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述论

2017-12-12孙莉

江淮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语用学前景现状

孙莉

摘要:学界对元话语的关注由来已久,既有的研究视角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建构论等,但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却显不足。可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述,剖析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研究拓展方向。

关键词:语用学;元话语研究;现状;前景;述论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6-0154-005

一、研究现状评述

元话语(metadiscourse)的概念最早由Harris于1959年提出。[1]从八十年代开始,很多语言学者在自身研究的领域深入探讨这一概念。[2][3][4]目前,虽然学界对元话语的内涵,即“什么是元话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研究者对元话语的定义大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5]157狭义的元话语,也称“反身性元话语”(reflexivity metadiscourse),重点关注元话语的篇章组织功能,具有代表性的是Williams的定义,她认为,元话语是“有关话语的话语,跟主题无关”[6]211。广义的元话语,也称作“篇章互动元话语”(textual interaction metadiscourse),不仅包含用于组织篇章的元话语,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作者对于篇章命题内容真值的态度、评价以及对读者的态度。[7]最具代表性的是Hyland的定义,他认为,元话语指的是话语的组织、作者对话语内容的看法、预测读者态度等体现篇章各种特征的一套机制。[4]437

自元话语的概念诞生以来,学者们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建构论等视角对元话语进行了研究。例如,Keller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把元话语称作“开场白”(gambits),指出元话语具有标示话题结构、组构会话的话轮、表明对信息和观点的认识状态以及检查交际渠道是否畅通四种功能。[8]Schiffrin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把元话语看作“元交谈”(metatalk),例如人们在谈话时使用 “well”、“I am telling you” 等词或短语组织或评价正在进行的会话。[9]Conley[10]和Flower[11]将元话语视作修辞的策略和手段。 Crismore 从修辞学角度出发,认为元话语关心的是受话者(读者),其功能是修辞的,并建立了元话语的修辞模式和具体的分类框架。[3]Vande Kopple[12]和Hyland[7]等都基于Halliday提出的语言元功能理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元话语进行分类。此外,随着社会建构理论的发展,Hyland等学者也将元话语视为“作者—读者”互动资源的重要来源,认为元话语表达的是语篇中的人际层面,即作者如何利用互动资源和语篇资源来构建并维系同读者的互动关系。[13]

尽管元话语的定义不一,视角各异,但无论是元话语的对话交际本质、元话语与语境的交互作用、元话语与元语用的关系,还是元话语与身份建构的联系,都折射出元话语的语用实质。现有对于元话语研究的述评基本围绕元话语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研究等维度展开[14][15][16],缺乏对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进行反思和评述。因此,笔者尝试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剖析该领域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对未来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空间和前景提出建议和想法。

(一)研究内容

目前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注元话语具有的语篇和人际功能。研究者认为,元话语是语篇对话性的重要体现,既回应他人话语,又以听者或读者的存在为前提产出话语,从而使得交际目的得以顺利达成。从元话语的对话交际本质入手,元话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而且是修辞和语用现象。[13]Bateson[17]与 Goffman[18]认为元话语本质上为理解交际信息或内容提供了阐释框架。鞠玉梅认为,在语篇中,元话语与话语发出者的交际目的密切相关。[19]鞠晶、王忠民根据Hyland & Tse 对元话语的分类,试图在巴赫金语言哲学視域下研究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的对话性本质,并在语用学框架内思考元话语对话性背后的理据和动因——语言的顺应性。元话语的主体性、主体间性、互文性与情态性的特点无疑都是元话语对话性的直接体现。[20]总之,元话语体现语篇的人际交往功能和对话性,被视为发话人向受话人有效传递交际意图的重要手段。

