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让地理更闪耀

2017-12-10黄旭日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批判思维中考学习兴趣

黄旭日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课堂中引入古诗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为“兴趣”学习;通过对古诗词进行适当的解析,探索其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考;批判思维;学习兴趣

据悉,2017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第13-17的阅读理解题得分率颇低,考生普遍反映题型较新颖,其阅读文本为“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次回升”,相关链接则简单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本题中材料的主干知识均为地理知识,虽说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解答部分试题,但是如若没有相关地理知识作为基础,还是很难拿到高分的。苏式课堂的核心思想表现在:“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为了再学”。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已经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来“再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好的体现了苏式教育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为了再学”的核心思想。本文将从语文和地理的关联性角度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已学的语文知识构建苏式课堂进而转变教学方式。

一、融贯学科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在中学阶段一般划为文科科目,而到了大学阶段,基本与地理相关的都属于理科科目,因此,地理當属于文理兼修的学科。而在地理科目的教学中,适当引用语文中的名言名句,往往能够更好更快地将学生带入地理情境中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联想。比如在讲到我国地形的时候,可以请同学结合所学的古诗词,举例说明古诗词中关于我国地形的句子。学生往往能够发散思维,联想到很多句子,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能体现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在涉及到垂直自然带差异的时候,也可以请学生举例说明古诗词中关于垂直自然带差异的句子,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这些诗句足以体现垂直自然带的差异性。这样的融会贯通,既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地理科目不太好而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激励,能渐渐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样,对于部分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而对语文学科不太热衷的同学也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我们一方面可以正向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一些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些古诗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能够体现什么地理现象呢?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可能更着重地讲解诗歌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强调李白对于三峡意境的描写。而如果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则能体现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等特点。这样,即能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知,又能打破学科界限,发散学生的思维。再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话在明代的杨慎眼里则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即将皇帝的恩泽比喻成春风。而我们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这句话的春风则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东南季风确实难以影响到玉门关,由此则可以引入季风的教学。

像这样有趣的诗句导入,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

二、名句中的是与非,培养批判思维

虽说“诗无达诂”,但是我们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古诗词中的一些句子,请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辨析其中的是与非。以《晏子使楚》中一段话为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段话中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其中的橘为芸香科、柑橘属,为常绿小乔木。而文中的枳为芸香科枳属,是耐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所以橘和积虽然同属芸香科,但确属于两个不同属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因而二者的基因类型是不同的,二者结出的果实不同并不是因为环境改变而造成的,之所以果实性状有很大差异最根本原因是二者的基因不同决定的。

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我们一般重点考虑的是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而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则寒冷干燥,其南北的气候差异为“其味不同”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作为不耐寒干的橘属常绿小乔木,若真在淮河以北种植,往往是耐不住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的。

再比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的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中的一些词,如“天上”,这是指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又如“海”,其是指黄河流入的渤海。同时,我们也可以请同学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考虑一个问题:“黄河的水是不是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呢”?在我们讲水循环的过程中,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因为黄河仅仅是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在海上还有“蒸发”和“水汽输送”的环节,这些环节是能够让“水”“复回”的。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在对流层里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而到了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里面,气温便不再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了。因此,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学习书本知识时,我们适当引导学生来“找茬”,教导他们不可“尽信书”,往往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地理学科本身是一门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结合古诗词,让学生去联想、去辨析,既能够触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对一些已经被固化了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科学的认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215000)

猜你喜欢

批判思维中考学习兴趣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批判思维,语文教学的应然选择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巧借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掘乡土历史资源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