及新兴项目的影响 学生对体育课的主观价值取向,除了想掌握某些健身的锻炼方法外,更多是以调节生活,放松紧张的身心为目的,他们对具有良好的趣味性、娱乐性的项目比较青睐。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许多新兴体育项目正逐步充实到体育课程之中并受到学生的认可,故而以身体基础素质训练为主缺乏娱乐感的田径课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1.6 田径的价值和教师专业身份的隐退 田径课内容以“走一跑一跳一投一攀一爬”等基础运动为主,由于受其项目自身特点的约束,与诸多现代新兴项目相比其训练内容比较单调乏味。为了迎合学生乐于倾向“球类”、“操类”等趣味性和娱乐性项目的心理,田径教师情不由衷地逐渐淡化自己的专业价值,开始改弦易张地放弃田径改上其它内容。

2.1.7 教学改革目标的误解 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等新理念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主流方向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味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过分注重追求“情境”和“快乐”,在强调“快乐教育”时将“快乐”等同于娱乐或游戏,进而淡化了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对田径项目“更高、更快、更强”获取成功体验的追求。这不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2.2 河南省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回归的措施

2.2.1 树立改革思想及时更新观念 田径是运动之母的健身价值和教育功能不可置否,只有在认清和肯定他的价值及其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它的之母作用,才不至于田径能被其它项目轻易代替,否则它必将在丰富多彩的娱乐、趣味性项目的冲击下沉默,直至远离体育课堂。所以,应该应时顺势积极丰富和拓展田径的娱乐、文化、健康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不能仍然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以规范动作、完整教法为主的单一素质训练教学。

2.2.2 采用行政手段给予政策干预 政策是导向其实在更大程度上是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政策的引导和指挥作用不仅决定着课程设置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决定着项目的兴衰及其发展方向,相关研究认为[5,6],进行相应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是解决田径运动重返体育课堂的捷径和重要手段。例如,十多年前兴起的“快乐体育”之风其诟病一直延续至今,但近几年随国家对学生体质的日益重视,尤其随体育成绩被纳入中招分数后,中小学“快乐体育”之风已开始逐步回归到真枪实弹的身体素质训练上来,田径对身体素质训练的“之母”作用又开始得到重视;另外,高等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评优、评先标准,也是促进师生重新审视和重视田径健身价值的有力手段。

2.2.3 注重校园田径运动文化氛围建设 田径文化可以上溯到人类古老的跑、跳、投等捕猎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乃至今天的奥运赛场,田径项目仍占据大半江山,有道是“的田径者的天下”,下至基层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田径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角。然而目前田径在学校体育课中却备受冷落,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田径这一古老体育文化正趋于即将陨落的尴尬境地。有报道提示[7],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作用不可小觑,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不仅可以得到领导的高度认可和重视,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潜在动力。所以,田径课程是否能够得以良性互动式的积极开展,不仅要考虑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及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内部因素,也要考虑在学校体育中如何营造良好的田径文化外部环境。

2.2.4 适时调控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目标定位、内容设置、课时计划、考评体系、教学方法及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的手段等诸多内容[8]。这一系统工程应是动态的过程,不仅应随实时变迁而变化,也应因地而异量体裁衣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切不可生搬硬套式的拿来主义。例如针对目标定位,可以把原来注重学生技术掌握、素质提高的课堂技术教学,可改为自我训练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应从跑、跳、投中精选代表性尤其当前热门或知名度较高的项目;课时计划方面,应根据目标定位及内容设置的调整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既然目标定位调整为重在方法掌握,所以单一项目不宜设置过多的课时进行重复训练,可以把有限的课堂学时用在更多健身理论与实践的方法掌握上。可见,课程设置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适时调控过程。

2.2.5 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及考评方法 教师示范、理论讲解、学生练习及纠错等精雕细琢的传统教法难免会让学生视听觉产生疲劳,在当前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量大、视听觉效果好的优势进行技术传授。例如,技术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规范动作播放及慢动作回放来讲解技术要领,同时结合比赛视频进行播放和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和求知欲,在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运动体验的过程教学,避免过分追求细枝末节的细化纠错;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重在引导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对要点进行剖析,避免长篇大论的理论讲解,教会和引导学生掌握查资料、用资料的方法便可。所以在考评体系设置过程中,也应转变原有的以数据定胜负的终端评价方式,既要体能训练的效果也要考核学习的体验过程。

