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所有制视阈下的质量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7-12-14左婧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左婧

【摘 要】为响应广西“质量兴桂”,南宁学院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办学开展质量人才培养,作为民办高校与公办政府机构,双方通过构建混合型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实训场所,搭建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立交,开展质检人才培训,开展社会服务等方式,建立了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为广西培养了高水平应用型质量人才。

【Abstract】In response to "Revitalizing Guangxi with Quality", Nanning University and Guangxi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Bureau cooperated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As private colleges and public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two sides built a quality talent overpass to connect the middl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by building hybrid secondary school, the teaching staff, the training place, through carrying out quality inspe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arrying out social services, we have established a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mmun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ownership, and trained high-level applied quality talents for Guangxi.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Keywords】 mixed ownership system; coordinated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1-0067-02

1 绪论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一方面可以消除各种所有制形式之间孤立并存、相互封闭的体制痼疾,实现不同所有制形式互相联合、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办评”分离。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广西省提出了“质量兴桂”和“质量强桂”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实施质量兴桂战略的决定》等一系列决策。要达成这一战略,重点是质量人才的培养,而这需要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需要千千万万的质量管理者、生产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要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网络[1]。因此把学校的教育资源、企业的社会资源以及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行业资源整合起来,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培养 “质量人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2 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实践经验

2.1 签署协同育人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

2014年1月,南宁学院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签署协同育人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开展一体化合作办学,将校舍、师资、实验室、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属下的公办中职院校——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全面迁入南宁学院。合作双方明确了责任义务,并积极开展了合作行动,不到半年时间,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就已经整体搬迁至南宁学院。

2.2 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和管理队伍

在机构建制上,南宁学院原有二级学院——机电学院更名为机电与质量技术工程学院,同时将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的部分教职员工与机电学院原有教职员工进行合并重组,由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的校长兼任机电与质量技术工程学院院长,构建了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和一支混合型管理队伍。

2.3 培养一支混合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合作后,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部分高学历高职称专任教师纳入南宁学院专任教师队伍,同时南宁学院聘请了25名广西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及下属的各检测机构的行业专家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充实了质量专业的师资队伍,还派遣校内专业教师到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各检测机构挂职。通过这几项举措,打造了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4 构建紧贴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建立“市场嗅觉”,依托混合所有制中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行业背景,深入调研质量人才的就业发展途径,将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成分阶段目标,并通过分析质量人才就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内容开发,重构课程体系。以学习者为主体,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适度调整传统课程教学进程,确保教学进程与生产实践相对接。

2.5 构建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南宁学院围绕“质量技术”申报有关的专科和本科专业,结合质量学院原有的质量检验、检测技术等中職专业,旨在搭建一个中职、高职和本科相衔接的质量人才立交桥。目前为止,开办了电梯、锅炉等质检系统急需的专科专业(方向),以及质量管理工程本科专业,为广西质量兴桂、质量强桂战略提供中、高、本层次质量人才。endprint

2.6 发挥行业优势,实现实训真实化、实习工作化

南宁学院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下的直属技术机构(广西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等4家单位签约,将其作为南宁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南宁广发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满足质量人才培养中特殊实验设备价值高、设备大、实验场所不足等难题,通过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实现学生实训真实化,实习工作化,为提高质量人才应用能力创建良好的条件。

2.7 提供质量人才培训社会服务

合作后,成立“广西质量安全教育考试院”和“东盟质量科学研究院”,依托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行业资源和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的培训资源,获批确定为全区质监系统教育培训基地、全区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机构,可开设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企业质检员、化学检验工等质量相关领域的资格证书培训,筹备开展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培训、六西格玛管理培训、卓越绩效管理培训等多种社会订单培训形式。初步建立以资格证书培训为主,质量人才订单培訓和质量技术服务为辅的社会服务方法,加快广西区内质量技术的普及和质量人才的培养。

2.8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南宁学院单独设立质量监测与评估办公室,管办评分离,避免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对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测,并采用校院两级督导评价,在学校的指导思想下,学院设立了学院督导组,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人员组成,对质量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开展常态性监测。

3 结语

民办高校与政府机构及公办学校的合作办学,开创了广西高等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先河。双方的合作除了为广西质量兴桂战略提供质量人才培养外,还面向东盟国家,开展以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为主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质量技术、管理水平、科研服务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在校学生,开展质监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人才的专项培训工作;开展全区企业首席质量官任职培训和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促进首席质量官制度的全面实施;开展质量管理类的科学研究,为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

目前南宁学院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混合式办学还处于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的层面,但学校最终目标不应只做企业、产业发展的人才库,还有做企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源。这就需要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进一步上升到产教研融合、协同育人的层次,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产生自己独特的技术研究,使技术研究成果、工艺研究成果能成为产业、行业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使学校从融合、追赶产业、行业的发展转向引领产业、行业的发展,这才是最高层次、一流水平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新华丝路. 在国务院新闻办,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这样谈【质量教育】[EB/OL]. http://silkroad.news.cn/2017/0913/50685.shtml.

【2】 中国质量新闻网.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与南宁学院开展合作一体化办学纪实[EB/OL].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ba/932660.html,2014-07-28.endprint

猜你喜欢

混合所有制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