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里寻他千百度

2017-12-10王志磊崔晓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回归真实倾听

王志磊+崔晓萍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堂往往喜欢花哨,追求形式的丰富多彩,追求手段的多种多样,失却了语文课应有的朴实。语文教学应回归于对本质的真善美中,少一些浮华的表象,多一些本质的追寻。

关键词:回归;倾听;真实;朴实

总觉得在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缺了点语文的味道,少了点书卷气,多了些功利心。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与“意”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感与美感。第四,是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在言语实践中的个性色彩和审美取向。

语文课就应该旗帜鲜明地追求“语文味”,让师生在“语文味”的浸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趣浓浓。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一、追求语文课堂的静水流声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超越功利的纯粹的课堂,是心与心的融通,情与情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师生彼此浸润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享受着语文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1.让课堂回归平静

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细细梳理,归纳各种要素,我们很快便可以得到一种“范式”: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说,能读,能唱,能演,充分展示素质。课堂上必须有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戏”演得热闹而精彩。课后一般还要布置一项没有唯一答案的作业。是啊,教师们看到的,学到的不就是这样的“范课”吗?校长们、教研员们不是一直在用这样的标准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吗?于是,所有对新课程一知半解的教师们便依葫芦画瓢,课堂上好不热闹!

热闹的背后是什么?是浮躁。是教师的浮躁带动了学生的浮躁。是浅薄。是教师用平面的思维“规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浅薄。是误读。是教师对新课程的误读导致了语文课的“变味”。笔者对这种所谓的热闹深恶痛绝。这种热闹不消除,新课程永远只会浮在半空中,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2.让学生学会倾听

听是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但是被许多老师遗忘了。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同学的发言,不听老师的点拨引导,只顾自己在“倾情表白”。

学会倾听,养成倾听的习惯,是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倾听,首先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美国有句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们的课堂也应如此,不要轻易地剥夺学生的话语权,不要轻易地否定别人。其次,要规范课堂发言的基本格式。可以以“我对某某同学的发言,什么什么我是赞同的,什么什么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为基本格式,让学生学会在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后再作交流。再次,要注意评价的多元性和多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应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还可以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二、 追求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培养素养,涵养情感,发展智慧,感悟生活?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越来越淡漠,甚至失去了必要的耐心去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根本谈不上去品味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篇外意,言外情”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让学生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让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閱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也是被千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堂却大大淡化甚至摒弃了读,斥之为老掉牙的东西。这是一个错误。新课程并不拒绝传统,它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扬弃。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首先要让读回归课堂。“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涵情,以读导学”要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自觉的追求。

2.让“语文的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要让语文姓“语”,这是有识之士达成的共识。但是怎样让语文姓“语”?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教了十五年语文,作为一线的教师,笔者以为让“语文的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关键。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充斥了太多太多的非语文的方式。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表演,演人物、演故事、演情景,称之为开发多元智能;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不管这种资料与课文的主体知识是否有联系,称之为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做多元的作业,可以画画,可以唱歌,可以采访,可以阅读,称之为语文实践;等等。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的,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求的真,就是怎样用“语文的方式”去学习语文,学习真正的语文。

让孩子心灵感动是语文课的价值取向之一。儿童不应当只是为了受教育才出生的,把儿童一味当作学习工具来对待,是对童年不该有的忽视和摧残。如果孩子们失去了心灵感动的能力,那将是民族莫大的悲哀。如何让孩子的心灵感动?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堂才能让孩子的心灵润泽、感动。让语文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 所谓真实,是指真实的教的过程、真实的学的过程、真实的情感历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的过程被淡化了,许多教师甚至不敢教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还美其名曰“自主学习”。笔者认为,没有引领就没有教学,没有差异就没有发展,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要名正言顺地为教正名,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教师去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通过教学设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转化是“简约而不简单”的过程,是教学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地遵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作者:魏书生

(作者简介: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742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回归真实倾听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