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约意丰,性平神峻

2017-12-10梅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陋室铭贬谪陋室

梅竹

绝大部分老师在带领学生研读《陋室铭》这篇文章时,都到点出刘禹锡用精警凝练的语句和谐明快的节奏,表达了作者自己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为止。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达到这样的理解程度也许差不多了,但是作为教师,对于《陋室铭》的品读不应满足于此,因为这篇铭文虽然清新短小,但实在是应了那句话,浓缩是精华,尺幅千里,刘禹锡遭受贬黜的怨愤之情,忧国不谋身的刚直之性,兼济天下的执著信念,对于宵小之辈的不屈反抗……凡此种种,都蕴含在寥寥八十一字中。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貌,透过《陋室铭》几乎可以看到刘禹锡一贯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的精神风貌。

一、《陋室铭》抒发了刘禹锡漫长贬黜生涯的怨愤之情

首先,“家本儒素,业在艺文”(《夔州谢上表》)刘禹锡,在家传浓郁的儒学氛围影响下,耳濡目染,自幼打下了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烙印。他自觉以天下为己任,从小志存高远,主动砥砺志节,有辅时济世澄清天下的渴望。他自称“乃今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自幼接受的传统教育使刘禹锡内心充斥着豪情壮志,不甘于只当一名文士,高远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长期被贬遭受弃置的强烈反差自然造成忧愤之气积聚胸中。

《陋室铭》中写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透露的恰恰是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不得不自我调适的苦闷。想当初,永贞革新时期,他大展拳脚,有所作为。这一时期,刘禹锡所做诗歌极少,仅为 26 首,占他创作总数的百分之三,文章 58 篇,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且大部分为代笔的表、状等他在《陋室铭》中所不屑一顾的公文,顺宗朝刘禹锡干预大政时,“门吏接书尺,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盆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在永贞革新这一理想实现的舞台上,他曾是不遗余力地将才干发挥到极致。为什么在《陋室铭》中要给予曾经辉煌的经历予以否定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得已的无奈,是自我安慰之词而已。

那是否刘禹锡在贬谪后人生态度发生重大改变呢?寄情山水,修身养性是否能为此时刘禹锡的主色调呢?刘禹锡久蓄“报国松筠心”(《和武中丞秋日寄情简诸僚故》),因此他带着重被召用的希望多次上书请求量移或援引。渴望重回朝廷之心甚至使他放下孤高的姿态,向任何可能帮助他摆脱困境的人表白心迹,不论是杜佑这样的亲朋故旧,还是李吉甫之类的权宦大僚,甚至是武元衡等反对派他都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元和初年刘禹锡致书杜佑要求量移,《上中书李相公启》:“虽身居废地,而心恃至公……顾惟江干逐客,曾是相府故人,言念材能,诚无所取;譬诸飞走,庸或知恩。”字字句句迫切的呼救与痛苦的表白,希望的强烈与等待的焦急亦流露无遗,读之可感其发愤图强进取不息以实现经邦济世儒家理念在刘禹锡无论穷困还是显达时都永远是第一位的。可此时,调素琴,阅金经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这对于一个渴望成就儒冠事业,实现拯时济世的远大抱负的人来说是何其郁闷之事啊!

其次,一般人都知道关于《陋室铭》写作缘起的那则故事: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这故事是史实,还是后人戏说,现在一时无法考证。也许并非如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真的只有一间半屋子,即使是作为一介贬官,毕竟和州刺史的身份摆在那里。但刘禹锡虽说是无辜被贬,但其后各种流言诽谤纷纷而至,使他百口莫辩,业绩被湮没,人格也遭质疑。他的《上杜司徒书》有:“是非之际,爱恶相攻,争先利途,虞相轧则衅起;希合贵意,虽无嫌而谤生”、“加之吠声者多,辩实者寡,飞语一发,胪言四驰。”政敌的恶意诽谤,小人之辈借对失势之人的攻击博取名利,幸灾乐祸者落井下石以图快意,不明真相之人人云亦云,和州知县的刁难正是整个社会的一片否定之声的集中体现,正是刘禹锡长期贬谪生涯日常遭受排挤、打击和嫌恶的真实写照。

更有甚者,政治力量的较量使得韩愈、元稹和刘禹锡的友谊也退居次位,他们对刘禹锡也有抨击之言。在整个社会一边倒声讨的氛围中和被质疑否定的屈辱中刘禹锡志不得施,屈不得申,抑郁愤懑之情可想而知。

第三,笔者认为陋室并非仅仅实指房屋,而更是寓指被贬之地。陋为偏僻;边远,闭塞之意。作者被贬朗州、夔州和和州,从权力中心被逐出京城,形同羁囚,远赴荒蛮,同时一致贬地不得私自活动,与囚徒无异,更是对自由的扼杀。且按唐律:“应流贬之人,皆负谴罪……左降官量情状稍重者,日驰十驿以上赴任,流人押领,纲典画时,递相分付,如更有因循,所由官当别有处分。”

所以,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低下信息闭塞的和州(也包括先前贬谪之地朗州、夔州),对于“人在历阳心在京”刘禹锡来说无异于一间陋室,孑然独处、精神上的孤独感,身如羁囚遭受禁锢,远离权力中心前途渺茫,被拘囚的孤独、悲伤,以及近乎绝望的苦闷这些更深一层的痛苦,饶是最豁达的人又怎能从忧愤之情中真正擺脱出来呢?