第二,关注元话语与语境的交互作用。研究者认为“元话语具有语境依赖性”[21]269。李佐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元话语的语境构建功能,认为元话语在交际过程中传递与交际情景有关的语用信息,将话语信息置于真实的交际情景之中,对于表达发话者的话语意图,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22]由于交际的过程也就是语境建构的过程[23],元话语在交际过程中传递与交际情景有关的语用信息,不仅在语境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受到语境的制约。换言之,元话语在交际过程中体现和构建语境,语境反过来也影响它的使用。[22]Hyland 也认为元话语是连接语篇和语境的重要纽带。[7]13此外,Crismore等人发现在某些语境下,同一元话语可行使几种功能,元话语的多功能性是对其精确分类的障碍。鉴于此,元话语的归类应该以其在语境中的主要功能为标准。 可见,元话语和语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第三,关注元话语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语言资源。研究者认为元话语是使用者在一定交际意图的驱使下所作出的语言选择,是使用者语用意识与语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从元语用的角度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的交际意识起着显著作用,这就是一种有关语言使用的元语用意识 (metapragmatic awareness)。[24]正如鞠晶、王忠民所说,语言的元语用意识或自反性最明显的体现方式之一就是语篇中元话语的选择和出现。元话语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根据具体语境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结果,是话语信息顺应性的流动过程。[20]姜晖也指出,元话语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的策略选择, 体现出较强的元语用意识。[25]同时,冉永平认为元话语体现交际主体的元语用意识,使用具有明显语用理据且在“元”的层面体现显性语用功能的元话语也恰恰反映了交际主体的元语用能力。[26]endprint

第四,关注元话语和身份建构的关系。研究者认为元话语作为一种话语资源在身份建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7],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开展身份话语的研究同样是语用学领域的热点之一。[28]正如Norton 指出的那样,“任何时候当交际者进行言语交际时,他们不仅在交换信息,同时也在建构‘我是谁以及‘我与社会其他成员有何关系的自我身份意识[29]410,而Hyland 认为,元话语是“语篇中反映作者(或说话人)自我的表达手段,起协商引导作用,帮助作者(或说话人)表达观点立场,与属于某一特定社区的读者实现互动”[7]37。众多学者对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在内的部分元话语的身份建构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例如,Kuo 通过研究科技论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表明了第一人称代词的高频使用率,并指出其特定的语义指称和语篇功能,进而揭示了作者在学术社区中的角色关系。[30]Tang & John 研究了新加坡大学生论文写作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量,把第一人称代词的作用分为六类:代表、导读者、论文设计师、研究过程的描述者、观点的持有者与创新者。其中,代表的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最少的一项是观点的持有者,而这一项最能体现作者身份。[31]因此,现有研究表明,元话语与身份建构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 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一些研究运用理论思辨法中的示例方法。例如,Beauvais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内重新对元话语的定义、类别、功能和形式进行界定和分析。[32]Ifantidou在关联理论框架内对元话语的功能做出了语用层面的阐释。[33]宫军通过举例对元话语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元话语与元语言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34]一些研究采用定量或定性的实证方法。例如,张炜、胡春华从顺应论的角度,以 George Lakoff 在北航的认知语言学讲座和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讲座为语料,对元话语在微型学术讲座中的存在理据进行阐释。[35]王雪玉运用Adbi等会话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元话语分类模式,探索45则广告中广告商如何基于合作原则、使用不同的元话语建构特定的身份,以达到说服消费者的目的。[27]还有学者采用理论和实证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李佐文先用示例说明元话语对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的构建,后采用 Hyland 的分类框架对18篇英语演说词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体现元话语对文化语境的构建。[22]曹秀玲等认为“基本话语和元话语之间处于连续统状态”。[36]

此外,关于元话语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对比性语用研究也层出不穷。例如,Dafouz-Milne 对英语和西班牙语各20篇专栏文章中篇章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37]陈明芳考察和分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这一语类中第一人称代词元话语 I 和 we 的使用情况。[38]吴格奇应用 Hyland 的学术交流分析模式并结合语类理论对比分析英汉论文中立场和介入语言资源的使用频率以及在论文中的分布特点,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语用分析。[39]唐建萍选取英汉语本族语者发表在人文社會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为语料,关注第一人称代词在英汉学术语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进行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双重对比。[40]

