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焦点解决”理论创新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路径

2017-12-09潘思伊周国桥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7期

潘思伊++周国桥

摘 要:本文在理论调研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交叉学科观点对“焦点解决”理论与创新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路径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已开展的工作实践进行了有效分析。提出了运用“焦点解决”理论开展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团员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团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团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基层团支部 团支部活力提升 焦点解决

近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高校共青团特别要注重巩固和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在团员意识淡薄、基层团组织生活僵化等突出问题存在的现实情况下,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如何规范创新,拓展路径,如何运用交叉学科观点,创新团组织工作实效,着力推动基层团支部的职能建设,提升基层团支部的组织活力,是每一位高校共青团干部迫切需要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新特征、新需求和新问题

(一)以“95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特征

一代青年人会在社会的成长中逐渐展示凝练出属于这一代青年人的时代特征。当今高校的主体是“95”后的大学生,这一代青年人成长在信息技术与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带来的精神生活的高度追求。他们掌有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学习能力突出、汲取知识的速度和广度也非常大。与此同时,“95后”大学生也更加强调自我意识,无意愿被赋予政治身份特征,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当中的很多青年团员缺乏团员身份意识,对于团组织开展的教育引导活动存在本能排斥,对于活动的外在展现形式过于追求,对于活动内容的吸纳关注又不够,这些特征都对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以“思想引领主渠道”和“青年价值认同”为结合点的改革新需求

一直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强调“眼睛向下看、重心向下移”,着力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指导工作。特别是在占领团支部“主阵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新形式下,我们也清醒的看到,高校基层团支部的组织生活仍然存在着脱离青年学生,吸引力、凝聚力不强的问题。团组织得不到青年学生的认同,通过团支部的建设培育引领青年学生践行符合国家、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办法途径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当前,如何开展好融“思想性、教育性、贴合性、认同感”于一体的基层团支部工作,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增强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价值认同,是探索破解制约高校基层团支部发展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三)以“团员意识”淡薄和“支部活力”不足为重难点的新问题

探讨分析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团员个人层面,由于高校团员比例较大,大学生的团员意识非常淡薄、尤其是团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意识几乎是缺失的,身份认同的缺失必然导致了对组织认同的缺失。二是团组织建设层面,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普遍存在吸引力、凝聚力不强,支部活力不足的突出问题。部分高校团的“三会一课”、团日活动、团员评议制度开展形式僵化老套、支部建设的机制和体制既不规范也未能科学创新。

二、借鉴“焦点解决”理论探索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研究依据

在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的探索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心理学专业背景,依托所在高校自2010年起实施的“团支部活力提升计划”,开展了基于“焦点解决”理论的团支部活力提升路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焦点解决”理论原是积极心理学中对于心理问题治疗的方法论,强调以关注如何解决问题为核心,忽视由于问题原因引发的负向结果,积极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基于这一理论内涵,结合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作实际,可以从三个层面获得交叉学科的理论支持:

一是充分研究建立解决当前团支部活力不足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而不过多的去探索关注团员青年意识形态、团组织机制体制存在问题的历史、环境和原因;二是充分鼓励每一个团员青年和基层团支部探析解决自身团员意识淡薄、团支部活力不足等问题的必要资源,积极在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建构符合实际的解决机制;三是运用问题存在的正向功能,如:依托团员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存在,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基础团务、团史教育,团员先进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像一张白纸一样吸收接纳正向的教育导向。依托三个层面的理论支持,尝试在基层团支部建设示范、思想引领、服务青年等方面创新工作模式,拓展提升团支部活力的工作平台,对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和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给予全方位引导,形成了“多种模式、全面覆盖、充满活力”的基层团建新局面。

三、依托“焦点解决”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的原则

(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问题导向”是:着力解决团支部功能虚化弱化,凝聚力、影响力不高,团员教育管理的办法不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学2016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重点项目(GUTDJ2016002)研究成果。

多、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目标导向”是:提升团支部的组织运行活力、工作开展活力、团员参与活力。基于“焦点解决”理论提出的“问题导向”是实施基础,“目标导向”是实施动力,我们就要着重围绕“目标导向”开展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工作,通过“问题导向”找出“目标导向”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二)“监督管理”与“服务成长”相结合

