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文化融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2017-12-14那菊华周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学生

那菊华+周璐

【摘 要】开展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在校园内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承创新等活动。充分利用社团、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Abstract】To carry out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with profess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we should establish skills master studio in the campus, introduce skills mast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carry out technical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Making full use of commun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activity courses,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in the values and behavior norms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校企文化融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Keywords】university-enterprise culture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1-0120-02

1 引言

坚持立德树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强调要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

2 职业素质与校企文化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胜任未来职业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教育理念导向下,在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共同培植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总和。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既包括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专业智能和创新创业潜能等。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的关于如何适应环境、與自然做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理论性思维,体现了人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教育理念导向下,在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等精神文化内容,还包括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内容。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共同培植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总和。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经营管理规范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优秀的企业文化起着凝心聚力的作用,可以激励员工体现自我价值,勇于创新。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组织,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带有明显的企业特色,并对外界产生辐射作用。

3 职业的素质特点

3.1 眼界要宽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调整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各种问题的高发期。

3.2 知识面要宽

个人职业素质的积累要了解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3.3 胸襟要宽

内在素质要容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砥砺,共同进步。注意学习和借鉴,也要能容人之短,要敢于担当。

3.4 情怀要宽

要有爱心。情怀要宽广是教师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情怀的体现,是做好教育教学的前提和保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5 理论素养要高

新知识、技术、信息等层出不穷,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引领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

4 思路与方法

高职院校要探索职业素质的内涵,将职业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校企文化融合下,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通过搭建真实的生产场景,实施企业文化教育,贯彻企业管理理念,执行企业管理制度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促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从常规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转变[1]。

4.1 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才能使大学生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会奋发进取,勇往直前。高职学生就业与成才的高期望值与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教育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理想,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endprint

4.2 加强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素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要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要配备相关设施和活动场所,以保证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

4.3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

①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训、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等环节之中,加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②将“工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将“工匠精神”细化到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中,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向上的精神。③将实施“现代学徒制”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此类平台,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施“现代学徒制”为载体,内化为学生职业素质和成长成才的无形力量,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④将组织参加技能竞赛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力手段。将校内技能竞赛活动常规化,通过编写《工匠精神读本》等教材,将《工匠精神》课程纳入德育课程,强化“品德+技能”教育。

4.4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養体系中,按职业能力要求整体设计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时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并相互融合。现代行业企业在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

4.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国内外访学等措施,激励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通过教师技能竞赛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搭建教师技能水平展示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评选“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4.6 创设良好的实践实训条件

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环节。要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生产环境要求实施5S管理,培养学生遵循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生产第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氛围,构建高度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和熏陶,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相对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现场教学、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根据企业及生产岗位的要求,制定实践技能训练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3]。

4.7 强化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

加强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系统规划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架构、软硬件环境建设,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通过一定职业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有效地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侯宁,沙秋琳,郭会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5):55-56.

【2】王继平.促进公平:中国职业教育政策调整与实践——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的发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8-69.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高职学生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