二、存在问题的反省

现有文献表明已有研究者开始从语用学视角对元话语进行研究,但是,元话语与语用学的密切联系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突显。笔者认为,目前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元话语的语用功能问题。尽管学界对于元话语所具有的包括人际交往功能和对话性在内的语用属性已逐步达成了共识,然而关于如何在语用学理论框架内对元话语的功能做出语用层面的阐释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探究。究竟能否或怎样将元话语在话语产出或解读中所扮演的语用角色清晰阐释依然是目前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对于以上两个问题,除了现有研究运用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进行探索之外,是否可以尝试引入新的语用学理论作为有益的补充值得我们思考。

其次,关于元话语与语境的相关性问题。虽然已有学者给予了关注并进行了理论探讨,但仍然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得到验证和阐释。正如Hyland & Tse 总结到:“元话语的重要性在于为解读语篇起到说明语境的作用。”[5]然而,究竟元话语的使用如何受到语境的影响,受到哪些语境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语境下,元话语的功能和类别如何变化?只有进一步丰富对不同语境下元话语的研究,才能厘清元话语多功能性的不同表现。这里既涉及对不同语境下元话语功能和类别的描写,也涵盖对元话语语境依赖性的阐释。

再次,关于元话语与元语用的关系问题。无论是理论探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待深入。元话语类别众多,而且对元语用能力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不够明确,是否所有元话语都体现或同等程度地体现元语用能力?不同类别的元话语体现元语用能力的哪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元语用能力的范畴,厘清基本话语、元话语、语用能力和元语用能力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关于元话语与身份建构的关系问题。尽管已有研究指出元话语可以作为身份建构的一种重要资源,并探讨了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在内的部分元话语对于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除了第一人称代词以外的其他类型元话语与身份建构的关系研究相当欠缺。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包括:不同类别的元话语在身份建构方面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在不同类型的语篇中元话语建构的身份种类有何异同?一种元话语在不同语境下是否可以分别建构不同的身份?在特定语境下某种身份可以通过哪些元话语来体现?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解决不同语篇类型中元话语与身份建构的关系问题。

三、研究前景的展望

鉴于前文对现有语用学视角下元话语研究所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的剖析,笔者尝试针对上述问题对未来该领域研究可以发掘的空间和前景进行展望。前文提到,元话语的使用具有语境依赖性,因此,脱离具体的语境谈元话语的使用问题无异于空中楼阁。为此,笔者限定即将讨论的语篇类型为元话语研究最为集中的学术写作,以学术写作中的元话语研究为例说明如何从语用学视角进行拓展。结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学术写作中的元话语研究可以在语用身份理论视角下进行探讨。endprint

伴随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身份,“身份和身份建构是第十届、十一届和十二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41]。在这一背景下,身份的多样性、话语建构性和语境制约性已然成为共识。这与前文提及的元话语与身份建构的关系、元话语与语境的相关性等问题相吻合。陈新仁结合国内外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语用学的研究目标出发,梳理了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呈现了一些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可以采纳的主要路径。[28]此外,陈新仁基于语用学的视角详细分析了语用身份选择的动态过程[42]:为了满足特定交际需求,交际者会进行特定的语用身份选择,并通过话语选择来加以建构,最终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总结起来,语用身份理论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性,即语用身份不是单一或既定不变的,而是交际者在特定场景交际环境下从多种身份类型中有目的地选择特定身份的动态过程;二是语用身份的话语建构性,即语用身份的建构需要通过话语资源的调用而进行;三是语用身份建构的语境制约性,即语用身份的建构过程受到相关语境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从语用身份理论入手研究元话语不仅符合元话语具有语用属性的特点,存在充分的理据,而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

下面我们就在语用身份理论视角下对学术写作中的元话语进行考察,从而尝试回答上文提及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在语用身份理论视角下探讨元话语的语用功能,可以结合作者在学术写作中运用元话语的交际需求。笔者认为在学术写作中元话语具有三大主要功能,即组织话语、表达评价和引发互动。而这三大功能恰恰体现了作者在学术写作中使用元话语所要实现的交际需求。

