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分析

2017-12-10赵征

市场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

赵征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分析

赵征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外贸政策,使加工贸易在中国落地生根,一跃并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随着外贸政策不断调整,当前中国加工贸易奏响了转型升级的新乐章。通过探讨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找出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存在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四次“飞跃”。

(一)70年代末—80年代中:来料加工

1978年8月中国正式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将沪、粤、闵作为试点,率先推行加工贸易,并对在三地加工装配原料零部件、进口所需设备,均予免征工商税及关税。为发展“以进养出”业务,很快国务院又颁布《发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鼓励本国企业“师夷长技”:利用国外原料,学习先进技术,从而将本国出口贸易做大做活。由此,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三来一补)的贸易方式在我国正式萌芽。

1979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颁布《以进养出试行办法》,为进料加工在我国的起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80年代中—90年代初:进料加工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料加工进口货物管理办法》《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加强进料加工复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相继颁布,旨在不断放宽对进料加工的各项限制。该时期进料加工取得了快速发展,到1989年,我国进料加工进出口总额逾192.5亿美元①张幼文、徐明棋.强国经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与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首超同期来料加工总额,自此,进料加工跻身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在开放宽松的政策背景下,外商对华设厂投资的意愿逐步增加,我国的加工贸易向高技术产业和环节迈进具有了新的驱动力。

(三)90年代初—2003年:外商投资型为主

1992年7月《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监管和免征税办法》的颁布,明确了我国当时的政策方向:着力吸引外资进入我国加工贸易行业,此举加速了发达国家向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该时期,以外商投资为主的加工贸易一举超越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在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外溢效应下,我国的加工装配技术与工序日臻成熟,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

然而,加工贸易早期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此时初露端倪,2003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更大增值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及研发机构转移至我国,不断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将开启转型升级之旅。

(四)2004年至今:转型升级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吹响了号角:该年,商务部将加工贸易行业禁止类商品目录予以公布,大量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两高一资”)商品“榜上有名”。2006年又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及时动态调整。2007年,部分产品限制出口退税、禁止类商品目录的增设等政策相继出台,使从事加工贸易的门槛愈发提高。

2010年10月,中央提出“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增值链”,随后2011年11月,由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导意见》中,“不断优化国内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促使加工贸易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等被首次提上日程。

我国加工贸易由无到有,以弱变强,如今已跻身为对外贸易主要方式;而在当前,也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深水区”。

二、当前我国开展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分布不均衡

当前的加工贸易过度扎堆于东南沿海地区,导致地区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成本过高。东南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资源能源耗费型产业早被“边缘化”,正亟待寻找出路。而资源与劳动力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该类型加工贸易上却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加工贸易中“边际产业”的地区梯度转移未为不可。

(二)过分依赖外资企业

现阶段,外资企业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在发展初期,外资企业的外溢效应不容置疑。然而,外企来华开展加工贸易的初衷往往是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而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如今却不容忽视。当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很难确保外企不会将设在我国的相关生产环节进行转移。因此,当加工贸易发展步入深水区,若外资比例仍旧过大,其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等均会受到外企发展战略的制约,变得非常被动。

(三)人力资本供给缺乏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必将向技术、资本密集型靠拢,这一过程需要大量人力资本投入,然而,当前我国人力资本供给现状不容乐观,集中体现为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供给严重不足。据记载,我国的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仅占5.5%,而多数发达国家已超40%;当前拥有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技能劳动者在全部城镇从业人员中占比仅35%,技师、高级技工等仅占我国技能劳动者的23%,而发达国家两项占比却超过了50%和30%①孙媛媛.我国加工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熟练技工、高级技师及技术研发人员不足,将使我国加工贸易在多样化营销、研发等环节捉襟见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加工贸易地区梯度转移

加工贸易在我国进行区域梯度转移虽为大势所趋,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却有待提高:该地区为内陆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较东部地区相对劣势。要想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首先需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完善航空、公路、铁路及河运体系。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能否形成有效的传递,转移机制问题也不容忽视。这需要各地区政府大力支持: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较早,相关政府要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兄弟省份,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此基础上加以个性化复制。同时各级政府要为中西部地区落户的相关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地价、融资、相关税收等方面给予特定优惠。

(二)鼓励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在引进外资开展加工贸易时,政府要严把第一道关,完善引进外资质量的审核程序。不断抬高加工贸易FDI的准入门槛,准确辨别出技术含量低、资源耗费大的企业,对其实施严格市场准入。并通过颁布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因势利导地推动外资流向有利于本国加工贸易转型的产业。

对于我国的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政策上要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从经费、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为全球生产体系提供配套服务,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有意识地开展自主创新。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要认识到:外来技术溢出仅仅是外援,打铁自身硬,要更加注重研发与自主创新,从而打造专属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加工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加强对从事加工贸易的民营企业家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我国民营加工企业不仅较外资企业所占份额低,其生产的产品也大多位于产业链下游及劳动密集型环节。这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匮乏,生产和管理水平落后密切相关。因此,要对从事加工贸易的民营企业家和管理层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深入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理念,从现代生产方式、商务模式、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与企业转型机制等视角提高认识,使其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领头羊。

其次,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技工培养工作。专技人员与高级技工是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实现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因此要展开定期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本土加工企业要借鉴外企的人才培养战略,采取具有吸引力的灵活用人机制,企业内部引入绩效考核机制,竞争上岗。

另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实施专技人员和高级技工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面“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促进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与研发成果同企业生产有效融合。

[1]Hanson Gordon H,Raymond J.and Matthew J.Slaughter.Vertical Production Networksin Multination Firms[J].NBER Working Paper No.9723,2003,(05).

[2]Grossman and Helpman.Integration v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2002.117(1).

[3]吴思远.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变化影响与建议[J].对外经贸,2012,(06):20-21.

[4]李旗.不同贸易方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基于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5]王晓红.积极发展加工贸易,着力推进升级转型[J].国际贸易, 2010,(0l):15-17.

[6]吕艳华.山西加工贸易现状及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7.

[7]孙媛媛.我国加工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8]邓娜.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与政策演变[J].开放导报,2012 (12):28-31.

[9]孙玉琴.我国加工贸易的历史考察[J].国际贸易问题,2013(4): 167-176.

[10]高越,高峰.产品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一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08):98-105.

[11]沈阳.我国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发达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5):194-195.

赵征,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F746

A

1008-4428(2017)03-114-02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转型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