开展高校基层团支部组织建设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探讨、修订、制定一系列的团支部管理考核机制、团员评议制度、团组织生活要求以及团支部组织构建等。聚焦自身存在的問题建构符合实际的解决机制,再借由机制、体制和制度对团支部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行监督管理,正是解决团支部活力不足的自身必要资源。结合实际规范创新这些管理体制,就可以更好地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作保障、出思路了。endprint

(三)“思想引领”与“青年认同”相结合

团支部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最基层单位,是引导青年、贴近青年、凝聚青年的重要渠道,“思想引领”是团支部的首要工作职能。“思想引领”的实效性与“青年认同”的程度是成正比增长的,而“青年认同”又与工作开展的形式、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符合青年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年认同”度的不同为我们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需求空间和创新思路,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问题存在的正向功能实现工作目的。

四、运用“焦点解决”创新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一)强化“目标激励”,挖掘榜样力量,提升团支部思想引领职能。

依托共青团组织平台,以创建“五四红旗团支部”为目标导向,制定团支部活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目标导向”而非“考核评价”。通过在主题团日、团的“三会一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分年级、分学期、分层级制定达成小目标,完成建设目标后可获得积分并升级,定期根据指标体系给予评定评分,通过“赚积分、评级别”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团支部星级评比。激发支部团员参与支部活动和支部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团支部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不断朝着目标前进。

在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中,将“主题团日”活动作为对基层团支部发挥思想引领职能的重要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结合国情、社情、校情开展主题教育。同时,大力选树优秀典型。开展“五四”评优、共青团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实施团支部“1+1”结对互助(“1个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基层团支部”结对互助计划、“1个专职团干+1个基层团支部”联系帮扶制度)计划等。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影响、交流座谈、经验分享、事迹汇编等途径,加强正能量舆论方向的引导作用,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二)强化“积极关注”,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团支部成长服务职能。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掌握高校基层团支部组织建设现状和团员青年思想行为特点等,在此过程中强调弱化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支部建设与团员成长的积极方面、正向方面,同时为积极关注着力搭建培养、展示平台。如:笔者所在高校的团支部建设存在团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团员青年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突出问题。但在调查了解中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个人风采展示和集体荣誉感的追求是比较强烈的。因此,我们转变了以“团支部月考评”为主要手段的监督考核管理模式,改为搭建支部建设展示平台,实施“我的青春我的团”基层团支部建设示范展示活动,大力鼓励基层团支部通过全员参与、亮出品牌等形式挖掘自身积极建设的必要资源,较好实效的推进了“一团一品”建设工作。

同时,在支部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成长特点和需求,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原则建设团支部的培养体系,搭建多层次的项目展示平台。通过团支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分年级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发挥了基层团支部成长服务的基本职能,

(三)强化“自有资源”、拓展网络阵地,提升团支部凝聚青年职能

新形势下,网络阵地是高校开展好共青团工作必不可少的载体,网络信息对青年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等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是解决好团支部建设活力不足重难点问题的有效着力点。我们要在团的建设和工作中,充分利用新网络、新媒体的快捷性、生动性、传播性等特点,发挥新载体全局性、战略性的作用。依托团组织新媒体机构建设“网上团支部”。构建起具有共青团特色的“团员信息管理、团组织生活管理、主题团日活动评审管理、团员互动交流”四位一体的青年团员学习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形成了网上网下联动的工作模式。

依托“网上团支部”建设,更好的为“优秀典型”的积极关注与“五四红旗团支部”的目标导向搭建有效的管理平台,为“焦点解决”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不足提供科学的渠道。充分调动基层团支部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将团支部各项工作职能内化到青年团员思想中,可以较好地提升青年团员对团支部的思想、价值认同,真正做到紧贴青年需要和时代特征。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结合当前学校共青团“强基固本”的发展重点,依托“焦点解决”理论研究高校基层团支部生活的规范与创新,设立基层团组织生活规范流程、科学模式、创新方法,提升团支部建设的活力。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与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工作主线,推动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04)

[1]李菲,宋嗣伟,王昊,鲁震霆.筑牢团在高校中的组织根基——全省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工作调研报告[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1)

[2]李婭.关于高校班级团支部活力提升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0)[3]张冲,王松峰.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4(30)endprint