其次,根据语用身份建构的语境制约性,作者在学术写作中运用元话语建构语用身份的过程受到相关语境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这里涉及的语境因素包括个人、机构和社会三个层面。具体而言,个人层面的语境因素可以包括元话语知识、元语用意识和身份意识,机构层面的语境因素包括话语社区和学术规范,社会层面的语境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和礼貌理解。

再次,学术写作中元话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语用能力,即作者在学术写作这一言语交际活动中能够适宜、得体和有效地使用元话语达到组织语篇、表达评价和引发互动三个交际目的的能力以及依据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过程。

以上分析是笔者试图在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理论框架内对学术写作中的元话语使用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尽管只是针对学术写作这一特定语篇类型的一次探索,但不失为语用学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可以深入拓展的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付晓丽,徐赳赳.国际元话语研究新进展[J].当代语言学,2012,(3).

[2]?魧del, A. Metadiscourse in L1 and L2 English [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6.

[3]Crismore, A. Talking with Readers:Metadiscourse as Rhetorical Act [M]. New York:Peter Lang, 1989.

[4]Hyland, K. 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30).

[5]Hyland, K. & Tse, P.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2).

[6]Williams, M. J. 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M]. Boston:Scott Foresman, 1981.

[7]Hyland, K. 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 [M]. London:Continuum, 2005.

[8]Keller, E. Gambits:Conversational Strategy Signal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79, (3).

[9]Schiffrin, D. Metatalk:Organizational and Evaluative Brackets in Discourse. Sociological Inquiry [J].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1980,(50).

[10]Conley, T. M.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 Ur-bana-Champa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3.

[11]Flower, L.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for Writing [M]. New York:Harcourt, 1987.

[12]Vande Kopple, W. J. Some Explan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 [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85, (36).

[13]柳淑芬.元話语理论基础的多维视角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4]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 当代语言学,2006,(4).endprint

[15]唐建萍.元话语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0,(1).

[16]丁珊.元话语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17]Bateson, G.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M]. New York:Ballantine, 1971.

[18]Goffman, E. Forms of Talk [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4.

[19]鞠玉梅.英汉学术论文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角度[J].外语研究,2013,(3).

[20]鞠晶,王忠民.元话语对话性的顺应论阐释[J].学术交流,2014,(6).

[21]李天贤,庞继贤.学术写作中元话语的互动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

[22]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3).

[23]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4]Verschueren, Jef. Notes on the Role of Metapragmatic Awareness in Language Use [J]. Pragmatics, 2000, (10).

[25]姜晖.元语用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探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4).

[26]冉永平.论语用元语言现象及其语用指向[J].外语学刊,2005,(6).

[27]王雪玉.广告劝说中的元话语资源和身份建构[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3).

[28]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5).

[29]Norton, B.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Ownership of English [J]. TESOL Quarterly, 1997, (31).

[30]Kuo, C. Th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Role Relationship in Scientific Journal Article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 (18).

[31]Tang, R. & John, S. The "I" in Identity:Exploring Writer Identity in Student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 (18).

[32]Beauvais, Paul. J. A speech act theory of metadiscourse [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89, (6).

[33]Ifantidou, E.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Metadiscour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37).

[34]宫军.元话语研究:反思与批判[J].外语学刊,2010,(5).

[35]张炜,胡春华.微型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顺应论诠释[J].语文学刊,2007,(6).

[36]曹秀玲,王清华.从基本话语到元话语——以汉语让转义“X然”类词语为例[J]. 中国语文,2015,(6).

[37]Dafouz-Milne, E. The Pragmatic Role of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Ma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Attainment of Persuasion:A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Newspaper Discour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 (40).

[38]陳明芳.作者角色的视角化元话语体现[J].当代外语研究,2010,(12).

[39]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0]唐建萍.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1]冉永平.当代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多维视野[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

[42]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构建[J].外语研究,2013,(4).

(责任编辑 清 风)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用学前景现状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策略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