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搅团

2017-12-14钱国宏

幸福 2017年33期
关键词:疙瘩汤关中地区面食

文/ 钱国宏

关中搅团

文/ 钱国宏

东北有道农家美食叫做“疙瘩汤”,即把沸水烫成疙瘩的面剂子拨拉到热水锅中煮熟;关中地区有道美食叫做“搅团”,与东北的“疙瘩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中产麦,所以,人们对面食很看重,也开发出了许许多多的面食,“搅团”便是其一。“搅团”是一种通过搅打使面粉成熟凝固为团的一种美食,按照关中人的说法是“用杂面搅成的浆糊”。在关中地区,搅团非常普遍,是具有代表性的西北乡土美食。

玉米面和白面是做搅团的主力军。“搅团”,顾名思义突出一个“搅”字。当地民间有句俗语:“搅团要好,搅上三百六十搅!”看过做搅团的人,都觉得那是一项力气活和技术活。烧一大锅沸水,两个人站在锅边,一人往锅里均匀地撒面,一人用棍子或铁勺不停地在锅中用力地朝一个方向搅,边撒边搅,边搅边撒,逐渐使锅内的面糊搅成一个巨大的漩涡!这个漩涡匀称、晶亮、细腻,呈稠糊状,这就是搅团的雏形。

搅面糊是要力气的,所以搅团者均是小伙,因为妇女腕力不够,面团搅不动、搅不匀,影响搅团的质量。但就是棒小伙搅面,做成一个搅团,也要累出一身汗。也有一些家庭是男女搭配或全家上阵的,那场面非常的壮观而“唯美”:夫妻两人站在热气腾腾的锅边,一边搅面,一边撒面。面粉在空中纷纷扬扬,如雪花飘落;搅面的人挥动长棍在锅中画着优美的弧线,两人配合娴熟而默契。如是全家人上阵,那就更好看了:一人搅面,家人围锅而站,依次往锅里扬面,面粉纷飞,与雾气相融,构成了一幅颇富诗意的劳动场景……

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西祁之时,军兵吃腻了当地的面食,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一种名曰“水围城”的美食,这便是后来的“搅团”。所以在关中,至今依然有人将搅团称作“水围城”。搅团做好后,舀到大盘子里、案板上,晾凉,凝团,就可以吃了。

在关中,搅团的吃法有三种:一种叫“水围城”,即用筷子把搅团夹成小块,然后泡“水水”吃。“水水”是关中人精心调制的一种汤,是用上好的香油、酱油、芝麻油、葱花、蒜苗丝、香菜末、大蒜汁、油泼辣子、味精调制成的。“水水”味道醇香,汤色艳丽,看着、闻着都有食欲。一种吃法是“鱼鱼”,把搅团放在漏勺上挤,挤出的细条如蝌蚪般大小,然后再将“蝌蚪”蘸“水水”吃。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给搅团配上鲜红的臊子汤,搅团入口后,滑润爽适,绵软如东北的皮冻,入口即化,喷香扑鼻,勾人馋涎。

关中人喜欢吃搅团,一则是因为它是“两面”合一,粗(粮)细(粮)搭配,口感特殊,营养丰富,吃惯了鸡鸭鱼肉的现代人吃一次搅团,有种别开生面的感觉。所以,关中地区有句顺口溜:“苞谷面,打搅团,一下吃了两老碗。白米细面吃腻了,换个花样真稀罕!”不过,吃得“最凶”的还是关中妇女。在关中农村,农妇们视之如命,几天不吃搅团心里就发慌,嘴里就发淡,吵着嚷着逼家中的“爷们”下厨做顿搅团吃。二则是因为搅团寓意是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所以在关中地区,办喜事时必吃搅团,图的是一个“美满”;过节时必吃搅团,图的是一个“团圆”。

搅团,黄土地上的乡土美食,粗粮细做的艺术,它凝结着关中人的聪明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猜你喜欢

疙瘩汤关中地区面食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Do You Know?
晚餐喝疙瘩汤可养胃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一碗疙瘩汤
一碗疙瘩汤
八里河畔,面食飘香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