二、《陋室铭》显露了刘禹锡一贯的的刚直之性

刘禹锡不是甘心受屈辱的懦弱文人,也不是孤直极端到仅抱一腔愚忠而以死明志痛快政敌的士人,更不是遭受打击便一蹶不振俯首帖耳三缄其口甚至摇尾乞怜的可怜虫。他面对浮谤如川的舆论压力,总是对那些虚妄的欲加之罪给予有力的回应,对制造谣言与嚣张跋扈的新贵毫不留情地予以辛辣的嘲讽。不得其平则鸣,畅快淋漓。

其中刺痛统治阶级神经,令他们又一次真切地表露虚伪卑鄙行径的诗当属《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写实中暗含对执政者的嘲讽,以桃花之繁盛讽刺他们是在排挤自己出朝的情况下才被提拔起来的。革新失败后,朝廷被保守派和新贵占据,他们平步青云,气焰熏天盛极一时,趋炎附势者紧随其后以牟取名利,整个朝廷在其控制与笼罩下空气污浊,气氛压抑。而这一切是在落井下石、投机取巧之后才有的飞黄腾达,隐含他们好景不长之意。endprint

“一坐飞语,如冲骇机”(《谢中书张相公启》) ,此诗斗争性之强,讽刺力度之深,令整个朝野为之一震, 如同一粒石子投射于表面平静内里波涛汹涌的湖面,打破了其平静,激起了隐含已久的轩然大波,撕破了其虚伪的假面孔。

漫长的十四年之后,刘禹锡又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而身居贬谪之地这方陋室的刘禹锡,自比仙、龙,那些位处庙堂之高的衮衮诸公又是什么自然不言而喻。这篇铭文虽无咄咄逼人之气,但在一派从容之中已经撕破了和州县令之流的面皮。刘禹锡不是一个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谦和君子,他的刚直之气是融于血肉,鑄于灵魂之中的。

三、《陋室铭》寄寓着刘禹锡坚定的人生追求

前文说到,建立一个儒家理想构造的完美社会是刘禹锡奋斗的目标。刘禹锡自小所受的严格而传统的儒学教育使他对这一完美理想是了然于心并立志毕生追求的,这也正是他人格和心态的思想基础,儒家理念在他无论穷困还是显达时都永远是第一位的。

居于陋室,无案牍之劳形,自然是被贬后无用武之地的真实生活的写照。尽管在铭文中,刘禹锡从陋室环境之清雅,交往人物之文雅,生活情趣之高雅表明陋室不陋,自身安贫乐道。但这个道是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不仅仅是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可谓是慕前哲之高风,抒不屈之气节;赞先贤之伟业,言济世之雄心。

刘禹锡高调宣布了自己的终极追求!昂扬斗志与进取之心经漫长的罢黜而不改,政敌的打击,流言的诋毁也许使得刘禹锡不得不将锐气掩藏,自我抑制,无奈中接受残酷的现实,理想在现实面前顿失颜色,只能在苦闷中坚守,在坚守中面对攻击。

“故态复还,宝心再起。即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安有执砺世之具而患乎无贤欤!”《砥石赋》形象地表明了刘禹锡时刻等待时机重新施展抱负。这与《陋室铭》中诸葛隐居隆中是为卧龙一直在等待时机一飞冲天的意思的融会贯通的。

另外,而结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和州等地远离中原,还未开化,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文化闭塞,还可能瘴气肆孽,确为鄙陋之地区,是真正意义上的陋室,但刘禹锡借用孔子之句一是表达超然物外的境界,二是表达更高的内在自信:我在这里,这里哪里还会简陋?一个地方,往往因人而贵。我们常说贵人来了,寒舍蓬荜生辉,也是类似道理。因为刘禹锡此时有改变环境的自信。真正的君子即使处在不利环境,不但能很好保持定力,就像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更相信自己的能力。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同时不断教化民众,言传身教,改变文化闭塞的面貌。刘禹锡则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姿态由一个空怀理想志不得申的失意文人士大夫放至一州之刺史,真切的作为一个品阶低下但却略有职权,虽被贬谪但仍能有所作为的百姓之父母官去考察风俗民情、关心民生疾苦,体味民情。贬谪之地虽无永贞革新的政治舞台广阔,但仍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达时兼济天下,刘禹锡仍不愿意穷时独善其身。在坚守政治理想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治世之心与实干才能用于贬所,融入贬谪之地的刺史生活。而是思考如何使自己所治理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更加祥和,如何使贬地有焕然一新的面貌,将其治理的井井有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从小树立的理想。

《陋室铭》写于刘禹锡被贬和州之时,这一时期他将曾长期耿耿于怀的抑郁愁苦之情逐渐淡化,也完成了精神世界中心态的动态调试与完善,走向思想沉静后的平和,所以,《陋室铭》读来给人感觉冲淡平和,略有淡淡的哂笑,但其实联系刘禹锡一生经历,会发现作者因意遣词,即小见大,思有所寓,这篇短文如清澈平静波澜不惊的湖面,其下却急流回旋,波涛汹涌让人获得极大的阅读满足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 214161)endprint

猜你喜欢

陋室铭贬谪陋室
吴闻章
母 校
陋室铭
桂花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陋室有鱼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刘禹锡与《陋室铭》
李玉洁徐高双胡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