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

2017-12-11李涛

创新时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警思维课堂

李涛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思想品德课。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下放特权,把空间留给学生

教师要下放一些特权,树立师生人格尊严的平等性,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中的互学”转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宰,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席,说教不再是教师的特权。相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传统中教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课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教师不免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了,现在的思想品德课难上了!其实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凌驾于学生之上,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学生不“领情”。因此,教师要把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被动地让教师牵着鼻子走。

例如,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带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职责分工,一组学生采用观察、询问、采访的方法进行市场调查;一组走访有关行政部门,收集一些照片、文本资料。然后,把讲台让给学生,让这些组员分角色汇报,即站在消费者、经营者、市场管理者、卫生监督员和政府官员的不同角度向大家阐述自己的体验。在这堂课中,讲台已经不再是教师的“宝座”,教学也不再拘泥于教室,教师原有的权力得到下放。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既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感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二、放开双手,把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以及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动起来,让学生想做、敢做、会做。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所以,在学习知识时,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去搜集、调查一些问题。

例如,在上《自立》这一单元时,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一个“动”字,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笔者设置了两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缝制一个毛绒小鸭子,小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比赛。这两个活动可操纵性强,而且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活动中,学生处于异常的“饥饿”状态,这种好奇刺激着学生的欲望,激发他们去寻微探幽,调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可以动手的活动去思考,去创新,去发展,扩大活动感悟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拓展思维,把思考留给学生

当代中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敏捷,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一套。另外,他们容易受当前社会上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因此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书本上的内容,往往不以为然。这时,教师如果装聋作哑或狠狠批评学生,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民主教学,解放思维,让学生尽情地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出现与教师和教材相悖的思想和观点也无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回头看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课堂上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更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吸引力、开放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考环境,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总希望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去思考,不要过早把学生的思维朝一个方向引导,要放开学生的思维“手脚”,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解释。要解放学生头脑,使他们想得更多、更远。在学习中不求唯一答案,教师对学生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回答应有积极反馈,并给予鼓励甚至奖励,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体会到快乐,体验到思维闪光的愉悦,尽情地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中遨游。

例如,如在讲到“诚实守信”的教学环节时,设计了“有事您说话”这一小品,大意是一个社区的民警向居民承诺:只要有事就可以向民警提出来,民警保证做到。结果一壮汉“呼”他:“请你把我楼下的牛奶送上来。”这位民警该怎么办?结果是:这位民警信守承諾把牛奶送了上去。对此,壮汉的评价是:他真的是一个诚实守信、对居民负责任的民警。可是学生却迷惑了,学生甲说:如果我是民警,我才不干。我又不是专为他服务的,他好手好脚的,干吗要让我送?学生乙:是啊,我也不干。虽然我做了为民服务的承诺,但对不合理的要求,我不干。学生丙:如果民警不愿为该居民送牛奶,是不是不守承诺了呢?这些疑问涉及的已不再是一般的价值判断问题,更应是怎么做的问题,是道德实践问题。对于这样的疑问,教师如果只停留在教材,停留于抽象的说理上,没有学生真实思想的暴露,没有不同观点的交锋,没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只停留在告诉学生这样做是对或不对的判断上,则没有说服力,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四、打开心扉,把感悟留给学生

情感是学生“学”“信”“用”理论的心理基石,是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升华为崇高行为的重要前提。离开情感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德性的形成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毫无感情地讲几点道理、几点作用,谈几点意义就可以实现的。品德教育必须要渗透于情感,以及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故事、一个案例、一个情境、一次活动中,融合在师生都能投入的一种氛围中。这也许是慷慨激昂的语气,也许是肃穆悲壮的沉寂;也许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许是荡气回肠的旋律;也许是辉煌灿烂的骄傲,这也许是卑恭屈膝的耻辱;也许是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心与心的呼呼,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在心与心的交融中得到共振和认可,从而使品德在心灵深处得以升华。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体验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残疾人运动会上,9个身体、智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参加百米速跑。突然,一个男孩子在跑道上跌倒了,他坚强地爬起来,再跌倒,他又爬起来,连续好几次,男孩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其他8个孩子听到男孩的哭声,放慢速度停了下来,然后往回跑,无一例外。这时,一个患有恐低症的小女孩弯下腰,在那个男孩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说:“这会让你好一些的。”然后9个孩子手挽手走向终点。体育馆的所有观众都站了起来,掌声持续了将近10分钟……这时,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响起。伴着歌声,伴着眼泪,伴着微笑,伴着一个让人流着眼泪微笑的故事,一行字出现在屏幕上:“其实人生就像跑道,不论结果如何,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在人生的跑道上赢得精彩!”不,它们不是在屏幕上,而是在学生的心上。不知不觉间,爱与感动已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深深地嵌入学生的心中,直到永远……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令其运智。”教师要置学生于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为他们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充分开发其禀赋和潜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会真正地迸发出来,才能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警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