2.2.6 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创新实践教学 田径训练多以枯燥乏味的重复训练而著称,这一点似乎已在多数师生心目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单调乏味的表面现象已深深遮掩了田径运动的蓬勃生机和对美的展现。教师们在惯性思维影响下日复一日的墨守着陈旧的田径课教学模式,缺乏对田径新知识、新理论的融入和探讨,这种缺乏新鲜血液输入的教学模式只会让乏味更乏[9,10]。例如,典型的柔韧素质训练动作“仆步压腿”和“弓步压腿”,这两个甚至作为课堂常规准备性动作,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训练经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大学生们能够掌握正确做法者仍是聊聊无几。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只知道这么做,而不知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练习方法,终究致使其错而不知错,一致长期错。学生做错也就罢了,而在十多年的学习训练中难道所经历的那么多教师均未发现错误吗?这恐怕与教师也不知其所以然或未能慎重对待这些传统的技术动作有关。田径教师应在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原有的传统理论和方法,注重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发与运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2.7 构建田径课程设置互动体系 课程设置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他是由多个必要因素(元素)而组成,各组成元素在思想观念主导下可分为外围因素干预和内部教学措施建设两大部分,其所包含的各组成元素见图1。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体系是由哪些必要元素组成的,也要清楚各个元素所具备的功能,我们要高度重视各元素的协同促进作用,以促使各元素及整个元素组成体系达到最优化发展。如图2所示:应重视田径课程设置体系中的诸多关联因素研究,体系建设中的各个组成元素,是一个牵一丝而动万发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整体,一方有变,其他组成元素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体系变化的需要。

图1 田径课程设置体系中外围与内部建设各元素图示

图2 田径课程设置体系外围与内部建设各元素互动关系图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由于受到田径项目自身特点的制约及诸多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田径课教学正面临冰点或遗失的危险,同时折射出学校体育这一古老的田径文化也正面临挑战。

(2)田径教学的重点不应仅以追求跑的有多快、投的有多远、跳的有多高为主要目标,应回归田径的原点,即田径从远古的生活中来,应再回到生活中去,注重健身方法的掌握、基本素质训练和良好健身习惯的养成。要加强对田径运动的教育与宣传,同时也应适当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引导,在课堂教学内外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使学生获得由感受到体验→由体验到喜欢→由喜欢到习惯,逐步改变田径教学受冷的现状,重塑田径这一基础运动的新形象。

(3)重视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各个因素环节及其关联性。田径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各个组成元素,看似独立的个体,其实在实践操作过程种应把其看作是一个互动的整体,所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根据个体元素的变化及时对其他相关元素或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2 建 议

应积极开展田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中多元化影响因素研究。“田径课程设置体系外围与内部建设各元素互动关系图示”,对田径课程建设体系中的各元素关系进行了构建和资源整合,如何使体系中多元因素做到协调发展,并引导相关因素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高 科,靳梅媚.高等职业院校田径课开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11):32~35.

[2] 任天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田径课“边缘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372~375.

[3] 赵洪波.论田径运动文化的完整性内涵及其理性回归[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2(9):45~48.

[4] 樊玉杰,周海涛.学校体育中“田径”课程教学的遗失与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135~137.

[5] 宋清华.“破窗理论”对学校体育田径课程回归的影响[J].体育教学,2010,(8):34~35.

[6] 马 明.普通高校公选体育课“田径”课程设置的遗失与对策[C].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2009:377~379.

[7] 宋清华.高校普通学生体育训练队多元化建设与体育文化氛围互动组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6):526~529.

[8] 王 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践部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5~19.

[9] 郭建龙,万炳军,李 山,等.中小学田径类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理论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110~113.

[10] 徐大成,李爱华.高校田径课教学模式优化设计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6):82~83.

Study of the Return of the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of Ordinary University in Henan Province

SONG Qinghua, WANG Feng, XU Rongmei, et 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China.

Track and field is the mother of sports, has bee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school sports track and field course is gradually faded, the face of severe challenges, analysis the factors of the downturn in track and field course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measures of its return, i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roblem.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expert interview and inductiv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the loss of the track and field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of henan province factor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for its return; As well as the track and field curriculum should have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peripheral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s plotted.

General college; Track and field course; Regression; Measures; Research

1007―6891(2017)06―013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6.34

G807.4

A

2017-05-19

2017-06-02

2014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G070。

猜你喜欢

遗失田径设置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遗失的灵魂
遗失的鱼鳞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寻找遗失的美好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遗失的爱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