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少“内耗” 提高实效

2017-12-12陈斯海

考试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内耗

陈斯海

摘 要:教师对教材解读不透彻,教学设计不科学,制定的活动目标不合理等,都会产生“内耗”现象,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尽可能地减少“教学内耗”,也就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减少“内耗”;提高实效

所谓“教学内耗”特指的是由教学主导内部纠葛而形成的无谓的消耗,即“教师本人自我否定、自我抵消的教学效果。”[1]教师对教材解读不透彻,教学设计不科学,制定的活动目标不合理等,都会产生“内耗”现象,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值得反思:

一、 顺序不当,重点不突出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重点的。特别是对教学顺序的安排,更应紧扣教学重点。做到教学有序、重点突出、富有层次感。教学顺序不当就会使得教学重点不突出、探究活动无序、思维混乱,学生就不能准确有效地解读、掌握文本知识。一教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时,是这么组织教学活动的:

步骤一:

引导解题,明确说明对象

步骤二:

引导划分结构层次,明确说明顺序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给每个段落归纳段意。

……

教师: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在文章中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

教师:好了,那么课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

教师:从结构上看,课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

讨论并明确:“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步骤三:

引导探究1~3自然段,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

教师:我们再来一起探究课文的第1~3自然段,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思考并讨论:

1. 作者是如何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特点的?

2. 作者是如何说明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

3. 作者是如何说明石拱桥历史悠久的?

……

从这一课例可看出,教师本节课的教学顺序是先引导解题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再引导学生通过速读课文归纳段意、划分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最后是引导学生明确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应该遵循文本的文体特点。也就是说教师的阅读教学必须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否则阅读教学就无法正确定位“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学模式也就会千篇一律,没有了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小说的区别。[2]这种忽视文体意识的阅读教学,其结果自然是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的正确培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能真正教出“语文味儿”。既然这是一篇说明文,就要用说明文的方法教。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达成目标,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其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划分结构层次显然不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对教学顺序的安排也是要服务于教学重点的。而本节课的教学顺序,是不能够很好的突出这一教学重点的。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明确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如何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所以对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可做如下调整:引导解题,明确说明对象——引导探究1~3自然段,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导讨论分析4~8自然段,了解并掌握说明文如何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至于引导划分结构层次、明确说明顺序,以及学习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可安排在第二课时。

二、 目标过低,活动效果差

一节高效的课堂体现在学生丰富而有效的探究活动中。而对探究活动的组织,目标的制定应恰到好处。目标不宜过大,过大学生完不成,活动反而成为负担;也不宜过小,过小活动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效果就差。有位教师在教学梁实秋的散文《鸟》(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时组织了这么个探究活动: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拿起笔,利用勾画圈点的办法,找出作者所写的“四类鸟”的语句,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找一类鸟,第一组找第一类鸟,第二组找第二类鸟,第三组找第三类鸟,第四组找第四类鸟。找到了就举手。

……

教师:很多同学已经举手了,很好!我们来交流展示一下。

……

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四类鸟在课文中那么显眼,学生一读课文就了然于胸了,还要特地找吗?教师也更不必把这“探究结果”作为一个“成果”来大张旗鼓地组织交流展示了。

问题就在于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和所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小,活动失去了意义。要提高活动效果,制定的活动目标和问题难度就要恰到好处。目标太低、问题太简单,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目标太高、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经久不息的探索心里。[3]所以遵照“跳一跳、摘桃子”原则,根据文本内容,特别是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制定。教学活动可以这么设计:

1. 速讀课文,利用勾画圈点的办法,找出四类鸟,找出并体会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2. 在四类鸟所在的相关段落中,找出你认为很精彩的语句,从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加以赏析。

三、 节外生枝,节奏不紧凑

一教师教学鲁迅的《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的变化时,教师是这么引导的:

教师:故乡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闰土的变化上,此外“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变化也是值得我们分析的。我们知道“西施”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我想问同学们“四大美女”是指哪四位?

学生:好像是西施……endprint

教师:还有呢?

学生:还有……

我不知道学生是否应该了解并掌握“四大美女”,从课堂中可以看出,学生是不了解所谓的“四大美女”的,一问三不知。但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有没必要引导梳理所谓的“四大美女”?这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吗?抑或这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关系吗?

教师的本意可能是要引导学生了解年轻时的杨二嫂很漂亮,如同“西施”一般。然后再引导学生把当年年轻漂亮的杨二嫂与现如今的中年杨二嫂做对比,得出“故乡的杨二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结论。但是课文已经称杨二嫂是“西施”了,教师只要跟学生讲“西施”是战国的一位大美女就可以了,学生自然明白年轻时的杨二嫂很漂亮,而不必追问“四大美女”是谁。何况,学生还不大了解所谓的“四大美女”。教师这么一追问,学生答不出,心里就紧张,听课的情绪自然就低落。教师不厌其烦地追问这一问题不仅浪费时间,又会使课堂教学节外生枝,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节奏不紧凑,最终结果自然是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在对待课堂教学活动这一问题上,不仅要做好教学设计,还要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特别是要掌控好课堂,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或者无关的,都应尽量地避免或舍弃。要做到重点突出、节奏紧凑,不节外生枝。

四、 偏离主题,作业不合理

作业,是课堂的拓展延伸,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所以作业的布置要与课堂知识相衔接,不能偏离主题。否则,作业便是不合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没有帮助。

一老师对课文《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课外作业是这么布置的:

对于孔乙己的结局,不管是“大约”还是“的确”,都只是一种推断。有没有其他可能的结局?请发挥想象,叙写这个故事,200字左右。

如果单从作文训练角度来说,教师这么布置作业任务是可以的,特别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可行。但是,把它作为课堂的“拓展延伸”,是不够合理的。它违背了课文的主题。课文的主题是:通过孔乙己的悲惨的一生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麻木和对当时的贫富差距大、等级森严以及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等社会现实的批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再联系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孔乙己还活得下去吗?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孔乙己的死,也更能够有力控诉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对人的残害!既然必死无疑,就没必要让学生去想象孔乙己是否还活着,更没必要去想象孔乙己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也可以避免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怀疑,甚至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所以,这个课外作业可以这么布置:

课文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一词是表示估计的,“的确”又是表示肯定的,二者放在一起是否矛盾?请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孔乙己的处境發表你的见解,200字左右。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以及作业的布置等)是否恰当,影响了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流程展开,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并要十分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尽可能地减少“教学内耗”,也就更好地提高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黄耀光.语文教学内耗现象剖析[J].广西教育,1996(3):30-30.

[2] 江小芸.语文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36-36.

[3] 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24-29.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耗
如何拯救陷入“精神内耗”的自己
如何摆脱精神内耗
远离“精神内耗”,守护孩子“心灵之门”
公司最大的内耗,就是养了一批伪高管
打破精神内耗,做“无所畏”青年
编辑部内耗研究室
材料作文“精神内耗”导写
如何疗愈“精神内耗”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如何走出精神内耗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