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与现代理论的共舞

2017-12-10蒋景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

蒋景平

摘要:近年来,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到追捧。但真正让经典濡养国人,并很好的传承下去,还是要回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新课改提出,真正的课堂是开放的,能充分挖掘与衍生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老文新读,旧篇新意,如何盘活课堂,一石激起千層浪,这是摆在很多老师面前挑战。笔者将以“五步探引”为纲领,探寻课堂生成开发的新模式。

关键词:诗歌教学;五步探引模式;虚词的妙用

教学案例分析:苏轼《定风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虚词的概念;梳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对苏东坡人生价值观影响的思想;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虚词,鉴赏东坡的形像;2、通过梳理东坡的人生经历,探讨东坡人生态度形成的原因;3、通过迁移旧知,挖掘东坡人生态度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2、感悟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苏东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探讨“归”与“无”的内涵,体会诗人旷达的胸襟

(三)教学流程

第一步:探入与展示(3分钟)该部分是一个关键,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老师导入有关。导入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调动全体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起又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关,不能为了兴趣,抛开目标。否则,这样的导入无疑是无效导入。

导入新课:师: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在这场雨中,有的躲在屋檐下,有的在雨中狂奔。屋檐下的人请求雨中的渡己,雨中人笑,屋檐之下何需我度?这是观音菩萨与普罗大众的故事。现在,苏轼也站在了雨中,谁来渡他呢?本节课重点将通过虚词来解读诗人形像。接下来,请大家看白板,在这道题中填入合适的虚词。

PPT展示 神奇的虚词

他()牺牲生命,()出卖组织。

答案:60后说应填“宁可…也不…”70后说应填“害怕…所以…”

80后说应填“与其…不如…”90后说应填“宁可…也要…”

(设计理由:通过趣味填空,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能非常直观的让学生感知到虚词的作用——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像,而且还巧妙得抛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步:探读与思考(10分钟)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中的重点虚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虚词在文本中的作用。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哪些词是虚词?

2、定风波中哪些虚词能够展现人物形象?

3、你通过这些虚词能品读出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设计理由】改变以往教学无目的的朗读,这既是回归教学本质,也是提高朗读的有效性,在朗读中完成了对人物的初步感知。接着通过生生讨论,将学习深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讨论中,提高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第三步:探疑与点拨(20分钟)此环节是双边性的活动,教师在该环节中适时点播,解开学生的思维定势,由旧知到新知,由现实到理论,逐步将文本读厚,完成思维的开拓,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难点。为了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莫听,何妨,谁怕,任”的地意思是什么?

明确:莫听——不听;何妨——不如;谁怕——不怕;任——不管。

2、你是第一次在文人身上看见这个“不”吗?

明确: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为五斗米折腰……

3、“任”字你是如何理解的?之前有接触吗?

明确:千磨万仞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4、“却”与“也”情感上有何变化?

在该环节中,老师简洁而恰当的提问,使苏东坡的形象明朗,也拓展了整个文本的广度,由“特殊(东坡)”的学习引向“普遍(文人的风骨)”的学习,学习的结果如下:

5【设计理由】本环节以虚词为主线,通过与旧知的对比研读,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打消畏难心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顺利地完成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将课堂的这一主要阵地交还给学生。

【设计理由】通过这三个问题,联系屈原、杜甫、陶渊明、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化难为简,回归诗歌的本质——诵读,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深刻地理解东坡人生选择,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关照下,东坡实现了突围。该环节中,巧妙地将诗歌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五步探引”的模式进行的教学实践。文本《定风波》是诗歌题材,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基础较差,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由老师解读代替学生的品读,成效不大。本次教学,以“五步探引”来分解课堂,加上切入的角度新颖,课程资源的重新组合,学生顺利完成了迁移。

参考文献:

[1]金如湘,《“五·五有效教学模式:从理念到行为的锐变》

[2]林四清,《从“幸福”出发,向“至善”靠拢——深圳市沙井中学“五步探引教学模式”》的生成之路[N]·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A23版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 518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的隐痛和矫治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反思
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感悟意境,走进诗歌教学的“核”
诗歌教学,不妨引领学生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