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模式下化学实验在自主课的功与过

2017-12-10钟萍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

钟萍香

摘要: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导学案模式下将化学实验安排在自主课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改进。

关键词: 导学案模式;化学实验;自主课;培养学生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同时,化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分析和确定物质组成、研究和推测物质结构、发现和验证物质性质、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这些都需要依靠化学实验。

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最主要的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正是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的召唤下,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学生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集中展示”这类全新课程模式的探索。在平远中学“139”课程改革研究的大背景下,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在实践中树立了全新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在导学案编写时将实验内容安排在自主学习的环节;在自主课上,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全面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本文针对导学案模式下化学实验在自主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现阶段存在的些许不足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导学案模式下化学实验在自主课的重要作用

我校现行的“139”教学模式,即1案——1份导学案;3课——自主课、自习课、展示课;9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限时训练、学习报告、学生展示、师生质疑、师生点评、归纳总结、检测反思。其中,基于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需要学生在自主课上完成,这也是第二天师生共同完成展示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科学合理的编写导学案,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在自主课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自主课安排化学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有时几十分钟纯理论知识的说教,远不如让一个实验带来的兴致盎然有效。例如在必修一《钠的重要化合物》一课,作为课本实验3-5的补充,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增加了“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由学生自己在自主课上操作完成。脱脂棉瞬间燃烧起来的现象令每一位同学印象深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强烈兴趣;这时再回归到课本实验3-5,通过严谨的实验过程研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和原理,进一步自主学习过氧化钠的相关性质,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

2.自主课安排化学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自主课并不是自习课,学生如果仅仅通过阅读课本或查找参考资料照搬照抄、为了完成而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显然与导学案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初衷相背离。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先识记,再去理解、运用的,这些知识点就体现在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中。例如必修二《有机化合物》一章中,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都需要学生去记忆,尽管记忆的难度不大,但是为了保持记忆的持久性,实验的作用不可泯灭。比如关于苯的物理性质,导学案做了这样的设计:

【实验】取3-5 mL苯于试管中,观察;再加入2-3 mL水,震荡后观察。完成下表:

颜色气味状态

(常温)毒性溶解性熔、沸点密度

(与水相比)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感受和探索苯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等,得出苯的物理性质的归纳总结。类似的,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液态有机物的物理性质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在实验中让学生去感受、去总结,再去加以运用。“我听过,因而我忘记;我看过,因而我记住;我做过,因而我理解”,可见学生是否动手实验对其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自主课的学习依托導学案的编排设计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3.自主课安排化学实验能够使合作探究“言之有物”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常常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实验的探究功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只是通过实验去验证某个规律,使实验论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因此实验教学也只不过是“把实验同教学捆绑在一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导学案模式下的自主课如果没有动手实验的得来的体会,那后面的合作探究只会变成纸上谈兵。在自主课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学案的编写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例如必修二《乙酸》一课的导学案,针对课本实验3-4,设置了如下的合作探究内容:

对实验3-4深入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3、导气管为什么不能插入液面下?

4、实验中加热试管的目的是什么?

5、加入药品时,为什么不能先加浓H2SO4,然后再加乙醇、乙酸?

6、对于生成的酯,通常使用方法分离,仪器:

7、发生酯化反应时,乙醇断裂什么键?乙酸断裂什么键?

学生先自行按照课本要求完成实验,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再在探究中上升为理性认识,加以讨论,最终获得学习成果。如此,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更注重了情感、态度的升华。

4.自主课安排化学实验能够为展示课争取更充裕的时间

按照“139”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教学9环节中最重要的“学生展示、师生质疑、师生点评和归纳总结”都需要在展示课上完成,然而展示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再加上实验内容,课堂时间更加紧张,展示效果也不好。自主课的时间是50分钟,将化学实验安排在自主课上进行,学生能够边学、边做、边讨论,第二天展示的内容也会更加饱满、充实、有依据;同时也给师生质疑、点评的环节留出了更为充裕的时间来拓展知识层面、深化知识运用,让展示课不拘泥于知识点的简单重复。

因此,依托导学案的编排设计,将化学实验安排在自主课进行,既符合“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化学学科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又与全新的“自主-展示”课程模式的外在要求相匹配。化学实验是导学案模式下的自主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导学案模式下化学实验在自主课的一些不足

尽管导学案模式下,化学实验在自主课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我们学校的现状为例,由于实验器材短缺,实验员也只有一位,很难实现每个学习小组都能领到一套实验装置独立的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因而目前自主课上化学实验的开展形式仍与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类似,只是进行实验操作的主体由教师变成了学生:简单的实验轮流做,复杂实验集中做。这就造成了还是会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真正有效的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另外,由于课时安排的局限性,很多自主課都被安排在了晚上。众所周知,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难免情绪激动亢奋,为了不影响到其他班级和年级,教师和学生在开展实验时都显得畏首畏尾,无法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探究,也使得学习效果比预期略有差距。

如何克服这些客观条件上的困难,让导学案模式下的化学实验在自主课堂更好的发挥作用,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构建高效优质课堂的重要手段,还需要我们共同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震宇.浅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化学》 的教学体会[J]. 中学化学,2008,(2);8-9

[2]王文菲. 化学实验在新课程及其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5):184-186.

[3]杨林. 自主性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中学, 2010, (12):115-115.

[4]郭小明.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实验能力[J]. 网络科技时代, 2008, (11):83-83.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平远县平远中学 514800)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
如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落实新课改精神强化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关于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研究
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